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词义理解相关的错误及其优化方案

与词义理解相关的错误及其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词义的理解不准确,表面上的问题症结,通常集中在同义词、反义词的词义把握不准确,而其根本原因,则涉及对词的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的认识及理解问题。此外,形容词与动词中的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二是前词不止一个,但却使用相同的代词来分别指代不同对象,令人难以分辨。此外,错用代词造成指代不明,也应引起注意。

与词义理解相关的错误及其优化方案

这类错误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词义理解不准确造成的。例如:“这件事发生在十多年前,许多细节已经含糊不清了。”这里的“含糊”显然应当改用“模糊”,因为所谓“含糊”的事物原本就不清晰,“模糊”才是指原本清晰的事物,由于某种原因而变得不清晰了。

对词义的理解不准确,表面上的问题症结,通常集中在同义词、反义词的词义把握不准确,而其根本原因,则涉及对词的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的认识及理解问题。相关问题我们已在“关于词的知识”文里谈过,这里就不赘述了。属于语法范畴内的词法错误,虽然也会表现为词义的不妥,但这主要是由于对词的语法分类、性质、功能认识不清或使用不当造成的。这类词法错误主要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不当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虽然同属实词,但分属三类,词性与语法功能均不相同。概括而言,名词指称人、事物等,通常不做谓语(名词谓语句除外),不带宾语,不受副词“不”“很”等修饰,也不能做状语和补语;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意愿等,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等,它们虽然都能充当谓语,虽然大多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但动词除表示意愿的(如想、喜欢、愿意、爱、恨等)外,一般不受程度副词“很”修饰,而大多数形容词则不受这个限制。此外,形容词与动词中的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在语言使用中,如果不能认清它们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就很容易出错。例如:

(1)他们种植的大白菜每亩收成了15000斤。

(2)他非常喜悦同学们这种热爱科学的精神。

(3)他散布种种捏造,试图把水搅混。

(4)上海是一座不夜城,入夜,满天繁星相映万顷灯海。

(5)他不但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而且对自然科学也很钻研。

(6)水、电、煤、程控电话一应俱全,学校、医院等多功能配套。

(7)这些问题难道还不值得领导的重视吗?

例(1)中的“收成”是名词,不能带宾语,可以改用动词“收”;

例(2)中的“喜悦”是形容词,也不能带宾语,可改为“赞赏”;

例(3)中的量词“种种”,后面要求名词性词语与之搭配,但“捏造”却是动词,可改为“谣言”;

例(4)中的“相映”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可将此句改为“满天的繁星与万顷灯海交相辉映”;

例(5)中“钻研”不是表示意愿的动词,因此不能受副词“很”的修饰,此句可改为“而且对自然科学也很有研究”;

例(6)中的“多功能”是形容词性,在这里却误作名词使用,应改为“多种设施”;

例(7)中“值得”后面所带的宾语要求是动词性词语或主谓短语充当,如“值得研究”“值得一看”“值得大家注意”等,但这里“领导的重视”却是名词性词组,应当去掉,使之成为主谓结构。

(二)代词指代不明

代词是指代人、事、物的词,因此指代对象必须明确,造成指代不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代词之前没有出现应有的前词语(即被指代者),致使指代对象含混不清。例如:“一天,她在火车站里被沙皇的暗探发现了,母亲在被捕之前迅速打开皮箱,把所有传单散发给大家。”从前后文看,“她”指代的就是“母亲”,但由于“母亲”没有出现在前,倒好像“她”所指是另一个人。应当将“母亲”放在前句,后句用“她”来指代。二是前词不止一个,但却使用相同的代词来分别指代不同对象,令人难以分辨。例如:“梅厂长不知道怎样答复好,他(1)不敢让韩云程发言,万一他(2)说出原棉的秘密,那不是全被揭穿了吗?徐总经理看出他(3)难于应付,他(4)知道他(5)被于静将了军,这时候除了冒险没有第二个办法了。”句中的五个“他”,分别指三个人,某个“他”究竟指谁,很费思量。造成这种状况,正因为同一个代词的前词却不止一个,我们可稍加分析:“他(1)”的前词只有一个,当然是指“梅厂长”;“他(2)”和“他(3)”的前词变成“梅厂长”和“韩云程”两个,所指就不甚清楚了;到了“他(4)”和“他(5)”,前词又增加了“徐总经理”,所指更不清晰了。修改的办法,可以删去“他(2)”和“他(4)”,将“他”(3)改为“梅厂长”,这样“他(5)”的前词实际又只剩下“梅厂长”,所指就清楚了。

此外,错用代词造成指代不明,也应引起注意。例如:“他”“她”混用;该用单数的用了复数,或者相反。

(三)数量表达混乱

这主要有三种情况:

1.当数量减少,运用倍数表示法

倍数表示法只能用于数量的增加。例如:“今年本市交通事故只发生了57起,比去年同期减少了将近一倍”,“一倍”应改为“一半”。又如:“用机器加工文献,大概比人工翻译便宜五倍”,根据文意,应改为“费用只是人工翻译的六分之一。”

2.表示数量增减时,没有用原来的数目为基数,造成表达混乱(www.xing528.com)

例如:“过去粮食亩产只有两百斤,现在亩产达到千斤,提高了五倍。”“提高了五倍”应当是提高了一千斤,其实却是“亩产达到千斤”,只是“两百斤”的四倍,可见句中数量的表达没有以原来的数目为基数。我们应当注意,凡在“增加”“增长”“提高”“上升”之类的动词后加“了”来表示数量,后面的数目只指净增数,不包括底数;如果是加“到”“为”这类词来表示数量,后面的数目就包括底数。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弄混了:“今年蚌埠站已提前140天完成了全年集装箱运输2万吨的计划,与去年相比,提高到50%。”2万吨的50%是1万吨,如果只达到这个数目那只是计划的一半,因此“到”应改为“了”。

3.概数表达矛盾或重复

例如:“参加今天会议的人员有近一千人左右。”“近”是接近,表示不到一千人,而“左右”则表示可能不到此数,也可能超出。前后表达矛盾,应当二选其一。例如:“他大约五十岁上下”,“大约”和“上下”重复,择其一即可。

(四)介词误用

作为虚词,介词在句中不能单独充当语言成分,必须与其他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的数量不少,词性和用法常有不同,经常用错的有以下几种:

1.“把”和“被”

“把”字的宾语是受事者,主语是施事者,构成的句式是主动句:“被”的特点正好相反,构成的句式是被动句。例如:大水淹没了庄稼。说的是谁和谁的关系:大水和庄稼的关系;那谁把谁怎么样了:大水把庄稼淹没了。那是谁被谁怎么样了:庄稼被大水淹没了。又如:姐姐送给我一件有意义的礼物。说的是谁和谁的关系:姐姐、我、礼物。表示动作的词是:送给。那是谁把什么送给谁:姐姐把礼物送给我。什么样的礼物: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完整表述:姐姐把一件有意义的礼物送给我。那是什么被谁送给谁:礼物被姐姐送给我。什么样的礼物: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完整表述:一件有意义的礼物被姐姐送给我。此外,“把”的基本特性是表示对宾语的处置,既是处置,就要有处置的结果。因此,“把”后出现的动词,应是及物动词;而且,要表现处置的结果,就还须有相关的成分,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词。下面的用法违背了“把”的特性,都不正确:“终于把这样一个重病人清醒过来了”“我们要认真研究,把问题解决”。前句中的“清醒”是不及物动词,应改为“抢救”;后句的动词没有处置结果,应在“解决”后加“好”,或在“解决”前增加“彻底”。

2.“对”和“对于”

“对”和“对于”在许多场合可以通用,但“对”的适用范围更广泛,一般而言,能用“对于”的地方大多也能用“对”,而能用“对”的地方却不一定都能使用“对于”。例如:在表示“向”的意思或人与人的对待关系时,就是能用“对”却不能用“对于”。比如,“她对着我笑”“我们应对人民负责”。此外,常见的错误主要是谁对谁的主客体关系颠倒。例如,“吃馒头对他不感兴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不少中国人都还不太熟悉”。前句的主体应当是“他”,后句的主体应当是“不少中国人”,现在全弄颠倒了。如果想要保留原有的句子形式,就应用“对(对于)……来说”的格式。如,前句可改为:“吃馒头对他来说不感兴趣。”

3.“除”的用法

“除”与“除了”“除去”“除开”等相同,引出排除的对象,后面常用“外”“之外”“以外”等与之配合。使用“除……外”的格式必须注意的是,当这个格式中是动词性成分时,后面再出现的动词必须与它同属一个主语,不能中途易辙。下面的例句不符合这个要求,因此都是病句:“李大爷在集上除了抱了个小猪崽外,李大娘还买了四对小鸭儿”“王老师除了在本校上课外,外校也经常请他去上课”。修改的方法就是让主语统一起来,比如前句的后半句可改为:“还让李大娘买了四对小鸭儿”;后句的后半句可改为:“也经常到外校上课”。在这样的格式中,如果前后句要出现不同的施事者,就应把前句的主语放在“除”之后一块儿排除。例如,前句可改为:“在集上,除了李大爷抱了个小猪崽外,李大娘还买了四对小鸭儿。”

(五)连词误用

不同的连词可以分别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连接方式又可分为表示联合关系和表示主从关系两类,使用时不加分辨,就容易出错。常见的有:

1.“和”“及”“以及”

“和”有连词和介词的用法,作为连词,“和”与“及”“以及”都能连接词或短语,都不能连接句子,但用法有所不同。“和”连接的词项可多可少,不受限制;当连接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时,往往不单独充当谓语,否则就有语病。例如,“他聪明和能干”“他经常吃和喝”。前句中的“和”应改用“而”,后句可改为“他经常又吃又喝”。“及”所连接的主要是两项以上的名词性成分,而且成分间时有主从关系,如“本店经销收音机电视机、收录机、VCD及各种电子零件”。“各种电子零件”就是次要的。“及”如果用于连接两项,后面就必须用“其”或“其他”与之配合,如“美国及其盟国”“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句子里,“其”实质都是代词,指代“及”前的先导词语,“其”后连接的词语则与前词具有某种从属关系,所以前句等于说“美国及它的盟国”,后句等于说“中国及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如果前词不止一个,且前后只有主从关系,不具备从属关系,就只能用“及”,不能用“及其”。例如:“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各厂矿、部队、学校及其商业部门的代表。”“商业部门”显然不从属于前面提到的那些单位,因此这里应当用“及”。此外,“其”或“其他”之后的词或短语在意念上还必须是复数,不能只是单一事物,这样,“及”所连接的实质上也就不止两项。比如,“盟国”和“发展中国家”所指就都非一国,如果换成某个具体的国家名,词句就不通了。“以及”连接的几项往往也有主从关系,但它可以只连接两项,可以连接动词性成分。例如:“细软虽然已经带在皮包里以及寄到教堂里去了,但是留下的东西毕竟还不少。”这里的“以及”就不能用“及”代替。

2.“以至”和“以致”

“以至”表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等递进关系,意思相当于“直到”“甚至”;“以致”用在因果复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所说是上述原因造成的结果,意思相当于“致使”“弄得”。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使用中却常出现不加分辨、以此代彼的毛病。例如,“他只听了一面之词,以至没有解决好两家的纠纷”“搞城市建设不能只看眼前,要考虑到明年、后年,甚至是十年、二十年”。显然,前句中当用“以致”,后句中当用“以至”。

3.“从而”和“进而”

“从而”表示引出某种结果,“进而”表示在前面的基础上,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常见的错误是二者混淆。

例如:“铁道部决定,先评选出各局、厂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从而评选出部的先进代表。”“大家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消除了多年来的隔阂,进而达到了新的团结。”显然,前句是进一步的关系,当用“进而”;后句是由某种行动引出某种结果,当用“从而”。

4.“而且”“况且”“何况”

这三个连词都表示递进关系,但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而且”表示一般的递进关系,“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所以下面两句中的用词不能相互替代:“读书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仇人相见,本来是格外眼红,况且是相逢狭路”。“何况”的用法有时近乎“况且”,但它所独有的两相比较、更进一层的意义,是“而且”和“况且”都不具备的。例如,“这件事连小孩子都知道,何况我呢!”“他铅笔都不会使,更何况毛笔!”这两句的“何况”,都不能用“而且”或“况且”代替。

(六)副词、助词误用

副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性的词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常见的使用错误:一是误作其他词使用,如“处理问题要赶紧,不能一拖再拖”。“赶紧”是情态副词,在这里被当作动词使用并单独充当谓语,应当改为“抓紧”。例如:“他是一个秉公职守的人,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秉公”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职守”,修改的方法,或是把“职守”改为动词性词语,如“执法”“办事”等,或是把“秉公”换成一个可与“职守”搭配的动词,如“忠于”之类。二是没有弄清副词的意义或用法,导致出错。如:“报告一结束,大家一起鼓起掌来。”“一起”表示在空间上合在一处或在同一地点发生的许多事,这里却表示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所以应当改用“一齐”。例如:“明天这个时候,他大概曾经去过了。”“曾经”和“已经”虽然都表示过去时,但“曾经”只能用于过去,“已经”还可用于对未来的推测,因此句中的“曾经”应改为“已经”。

助词的语法特征主要是附着在其他词和短语上,表示一定的附加意义,又有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比况助词(似的)和其他助词等类别,使用时应仔细分辨。其他助词中,“所”的用法经常出错。“所”的用法来源于古代汉语,它经常放在及物动词之前,共同构成名词性的结构,这时“所”就具有一定的宾语意味,如“所见所闻”,指看到和听到的东西;需要的时候,“所”组成的结构还可以放在其他名词前,充当定语,如“我所知道的事实”。下面的例句就用错了:“我们俩所熟悉的时间不短了”“我们所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熟悉”是形容词、“服务”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与“所”搭配,都应删去。属于语法范畴内的词语使用错误还有不少。对于某一类词而言,我们只有既掌握它们在词性、用法方面的共性,又能分辨其中每一个词特异的个性,才有可能杜绝使用中的错误,这里就不一一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