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言语技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训练方法有很多,例如从一个词联想开去,或将几个词连成一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拟人、隐喻、博喻和通感等修辞手法。隐喻也称暗喻,是比喻的一种,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隐喻比明喻更加灵活、形象。例如:“20多年来,时光让无数的梦想破碎,让很多的河流改道,让数不清的青春流离失所,却只有它还在星空下微弱地闪光。”这句话中的“河流改道”其实隐喻时光对世界的改变巨大。
一个喻体对一个本体是单纯的比喻,如果多个喻体对一个本体则是博喻。例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绘耳朵里的声响。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这样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用“明珠”作比,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地闪光;用“星星”作比,写出绿叶衬托下的荷花忽明忽暗地闪光;用“美人”作比,写出荷花纤尘不染的美好品质。这些比喻惟妙惟肖,给读者以美好的感觉。
(一)词语之间的组合,产生新的联想
“阳光”与“少年”,“黑猫”与“警长”,“旋风”与“小子”,“战”“狼”与“突击队”,这些本来没有丝毫关系的词,一旦组合在一起,就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含义,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
(二)引用诗词名句,产生新的联想
有时引用诗词名句,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例如:“远望珠峰,白雪皑皑,连绵起伏,真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有时引用诗词名句,是为了描绘具体的场景,使之更具体、更生动。例如:“老天爷真是慈悲公平,硬生生地把一个宝贝补偿给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在沙山环抱中勾勒出‘沙挟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的绝美画卷。”
(三)引用歌词童谣,产生新的联想
有时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或者补充说明事情,可以联系相关的歌词童谣等现成的文学作品。例如:(www.xing528.com)
火车出兰州,穿戈壁,过酒泉,抵敦煌。来不及抖落一路的灰尘和疲惫,跃入眼帘的却是一湾小得不能再小的水塘,波纹如皱,澄澈如洗,四周还围着高高的栏杆。你只能远远地看,休想越雷池半步。这个季节如缠绕在胡杨树上的枯藤,干燥的空气快要掏空每一片树叶的清新。其实对于月牙泉我已无数次地在情感和想象中,亲近过,触摸过,沉吟过。
田震的一首《月牙泉》似乎清晰地在这夏天的清空里荡漾,高亢而悠远,时不时地撩起我忧郁的心灵:“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如今她近在咫尺,我却无法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四)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妙用通感添文采
通感,又叫“移觉”,即在描述客观事物时,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课文中有经典的比喻句,例如:“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这些通感句如果换成直说,那么表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五)展开丰富的想象,变叙述为描述
如果一篇记叙文没有想象,从头到尾,平铺直叙,读来如同喝白开水,那么简直是平淡无味。如果把叙述语言改为形象的描述,展现一幅幅画面,那就需要丰富的想象。例如:“春天来了,真是美极了!”这样的叙述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具体印象。但若借助想象,将春天的景物具象化,那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例如:“春姑娘来了,她迈着轻盈的步子,款款而来,将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遍草原。她唱着小溪的歌,带着小燕子,一起来到农家,把播种的信息告诉人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