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拓展作文写作技巧,让作文更丰富多样

拓展作文写作技巧,让作文更丰富多样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的初中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作文的题材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在“细”字上做文章,这是写作资源拓展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应要求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有一两个细节,这是让作文从平淡走向感人的重要一步。知识储备的多与少,文化积淀的深与浅,在作文中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拓展作文写作技巧,让作文更丰富多样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作文的题材范围相对比较狭窄。然而我们都知道,客观因素是制约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学生生活的单调固然会让学生难以提取到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今天的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能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生活的情趣和意义;并不是他们的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他们不会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动人之美;也并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采撷生活浪花的本领。其实,《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是如此要求的,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所以,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采生活之花、酿作文之蜜,有责任帮学生拓宽写作资源,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新意的作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在写作资源拓宽上,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为学生提供帮助。

(一)在“深”字上做文章

这里所谓的“深”,就是“再进一步”的意思。生活经历少、生活平淡这是事实,但是如果对平淡的生活深入地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其实生活既不平淡,也不平凡。老题材、老故事,如果能深入思考一步,同样能开出绚烂的“新花”来。要让老树开新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意”要深,意在笔先,用“意”统率全文。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繁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这些见解都是很精辟的。我们初中生的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有限,但立意无限。下面的例子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许多学生的作文中都有过这样的情节:在寒风凛冽的日子里,爸爸妈妈给我送来棉衣、棉鞋……在一番生动的场景描写之后,往往是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样的写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写多了、写滥了,学生都已经把这当成一个套路了。同样,老师也看多了、看厌了。这样写显然是不好的,因为它既违背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实,上述的作文素材,如果我们能“深”一步,对原有的故事进行深入的思索,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在等着我们:同样是送雨伞、送棉衣,我们可以不写感恩,我们可以反思,父母会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想到子女,想到要去关爱孩子;作为孩子,在心安理得地承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也要关爱父母,从而拓展开去,把它写成“孝”文化教育缺失的社会问题,这不是一条新路吗?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思。我们父母这种送伞、送棉衣的做法是否恰当?另外,上述的“送温暖”事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我”父母的父母有没有这样送过,“我”以后会不会也给“我”的孩子“送温暖”,这样,我们又可以进一步联想到人类社会的传承问题。

上文的例子,其实就是说明一个问题,对于老材料,会思索的人总能悟出新道理来,而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学会的,就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加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从侧面、从反面进行思考,并常常能进行一些换位思考、逆向思考,通过自己的比较、分析、归纳,争取在立意上有所创新,以意取胜。

(二)在“细”字上做文章

同样一个话题,同样一个题材,同样一个故事,有些人写来让人看了觉得面目可憎,味同嚼蜡;而有些人写来让人看了觉得津津有味。这似乎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除了语言表达的差异之外,很重要的还在于有些同学对于写作资源的挖掘拓展不够。有了作文素材,直接动笔写作,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好习惯。我们首先要对该素材进行分析,找出该素材的闪光点、感人点,把生活中琐碎的凡俗全部剔除干净,并用心灵进行显微与放大。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细”字上做文章,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达到感人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

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细节描写往往会使记叙文更具有可读性与真实性,会让你的作文别开生面。在这一点上,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其中的典范。“车站送别”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场景,也有很多文学作品曾对此长篇大段地进行描绘。而朱自清先生就靠“细”字取胜,他抓住了“望父买橘”这一细小的片段,细致地加以描绘,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正是靠“买橘”这一细节,《背影》成了享誉中外的散文名篇。

在“细”字上做文章,这是写作资源拓展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应要求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有一两个细节,这是让作文从平淡走向感人的重要一步。

(三)在“博”字上做文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文要写得大气,首先必须有广博的学识。广博的学识是人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这一点恐怕没人会否认。鲁迅杂文郭沫若戏剧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们的丰厚的文化知识的积淀是分不开的。名家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也该如此。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宽广的阅读面,丰富的文化积淀,富有灵气和书卷气的语言,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采用引用、列举、排比等方式,将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示出来,以显示出广博的阅读面和开阔的视野。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需要,将个人喜好融入作文,这样就可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文章就会别具一格,高人一筹。写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运用的过程。知识储备的多与少,文化积淀的深与浅,在作文中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因此要想在写作当中用例丰富,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就要全方位地准备材料,加强知识储备。那么首先就要把课本知识学活、用活,整理归纳形成系统,为活用迁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与此同时又要拓宽视野,多读中外名著,且读懂背景,读懂人物,读懂思想,以增加人生体验;还要关注社会人生,了解时代脉搏,多读时文佳作和具有鲜明的且又富有时代感的材料。只有生活储备丰富,知识储备充足,无论写什么,我们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www.xing528.com)

下面是笔者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这个作文片段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对写作的意义。

“当屈原徘徊在汨罗江边,将自己的生命吟成万古流芳的传奇;当‘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殇音仍萦绕在耳边,留给我们的又是脑海中抹不去的背影;当虞姬将满腔的深情化作湛蓝剑影中的鲜血,当壮士掩面、乌骓哀鸣,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张张泛黄的书页,而是一幕幕鲜活的壮烈、一个个伟大的人生!也许屈原可以选择归隐,也许荆轲可以选择逃避,也许项羽可以选择渡江。但是,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生命的燃烧。目送飞鸿、眉凝长空,这种燃烧,是将生命送上祭坛的庄严,这份庄严,是风雪中凝固的火焰。山鹰在雪山之巅折翅,但谁也不能阻止这种精神继续腾飞……”

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文化的底蕴,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但是,怎么才能让学生得到广博的学识呢?靠老师课堂上机械地、填鸭式地灌输吗?靠学生自己去漫无目的地吸收吗?这些显然都不行。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第一,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培养学生吸收文化知识的兴趣。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言行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并对他们的课外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正确地处理积累的知识,使之真正成为写作的资源。有了积累本,摘录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这并不代表作文就写好了。我要求学生对所摘录的东西进行分析归纳,进行总结反思,要求学生记住积累在纸上的材料,真正成为自己的写作资源。有了广博的学识,我们就不必担心作文题材老套、语言贫乏了,也不必担心作文立意肤浅、行文稚嫩了。有了广博的学识,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作文素材可以信手拈来,作文将不再会成为学生头疼的事了。

(四)在“野”字上做文章

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的生存空间,而且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伊甸园。自然界中的山川田野是一部大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热爱自然、深入山野、仔细观察,在“野”字上做一番文章,那么大自然就会成为他们创作的“源头活水”,他们的文章也自然就“清如许”。

当然,深入山野、仔细观察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如果仅仅是把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绘出来,这并不可能成为好文章。要把自然融入作文,首先得把大自然当成自己的至亲好友。只有与大自然产生深厚的情感,我们才能体会到存在于山川田野之中的内在的美,稚嫩的心才会随着自然的脉搏而悸动,我们的文章才会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般的艺术感染力。其次,观察自然并不能光用眼睛看,更要用心灵去看。溪水的枯涸、树叶的凋零、小草的萌芽、黄鹂的鸣叫,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只有通过心灵的感悟,我们才能体味到蕴含于其中的美,蕴含于其中的哲理,我们才能因此而写出美的文字。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春,绝对是一桢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画布。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满眼的绿色呀,温柔着我们的视线。还有那星星般闪动的一点点红、一点点黄、一点点粉、一点点紫呀,也惊喜着我们的目光。于是,开始在春天漫步。踩在她松软的泥土上,才知道生命的温床可以如此平实。只要季节的老人飘然而至,所有沉睡的种子,都可以在这里孕育,并赋予生命一种变换的姿态。春,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慢慢舒展的,还是缓缓流淌的;也无论是悄无声息的,还是莺莺絮语的,只要季节老人把春的帷幕拉开,他们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会演自然那神奇的活力。于是,开始在春天漫游。披着柔媚的春光,让略带甜意的风,从身边掠过。就会领悟到春的气息里,其实包含着一种最令人感动的柔情。也会觉得大自然就是一位奇特的母亲,她竟选择在万物萧条的冬的尽头,将千姿百态的生命孕育而出,让它们踏着那最为柔媚的第一缕春光,相拥而至,把无限的生机带给人世。”

这样的文章,正是学生用心灵走进大自然的结晶。所以,广阔的大自然是现代中学生的一个巨大的写作宝库,聪明的、会观察的、善思索的人往往能从中撷取一片最美的“红叶”。

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可以从各个角度想办法,引导学生拓宽写作思路,丰富写作资源。然而,知易行难,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听到花开的声音”,要让学生的文章能展现他们蓬勃的朝气、活跃的思维、多彩的人生,我们还任重而道远。小溪向往大海而百折不回,白云追逐太阳而彩霞满天。拓展学生写作资源的渠道和范围,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解除羁绊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释放灵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