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烧造外销瓷器的窑址中,以德化发现的宋元时期的外销青白瓷窑址为最多。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发现,在德化县境内已发现的这一时期青白瓷窑址达42处之多。这些窑址是祖龙宫窑、屈斗宫窑、石排岭窑、岭兜窑、后窑、太平宫窑、墙坪山、尾林窑和下仓尾窑等等。从这些窑址出土的器物看,有很多是为外销特制的产品。
宋元时期德化青白釉瓷的外销,应以军持最有代表性。这种器物在德化的碗坪仑、屈斗宫、后坑垅、家春岭等宋元时代窑址都有发现。
盖德碗坪仑宋代窑址采集的大量军持产品(包括残缺),其中有5件完整,4件残缺,喇叭口、长颈、平底、流附在肩腹之间,长而高,胎细坚,青白釉,底部及内腹壁无釉。其中3件颈部有凸弦纹,上腹壁印一层或两层复莲瓣纹,下腹壁印仰莲瓣纹。两件造型同上,青白釉,底部无釉,上腹壁印盘龙纹,下腹壁印云纹。
德化窑渔翁(清末)
这种模印蟠龙纹,从其装饰特点看,龙颈瘦长,具有元代的作风,似是元代外销瓷器。另2件上部印有云纹,下部印有直道纹。残破的9件,其中2件上半部印复莲纹。后坑垅窑址发现一件,下半部残片,印有直道纹。其造型釉色与碗坪仑窑址采集的基本相同,应属同一时期的外销产品。
宋元时代大量生产的一种盒(或称粉盒),在屈斗宫、碗坪仑、石垅仔、家春岭、内坂、大垅口、尾林、太平宫、墙坪山、湖枫林、潭仔边等窑址均有大量发现。
这类盒的造型精美,器型低矮,盒身是圆形或八棱形,子母口、底平而稍内凹。胎白细坚,青白釉,口及底部无釉。装饰纹样丰富多彩,盖面印有各种花草和图案,有莲花、牡丹花、菊花、葵花、云纹、凤鸟纹、钱纹和其他缠枝花草,有的盒盖中部还印有“福”“寿”“金玉”等吉祥文字。盒身周边印有瓜瓣纹或直道纹。
菲律宾出土的青白釉盒与德化碗坪仑及其他窑址出土的完全相同,可以证实是德化窑生产的外销瓷无疑。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盒子,也应是德化窑的产品。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的瓷器,其中就有德化生产的白釉盒和瓷碗。
另有一种瓶及小瓶,在碗坪仑窑等均有出土。其造型一般是花瓣口外折,长颈、鼓腹、矮圈足,底稍内凹。青白釉,器底与内腹壁无釉。装饰有弦纹或蟠龙纹。上述瓶与韩槐准在《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介绍的雅加达博物院的宋瓷相同,花瓣口划纹瓶同类器物在菲律宾也有发现,应是德化外销瓷的一种。
小瓶在家春岭、内坂、尾林等窑址均有出土,式样颇多。敞口,呈喇叭状,长颈、鼓腹、圈足,底深凹。青白釉、胎白细坚。装饰花纹,一般自颈肩以下模印有条状纹、缠枝花纹。造型小巧玲珑,颇为美观。(www.xing528.com)
德化出土的此类小瓶,同菲律宾出土的标本的造型特点和装饰花纹完全一样。是德化外销到菲律宾的产品。据1980年英国前驻华大使艾畅思的介绍,家春岭窑印草叶纹的小瓶在意大利博物馆也有收藏,传为元代马可·波罗带回意大利遗留下来的。
梅岭窑址
碗坪仑窑采集的多件小口瓶,造型小口,颈极短、鼓腹,腹下部逐渐收缩。青白釉,微泛黄,胎质较松。上述小口瓶,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颇为相似,应是德化窑烧造的产品。
飞凤碗,在家春岭、祖龙宫和屈斗宫等窑址都有出土和发现。碗的外壁模印飞凤纹饰。凤鸟,在国外称为不死鸟,这种碗为青白釉,底部和圈足无釉,底部中间凸出一圆圈。这和菲律宾出土的飞凤碗纹饰一致,从造型特点和釉色看,应是德化外销瓷的另一种产品。
壶(或称水壶、酒壶),在屈斗宫和碗坪仑等窑址均有发现。造型为敛口,颈极短、鼓腹。肩部有流,带把,底平而稍内凹。胎色白,青白釉,底部无釉。从造型看,此类罐形壶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完全一样,应是德化烧制的另一种外销瓷。
钵式器,在碗坪仑有发现。直口,方唇,深腹,圈足。胎色白,质细坚。青白釉,口沿无釉,釉面有大小开片。这类器物与菲律宾出土标本对照比较,其造型特点基本相似,应是德化的外销瓷。
洗形器(或称弦纹洗、枢府碗),在屈斗宫发现和出土很多,也是这里的重要产品之一。其形状是敞口,折腹,实足,平底微凹。外腹壁印有弦纹一道,故有的称为“弦纹洗”。像这类器物的造型,在元代江西景德镇枢府窑烧造的,印有“枢府”字样,故称为“枢府碗”。德化屈斗宫所出土的这类器物,亦可称之为“枢府式”碗或“枢府型”碗。这种产品在菲律宾也有发现,也是德化烧造的外销瓷产品。
屈斗宫窑址发掘出土的杯,或称高足杯,数量不少。造型颇奇特,烧造也颇讲究。敞口,大腹,高足,是呈喇叭形。器表一般为素面,但也有模印线状纹或花纹,但小很多。这类产品与菲律宾、韩国新安海底沉船的出十物相同,也是德化外销瓷的一种。
德化窑生产车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