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化瓷器:宋瓷的丝路见证

德化瓷器:宋瓷的丝路见证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商时期,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山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中国原始瓷器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德化瓷业应运崛起,德化瓷器成为“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大量涌入国际市场,畅销国外,成为当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这些德化瓷专著,既是德化瓷影响欧洲的见证,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有力的物证。

德化瓷器:宋瓷的丝路见证

德化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已有印纹陶的制作。夏商时期,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山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中国原始瓷器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唐末,德化陶瓷制作初具规模,并著有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时任归德场(德化县前身)场长颜仁郁有诗云:“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描绘的就是当时千家万户烧制瓷器用地碓舂击瓷土的情景。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德化瓷业应运崛起,德化瓷器成为“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大量涌入国际市场,畅销国外,成为当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德化“瓷市甚多”,瓷器“制作精美”。

明代,德化窑烧制的白瓷,洁净细腻,温润典雅,晶莹剔透、如胭似玉,蕴含着天然之美、纯真之美和朴实无华的艺术境界,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有“中国白”(Blanc de chine)之美称,被誉为“中国瓷器之上品也”。

在德化,有许多家族于稼穑之余都从事制瓷和贸易活动,展现出了德化独有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社会经济结构蓝图,其生产过程中分工明确,有专营制瓷者,有专营销售者,有亦瓷亦农者,从而形成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的家族化营销体系,并逐渐形成了当地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如泗滨颜氏、湖前许氏、龙井苏氏、硕杰郑氏、乐陶孙氏、岭兜林氏等家族。

以瓷圣何朝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更是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他们的瓷塑作品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天下共宝之”。

其中,泗滨颜氏颇具传奇色彩。

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教先公居河南,于唐代到德化,其第五子文丽公得中明经博士,第七子颜仁郁初举进士,文丽公子化綵初举国子及第。

颜化綵(864—933)总结了本地先辈制作陶瓷的经验,编纂了德化历史上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以及后来的《绘梅岭图》,传授陶瓷生产制作工艺供后人学习

有意思的是,受中国传统“重农轻商”思想影响,他们获利之后,充分运用财富拓展家族产业,购田筑屋、建设宗祠,捐官鬻爵,督促子孙进取功名,甚至力行修路、筑桥、兴水利、捐资助赈、助学、助饷等善事,提升个人及家族之声誉,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的经济乃至政治生活,争取更大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披坐观音(明)

诸多种种,在各大家族的族谱中屡有记载。

龙井苏氏也在德化陶瓷史上留下浓墨一笔。(www.xing528.com)

如龙井苏氏家族中的苏明裕(1704—1757)和苏重光(1708—1768)兄弟二人,亦儒亦瓷亦商,清朝早期就在后井建立尾库窑,经营“万源”和“瑞源”瓷庄,将德化陶瓷销往海内外,历经30年获利颇丰,成为巨富。

乾隆六年(1741)至乾隆九年(1744),苏氏耗资白银10万两,兴建了土楼“长福堡”,用以抵御外侵及保障家族安全。“长福堡”规模宏大,周长168米,深37米,外墙高达10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垒墙总体积3360立方米。环墙设枪眼百余孔,以备防卫;设有东、西、南三座石拱门,拱门各用1.3米的长条石嵌砌,装厚木框门板,外封铁皮加固。堡内建四方形四合院,全座设四大厅堂,三层共有142间居室。

“长福堡”世居当地苏氏族人,从事制瓷业及农业。

德化窑虽属民窑体系,但在海外影响却是十分深远。

几百年来,尤其是《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之后,欧洲一直痴迷于对德化瓷的研究,出现了众多的研究学者和学术专著,直接影响了欧洲陶瓷学科的建立。

釉下彩“富贵”盖瓶(宋)

早在1850年,爱尔兰对当地发现的50枚德化瓷印章开展专题研究,并出版了欧洲研究德化瓷的第一本专著《关于爱尔兰发现的中国印章》;近百年来,英国、荷兰、瑞典、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相继出版了《中国白——福建德化瓷》《中国白——绝妙的德化瓷》《中国白——德化瓷》《白金——德化瓷对于欧洲瓷器的影响与启示》等近20部德化瓷研究专著。

这些德化瓷研究专著,不约而同地赋予了德化瓷“中国白”(Blanc de chine)的高贵尊称,展示了德化瓷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些德化瓷专著,既是德化瓷影响欧洲的见证,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有力的物证。

持瓶观音(明)

与国外德化瓷热相反,国内对德化窑瓷的研究起步较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徐本章先生、叶文程先生等老一辈德化瓷研究专家的辛勤努力下,开始为德化窑、德化瓷著书立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一批国内外的德化瓷研究专家学者对德化瓷的艺术成就、烧造历史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出版了不少研究专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