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篇主要论述在战争活动中使用间谍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特点、使用方式等等。孙子主张战争指导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要“知彼”,即“知敌之情实”,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用间。孙子认为同战争的巨大耗费相比,用间实在是代价小而收效大的好办法,必须充分运用。反之如果因为爱惜爵禄不使用间谍,盲目行动,导致战争的失败,那才是十足的罪人。接着,孙子充分论证了使用间谍的原则和方法,他把间谍划分为五类,即因间(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指出“五间”的不同特点和功用,主张“五间并用”,而以“反间”为主。并提出了“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的用间三原则。同时孙子还指出了用间的必要条件:“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把它们看作是正确发挥“用间”威力的重要保证。最后,孙子列举历史上用间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肯定用间的意义和作用,但他将战争的胜负主要归功于间谍的作用,这似乎是不无偏颇的。
用间:间,指间谍。《说文》:“间,隙也。”《尔雅·释言》:“间,伣也。”郭璞注:“《左传》谓之谍,今之细作也。”曹操、李筌注:“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其说甚是。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1,公家之奉2,日费千金3;内外骚动4,怠于道路5,不得操事者6,七十万家7。相守数年8,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9,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10,非人之将也11,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12。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13,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14。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15,不可象于事16,不可验于度17,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18。
【注释】
1百姓之费:汉简本作“百生之费”。“生”为“姓”之古字。《尚书·舜典》孔颖达疏:“生,姓也。”
2公家之奉:公家,指国家(公室)。奉,同“俸”,指军费开支。
3日费千金:汉简本仅存“费日千”三字,“费日”二字疑即“日费”之误。
4内外骚动:指举国上下混乱不安。内外,前方后方的通称。骚动,动荡不安。
5怠于道路:梅尧臣注:“输粮供用,公私烦役,疲于道路。”怠,疲惫、疲劳。
6不得操事者:不得,不能够。操事,操作农事。此句梅尧臣注:“废于耒耜也。”
7七十万家:此喻兵事对进行正常农事影响之大。曹操注:“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8相守数年:意即相持多年。相守,相持、对峙的意思。
9而爱爵禄百金:而,如果、倘若。王引之《经传释词》:“而,犹‘若’也。”爱,吝惜、吝啬。《老子·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爵,爵位。禄,俸禄。百金,泛指金钱财宝。此句李筌注曰:“惜爵赏不与间谍。”
10不仁之至也:不仁慈、不恩惠达到了极点。至,极、极点。
11非人之将也:汉简本“人”作“民”。
12非胜之主也:意谓这不是能主宰胜利的好国君。主,主宰。梅尧臣注:“非致胜主利者也。”另一说“主”指人主、国君。汉简本“主”作“注”,二字古通用。
13动而胜人:动,行动、举动,此处指出兵。而,则、就的意思。此句意为一出兵就能够克敌制胜。
14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出于,超过、胜于。先知,预先侦知察明敌情。王皙注:“先知敌情,制胜如神也。”又张预注:“先知敌情,故动则胜人,功业卓然,超绝群众。”
15不可取于鬼神:指不可以用祈祷、祭祀鬼神和占卜问筮等方法去求知敌情。张预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以祷祀而取。”
16不可象于事:象,类比、比拟。事,事情。此句意为不可用与其他事情类比的办法去求知、推断敌情。曹操注:“亦不可以事类而求也。”
17不可验于度:指不能用征验星辰运行度数的办法去求知、预测敌情。验,应验、验证。度,度数,指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位置)。
18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那些熟悉敌人内情的人。汉简本此句作“必取于人知者”。
【译文】
孙子说:凡是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室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方后方动荡不安,民夫戍卒路途奔波,疲惫不堪,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生产的,就有七十万家。双方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慈到了极点。这种人不配做军队的统帅,称不得是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贤良的将帅,他们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普通人,就在于能够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求神问鬼的方式来获取;不可拿相似的事情作类比推测来得到;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作验证,而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1,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2,是谓神纪3,人君之宝也4。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5。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6。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7。死间者,为诳事于外8,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9。生间者,反报也10。
【注释】
1因间:即下文的乡间。张预注曰:“因间当为乡间,故下文云‘乡间可得而使’。”
2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此言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任何敌人都无法摸清我们用间的一般规律。王皙注:“五间俱起,人不之测。”俱,全、都。道,规律、途径。
3是谓神纪:这就是神妙莫测的方法。是,这、此。谓,叫作。纪,法度、原则。《吕氏春秋·孟春纪》:“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神纪,意即神妙莫测之道。张预注:“兹乃神妙之纲纪。”
4人君之宝也:汉简本“宝”作“葆”。
5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意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当地普通人作为己方的间谍。张预注:“因敌国人,知其底里,就而用之,可使伺候也。”因,根据,引申为利用。乡人,敌国的普通人。汉简本此句作:“……乡人而用者也。”
6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官人,指敌方的官吏。此句意为,所谓内间,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为间谍。梅尧臣注:“因其官属,结而用之。”
7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所谓反间,就是指收买或欺骗敌方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杜牧注:“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8为诳事于外:诳,欺骗、迷惑。此句意为故意向外散布虚假的情况来欺骗和迷惑对手。
9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意思是让我方间谍了解自己故意散布的假情报并传给敌方间谍,诱使敌人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事发之后,我方间谍往往难免一死,所以称之为“死间”。王皙注:“诈吾间,使敌得之,间以吾诈告敌,事决,必杀之也。”另一说,死间乃打入敌方长期固定潜伏的人。于鬯《香草续校书》:“惟其待于敌,故谓之死间,非真使此间者死也。”
10生间者,反报也:反,同“返”。此句意为,所谓生间,是那些到敌方了解情况后能够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张预注:“选智能之士,往视敌情,归以报我。”
【译文】
运用间谍的方式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这五种间谍同时使用,敌人即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就是使用间谍的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国的当地人充当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即利用敌方的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故意向外散布假情报,并通过潜入敌营的我方间谍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受骗(但一旦真情败露,我间就难免一死)。所谓生间,是指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故三军之事1,莫亲于间2,赏莫厚于间3,事莫密于间4。非圣智不能用间5,非仁义不能使间6,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7。微哉微哉8!无所不用间也9。间事未发10,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11。
【注释】
1三军之事:汉简本作“三军之亲”。
2莫亲于间:于,比。亲,亲密。意谓关系的亲密无过于所委派的间谍。张预注:“三军之士,然皆亲抚,独于间者以腹心相委,是最为亲密也。”
3赏莫厚于间:此言军中的赏赐,没有比间谍所受更为优厚的。王皙注:“军功之赏,莫厚于此。”
4事莫密于间:指军机事务,没有比间谍之事更为机密的。密,秘密、机密。
5非圣智不能用间:不是才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张预注:“圣则事无不通,智则洞照几先,然后能为间事。”圣智,非凡卓越的才智,指具有杰出才智的人。
6非仁义不能使间:指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能做到以诚相待,就无法使间谍乐于效命。张预注:“仁则不爱爵赏,义则果决无疑。既啖以厚利,又待以至诚,则间者竭力。”汉简本无“义” 字。
7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妙,精细奥妙,这里指用心精密、手段巧妙。实,实情。此句意谓如果不能够做到用心精细、手段巧妙,就无从对所获情报的真伪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张预注:“须用心渊微精妙,乃能察其真伪。”
8微哉微哉:汉简本作“密哉密哉”。
9无所不用间也:言无时无地不可使用间谍。王皙注:“当事事知敌之情也。”
10间事未发:发,举、行、施行的意思。《汉书·王吉传》:“慎勿有所发”,颜师古注:“发谓兴众举事。”此句言间事还未施行。
11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先闻,事先知道,即暴露。此句谓间事先行暴露,则间谍和知情者必须杀掉,以灭其口。张预注:“间敌之事,谋定而未发,忽有闻者来告,必与间俱杀之。一恶其泄,一灭其口。”
【译文】
所以军队事务中,用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亲近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的;行事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不是睿智聪颖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分辨证实间谍所提供情报的实情。微妙呀,微妙啊!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秘密却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听到秘密的人都要处死。
凡军之所欲击1,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2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3之。
【注释】
1军之所欲击:此句为宾语前置结构句式,即“(吾)所欲击之军”。下“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句式同。(www.xing528.com)
2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守将,主将。左右,守将身边的亲信。谒者,指负责传达通报的官员。门者,负责守门的官吏。舍人,门客,指谋士幕僚。
3索知:侦察了解。索,搜寻、侦察。
【译文】
凡是对于准备攻打的敌方军队,准备攻占的敌方城池,准备刺杀的敌方人员,都必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及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1,因而利之2,导而舍之3,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4,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5。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6。五间之事,主必知之7,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8。
【注释】
1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武经本此句作“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
2因而利之:趁机收买利用敌间。因,由、就,可理解为顺势、趁机。利,杜佑注曰:“遗以重利”,意即收买。
3导而舍之:导,诱导、引导。舍,释放、放行的意思。此句意为,要对敌间加以诱导,然后放他回去,以为己用。赵本学云:“厚利以诱其心,导之以伪言伪事,而纵遣之,彼归告其主,则犹为我之间也。”一说“舍”作“居止”解。
4因是而知之:此指从反间那里获悉敌人内情。
5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意谓通过利用反间,乡间和内间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梅尧臣注:“其国人之可使者,其官人之可用者,皆因反间而知之。”
6故生间可使如期:如期,按期,此指按期返回报告敌情。杜牧注:“可使往来如期。”
7五间之事,主必知之:汉简本此句无“主”字。
8故反间不可不厚也:厚,厚待,也包含重视的意思。五间之中,以反间最为关键,因此必须给予反间十分优厚的待遇。张预注:“人主当用五间以知敌情。然五间皆因反间而用,则是反间者,岂可不厚待之耶?”
【译文】
必须侦察出敌方派来刺探我方军情的间谍,加以收买和利用,经过引诱开导,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而了解敌情,这样,乡间、内间也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而了解敌情,这样,就可以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而了解敌情,这样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返回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而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昔殷之兴也1,伊挚在夏2;周3之兴也,吕牙4在殷。故惟明君贤将5,能以上智6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7,三军之所恃而动也8。
【注释】
1昔殷之兴也:殷,即商朝。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市北),史称商朝。公元前13世纪,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此商又称为“殷”,传至纣王帝辛时,灭于西方的属国周。兴,兴起。
2伊挚在夏:伊挚,即伊尹。商朝贤臣,开国元勋。原为夏桀的臣子,后归附商汤,商汤任用他为相,在灭夏过程中,伊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夏,夏朝,大禹之子夏启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共传十七世,至夏桀时为商汤所灭。
3周:周朝,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的王朝,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故又划分为西周、东周。
4吕牙:即姜尚、姜子牙,俗称姜太公,曾为殷纣王之臣。祖先封于吕,故又称为“吕牙”。周武王任用他为“师”,推翻了殷王朝的统治。后被分封于齐地(在今山东境内),为齐国的开创者。汉简本此句下还有“……师比在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等语,系后人所臆增。
5故惟明君贤将:汉简本“君”作“主”。
6上智:最有智谋的人。
7此兵之要:这就是军事行动中的关键所在。张预注:“用师之本,在知敌情。故曰‘此兵之要’也。”要,要害、关键的意思。
8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军队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情报而展开行动。武经本、平津馆本无“之”字。
【译文】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伊挚曾经在夏为间,了解夏朝的内情;周朝的兴起,在于吕牙曾经在殷为间,熟悉殷商的内情。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够任用智慧超群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立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步骤,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通论】
孙子在本篇中主要论述了在战争中使用间谍,进行战略侦察的重要性,归纳分析间谍的基本种类、各自特点以及用间的主要原则和具体方法,是一篇从战略高度探讨用间问题的精彩文字,遂成为我国古代用间理论建设的不祧之祖。
在本篇中,孙子首先论述了用间在军事斗争中的重要意义,认为战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选择,然而它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它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耗费,使广大民众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应该看到这一点,尽可能设法将战争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而要实现这一良好的初衷,关键步骤之一,是努力做到“知彼知己”,其中,“知彼”的关键又在于“知敌之情实”,了解和掌握敌方的军情和政情,从而据以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方针,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
那么“知彼”的途径是什么呢?孙子从尊重客观实际的立场出发,指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这样就与旧的落后做法划清了界限,使其“先知”的主张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子进而从正面阐述了“先知”的正确方法:“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而其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用间,进行战略侦察。同战争的巨大耗费相比,用间代价小而收效大是掌握主动、出奇取胜的锐利武器,必须积极运用。反之,如果因吝啬金钱爵禄而不重视谍报工作,盲目行动,导致战争失败,那就是“不仁之至”,必将成为国家的罪人。
其次,孙子充分论证了用间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应该说,“用间”作为先知敌情的重要手段,早在孙子之前已被人所认识了。在上古不少战争中已广泛进行间谍战,而孙子的可贵之处,是善于总结经验,并加以理性的提炼和升华,使古代用间思想得到一次质的飞跃。
孙子把间谍具体划分为五个大类:乡间(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并细致分析了“五间”的不同特点和各自功用。他主张“五间俱起,莫知其道”,使敌人无法了解我用间的规律,处处被动挨打,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同时孙子也强调在用间问题上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这个关键,就是以“反间” 为主,带动其他四间,以获纲举目张之效。“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所以对反间要不惜重金收买,给予优厚的待遇。
孙子“五间俱起”而以“反间”为主的用间方法论,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这就如作战指导要做到灵活主动、变幻莫测一样,用间上也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应变无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既突出重点,又灵活制宜,这种“因情用兵”的思想方法,表明孙子真正掌握了神妙的用间之道,进入了用间的上乘境界!
在充分阐述用间的主要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的同时,孙子还提出了“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的用间三条原则,进一步论证了间谍工作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说明谍报工作的关键性、优越性和机密性。而确保用间成功的必要条件是:“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把它们看作是正确发挥“用间”威力的重要保证。
毋庸置疑,孙子这三个“用间”条件是符合用间规律的。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才会把用间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来认真对待;只有仁慈慷慨的人才能赢得间谍的由衷信赖和拥戴,肯出死力去攫取情报;而搜集来的情报往往鱼龙混杂,真伪莫辨,只有通过仔细分辨,去伪存真,去芜存精,才能使它们在战争中真正派上用场,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只能是那些谋虑精细、见微知著的人。由此可见,三项条件互为关系,不可或缺,孙子之说,可谓是深得“用间”之妙道矣!
总之,孙子高度重视“用间”的作用,甚至把它强调为军事行动成败所攸关,说:“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后世兵家对此无不奉为圭臬,并在实战活动中加以充分运用,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活剧。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秦王重金收买内间除去赵国名将李牧,刘邦采纳陈平计谋离间项羽君臣关系,郦食其两次为死间建功立业,祖逖厚结胡春引为乡间察知敌情,岳飞巧使反间废刘豫,韦孝宽利用深间除掉北齐大将斛律光,种世衡用间借刀杀人废去西夏二亲王,唐代高仁厚妙用反间平阡能等等。诸如此类,史不绝书,孙子的用间思想由此而得到历史的验证。
【战例】
朱元璋破陈友谅应天之战
公元1351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以反抗元王朝腐朽的民族歧视和残酷的阶级压迫。起义爆发后,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积极响应,长江、淮河流域等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起义。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元王朝的反动统治,元朝的军事优势被削弱以致丧失了。农民军则从胜利中得到发展壮大,农民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造就了杰出的领袖人才,朱元璋是他们中间的主要代表。他出身贫农,曾因贫困难为生计而入皇觉寺为僧,农民起义爆发后,他投入濠州的郭子兴起义军,在对元兵的长期作战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人物。朱元璋也富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善于重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运用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进行比较清明的政治建设,赢得了相当大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经营,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壮大,成为当时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而朱元璋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由农民军领袖向专制集权最高统治者的转变。
朱元璋的军事战略的基本构思是:先统一富庶的江南地区,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北方红巾军的发展壮大,牵制了大批元军,这为朱元璋向江南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时机。他逐步消灭了元朝在江南的残余部队和多个地方割据势力,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到公元1358年,他已占领了江苏大部、浙江、安徽一部的广大地区。但朱元璋并不因此而满足,于是开始了统一江南的作战。
当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现为:在北方,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元朝政府军和各地拥元地主武装势力的联合进攻下遭到失利。但是元朝统治者内部矛盾正日益激化,军事上的暂时胜利对元朝反动统治来说,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在南方,已形成了陈友谅(名义上是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等几个武装集团。陈友谅与张士诚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足以与朱元璋相抗衡,其中占据江西地区的陈友谅集团,在南方诸集团中兵力最强,野心最大,处心积虑地想消灭朱元璋,因而同朱元璋的矛盾最深。
朱元璋根据当时形势以及自己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势力之间的处境,向刘基征询攻守之计。刘基提出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的谋略,他向朱元璋分析说: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相反陈友谅正“劫主(挟持徐寿辉)胁下”,又处于上流地区,应该先剪灭他。等到陈友谅被平定后,张士诚势孤力单,也可以一举消灭。然后再出兵中原,灭掉元朝,建立帝王之大业。朱元璋采纳了刘基这一建议,正式确定了先陈后张,统一江南,然后北上灭元,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朱元璋按照这一方针,集中主力先攻打陈友谅,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等战略要点,以防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以牵制张士诚。应天之役,就是朱元璋这一战略方针实施过程中的第一回合。
同朱元璋看待陈友谅一样,陈友谅也把朱元璋视作自己的主要对手,从而积极筹划消灭之。公元1360年农历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舟师十万,越过朱军所据的池州(今安徽南部),攻取太平,夺占采石。陈友谅进驻采石,踌躇满志,便杀死徐寿辉,自立为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初五,他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
当时,陈友谅兵力上对朱元璋占有很大的优势,陈军的舟师尤为强大。在陈友谅优势兵力大举东下面前,朱元璋的部下,有的主张举城投降,有的主张退守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也有的主张先决一死战,打不赢再跑。朱元璋采纳了刘基“伏兵伺隙击之”的建议,决定在应天与陈友谅决战。他为了防止陈友谅与张士诚联手,陷己于两面受敌的困境,并利用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决定巧妙用间,诱敌深入,设伏聚歼,击败陈军。
为此,朱元璋先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
在巧妙用间的同时,朱元璋按照设伏聚歼陈军的既定方针,根据应天(今南京)的地形条件作出如下的军事部署:命令常遇春、冯国胜、华高等率兵三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之侧;命令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因获悉陈友谅打听新河(今南京城西南)地形,遂派遣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筑虎口城;派遣杨璟率兵进驻大胜港(今南京城西门三十里);命令张德胜、朱虎率舟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规定作战信号:陈军入伏击圈,举红旗;伏兵出击,举黄旗。命令各军严阵以待。在此之前,朱元璋派遣将军胡大海自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对陈友谅的侧后实施威胁和牵制。
陈友谅收到康茂才的诈降信后,信以为真,便顾不得等待张士诚的出兵配合,于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声呼唤“老康”不应,方知上当受骗,被动中仓促派遣士卒万人登岸立栅。
朱元璋在卢龙山上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遂乘其登岸立营未固之际,举起黄旗,发出出击信号。一时间鼓声震天,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遭此突然打击,阵势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此时正值江水退潮,陈军的巨舰搁浅,移动不得。陈军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被俘二万余人。陈军诸将见情势危急,纷纷向朱军投降。朱军缴获巨舰百余艘。陈友谅本人乘坐小舟侥幸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此时,张士诚守境观望,未敢出兵助陈。朱元璋挥师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并占领了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这场关系到朱元璋君臣存亡的应天之战,最终以朱元璋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
应天之战的失败,使得陈友谅集团的内部矛盾更加激化,将士对陈友谅离心离德,政令军令也无法得到贯彻执行。朱元璋利用陈友谅的这些弱点,不断向西推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仅仅在公元1361年一年之间,就相继攻克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实力日益增强,基本上扭转了陈强朱弱的战略格局,为公元1363年鄱阳湖大战最后消灭陈友谅势力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能够取得应天之战的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用间,使敌人陈友谅作出错误的决断。朱元璋注重“先知”,做到“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即从了解陈友谅性格、为人的康茂才等人那里,把握住陈友谅骄傲自大、恃强轻进的特点,对症下药地巧妙行间。孙子说:“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康茂才是陈友谅的老友,根据这一情况,朱元璋对陈友谅采取了“因间”手段,让康茂才写信诈降,诱使陈友谅轻敌冒进,然后用部署周密的伏兵大破之,赢得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应天之战,是巧妙使间与出奇制胜作战指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反映了朱元璋料敌如神、应变自如的卓越军事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