青铜合金的生产存在以下四种方法。
1.用铜与其他金属的共生矿,或铜矿和其他金属矿混合,直接冶炼而成,这种方法叫做共同冶炼法(co-smelting)。
2.将金属铜和其他金属的矿石(如锡石,SnO2)一起加热,锡矿石被还原成锡并进入铜中成为青铜,这种方法称为矿炼法(cementation)。
3.先冶炼(smelting)出金属铜、锡和铅等,再将几种金属熔化(melting),进行合金化(alloying)。
4.将青铜废料重熔(remelting/recycling)。(www.xing528.com)
一般来说,先秦铸铜遗址一般分布于重要城址附近,而且多分布在内城外围的手工业作坊区,通常是获取金属锭、青铜废料来生产青铜合金,但是铸铜遗址也可能存在冶炼活动。对铸铜遗址出土炉渣的分析,可以判断在遗址进行的冶铸活动的性质,首先可分辨炉渣是冶炼渣(smelting slag)还是熔炼渣(melting slag)。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泰利柯特就总结出了冶炼渣和熔炼渣的不同:冶炼渣量大,主要是铁的硅酸盐,含铁量高,含铜量低;而熔炼渣较少,合金元素含量较高,含铁量较低。
近年来通过对炉渣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商周铸铜遗址主要进行青铜熔炼活动,如二里头[65]、徐家坝[66]、小双桥[67]、周原[68]、新郑[69]等遗址;也有少量商周铸铜遗址还存在冶炼活动,如梁宏刚等发现垣曲商城出土炉渣和炉壁的遗址是集冶炼、熔化或铸造为一体的铜冶铸遗址[70],李延祥等发现郑韩故城梳妆台遗址的炉渣中除了有熔炼渣,也有冶炼红铜和冶炼金属铅的炉渣[71]。
因此,判断铸铜遗址青铜熔炼的方式,需要对炉渣做分析检测。有的遗址可能存在矿炼法,如梁宏刚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可以通过熔炼渣中二氧化锡的形态来判断所加入的是金属锡还是锡石[72],不过这种辨别方法尚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的遗址还会存在精炼活动,如周文丽在周原铸铜遗址的炉渣中发现一些是熔化粗铜或青铜废料产生的精炼渣[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