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尝试贴近生活:观察生活的艺术

尝试贴近生活:观察生活的艺术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物、心中情,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文章。究其原因,是写作与生活脱节。其实,单调、平凡、琐碎、重复正是生活的原始形态。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社会生活千姿百态。因此,观察是用心的观察,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

尝试贴近生活:观察生活的艺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叶圣陶《文章例话》)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美丽的事物人人爱之,只有对美产生兴趣才会想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因此,我们只有提升学生爱美之心,才能让他们热衷于写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爱因斯坦《未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得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让学生善于观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把美的事物收藏,把表达作为一种礼物来分享,把写作作为一种工具来描绘。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通过巧妙的情感诱导,恰到好处地点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好的习作题材来自生活的孕育和对生活的热爱。可是很多学生苦于不知写什么才好,认为作文很难,原因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事例,不懂得怎样去表达,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是说要有丰厚的语言积累才能使文思如泉涌一般敏捷。古人又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为水非朝夕之功。”引用来说明写作,是说自己要有丰厚的积累,得从平地做起,做生活的有心人,日积月累,以丰富习作的素材。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物、心中情,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文章。只要留心生活、细心观察、勤做记录、善于积累,就会拥有永远写不完的素材,说不定信手拈来的就是一篇原汁原味的好文章。

我们都知道:知识渊博者并不在于他读过多少书,拿到多高的文凭,而是在于他能否把自己所拥有的在与人交流中流露出来或者是在工作生活中用起来。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表达,写作也一样。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老师就教导学生多读课文,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富了,那么就会知道怎么写了。可是,很多学生是读了,而且读了很多很多,然而真正到写作时却无从下笔,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读的同时也要多表达。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他们的想法很童趣,写出来的东西可能虽很平淡、很无味,但只要他们肯写,老师一定要鼓励,假以时日,他们的写作水平一定有所提高,而写作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让学生大胆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自如挥洒自己的情感,会更有创意。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育孩子敏锐的感受力;在大千世界中处处感受语文的熏陶,而不是让学生在框框中习作,处心积虑地寻找习作的材料。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学生就缺乏发现的眼睛。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心中无货,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究其原因,是写作与生活脱节。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手。叶圣陶说过:“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文章就会写到什么程度。”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情感就会随笔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可目前,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根本没有素材可写。的确,学生蜗居校园,生活单调,信息闭塞,没有轰轰烈烈的所谓大事。其实,单调、平凡、琐碎、重复正是生活的原始形态。无论是谁,如果不是用心去读,可能永远都不会被生活感动,当然也找不到任何值得写的东西。同样面对乏味的学习生活,鲁迅先生却写出了《从百草园三味书屋》。因此,笔者觉得,学生首先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思考;同样,我们身边并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www.xing528.com)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社会生活千姿百态。能触动我们情思、引起我们共鸣的事物层出不穷,数不胜数。然而,有些学生却在写作时苦思冥想,搜肠刮肚,总感到无话可说、没有文章可以写,甚至抱怨生活的单调。其实“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激动人心的有趣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发生。正如罗素所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我们只有独具慧眼,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发现其潜在的意义,才能抓住机遇,写出的文章才能有新意。譬如:朱自清把写作的目光投注到他父亲的“背影”上,从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背影》;鲁迅在百草园中,用他那独特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片令人神往的乐土;茅盾也是在驱车黄土高原后,把那坚强不屈的白杨树与北方的抗日军民联成一体,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义。其实,只要细心观察生活,我们就可以从一些看似平凡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其独特的一面,那么我们写作时就不愁无米下锅,写出的文章也会有新意。

因此,观察是用心的观察,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身处农村地区的学生,可利用身边的宝贵自然资源,用上下学的时间、帮父母劳作的时间或是周末的时间观察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同时多关心国家大事、身边小事。在注意观察时,要做到不仅“身入”事物,而且“心入”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