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德化县境内已有人群居住,并开始烧造和使用陶器。这是德化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也是德化陶瓷器的起源和发端。
20世纪60年代末,在修建城关至三班公路时,曾在石排格古瓷窑址附近发现相当于魏晋时期的青釉谷仓、青釉壶和青釉罐和时代可能较晚的托具等器物。推测这些青釉物是同时代墓葬中的出土物,而托具是窑址出土的窑具。
70年代以来,在德化的盖德、浔中和葛坑的四座唐墓中相继出土有8件青釉器物。如1974年在德化盖德公路五公里处的公路旁断崖土坑墓中,出土的青釉盘口壶、青釉双耳罐和青釉碗各1件。同年在葛坑乡富地村大垵白叶垅,出土青釉碗2件。1976年在浔中镇的浔中村尾糍墘开山造田时,也出土青釉碗2件。
上述出土的唐代器物中均属青釉系统,虽然釉的色调不完全相同,有深绿、浅绿等色,再结合造型、胎质和烧造技术看,均和我省历代出土的东晋商朝和唐代的青釉器物的风格类同,且更接近于唐代。如上所发现的各类青釉器标本,都为探讨早期德化窑瓷的生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更为重要的是,1995年3月间,在美湖乡阳田墓林发现一处古窑址。该窑址虽遭严重破坏,残存窑基长21米,宽1.9米~2.1米。窑头和窑室已分辨不清,在约1300平方米的遗物散布区内发现的遗物,有青釉壶、罐、碗、花口洗等器物及一些辨认不清的器物标本,还出土20多件支垫窑具,但没有发现匣钵和其他窑具。
从窑址规模和遗物散布的范围看,这处唐代窑址所生产的产品不会很多,烧造时间也不会很长,应是一个以生产供本区使用的窑址。
唐代后期,德化三班泗滨一带的制瓷业已比较发达。
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载其开基祖教先公居河南,被取为明经,于唐代来我县,其第五子文丽公子化綵举国子博士及第。颜化綵著有《陶业法》《梅岭图》,传授陶瓷工艺供后人学习。颜化綵生于唐咸通五年,卒于长兴四年(864—933)。可以看出德化在唐后期三班一带不仅有陶瓷生产,而且还有总结陶业经验著作传于后世。由此说明三班泗滨一带,在唐五代时期有瓷业生产是可以肯定的。
如上所述,德化在新石器时代即生产陶器和釉陶器,在唐代前后的墓葬中出土有青釉器物,美湖阳田墓林发现唐代烧制青釉瓷的窑址,再参照陶业著作资料看,德化在唐代开始生产青釉瓷,这是德化窑瓷的创烧和发端时期。当然,当时由于烧瓷规模不大,产品数量有限,仅限于本地使用,还没有对外销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调查发现,宋元时期德化窑瓷的烧造已相当发达和兴盛。(www.xing528.com)
进入北宋时,青釉瓷继续烧造,此时德化以碗坪仑窑和下仓尾窑为代表,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碗坪仑窑生产的青釉瓷、釉汁较薄、深浅不一,泛灰或泛黄。下仓尾窑的青釉瓷,胎质细密坚致,釉质莹润明亮,施釉均匀。这些青釉瓷釉面常呈现有冰裂纹,应为宋代较早期的产品。
宋代青釉器的产品种类,有壶类如军持或净瓶、执壶等八类。瓶类有小型喇叭口瓶等八类。此外,还有罐、钵、碗、盘、碟、壶、盒等品种。产品种类相当丰富,可说应有尽有,还发现或出土不少大型器,如壶、瓶、盘等,又是新发现的重要产品。
宋代德化盖德碗坪仑等窑生产的青釉器,特别是一些碗、盘、盒、军持(壶)、瓶等器物,是适应外销的需要。
德化生产的军持壶,或称净瓶,这类特殊器物是专供销售东南亚各国伊斯兰教徒使用的。德化碗坪仑出土的军持,有的与韩槐准在《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瓷》一书中所介绍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院陈列的宋瓷相同。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民都洛的加莱拉港等遗址也有发现。由此说明德化生产的军持曾销往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这种产品应是受东南亚国家人民的欢迎。
青釉盒这类产品,在德化宋代的碗坪仑窑也有大量的生产,造型种类很多,产量很大,是一种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产品。这类精美的盒,都有装饰印花纹样,颇具特色,别具一格,也是畅销国外的一种品种。
菲律宾、新西兰、日本等地出土最多。在日本的长崎、佐贺、爱嫒、德岛、山口、大阪、京都、歌山、静冈、长野、神奈川、琦玉等地经冢中都有出土。德化碗坪仑窑出土的大型碗、盘,此类器物也是为适应外销需要而生产的。
我国生产的青釉器能够在国外那么畅销,是因为中国的瓷器精良,而且价廉物美,能适应海外各国人民的需要。据《诸蕃志》等书记载,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瓷器输入之前,“饮食不用器皿”,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食器。中国瓷器输入亚非国家和地区以后,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提供了精良、卫生而又实用的器皿,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争相购买,并使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用器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满足。
此外,宋代德化生产的其他各类青釉器也都有外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