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辅助教学是一件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很复杂的事情。教学中运用文物有千般好,却有一处难,那就是没有合适的文物可资运用。这里的“合适”一词,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有两层含义:众多的文物,选哪一件应用在教学中最合适?选中的文物在教学中如何展示最合适?
有时某一历史事件的文物遗存非常多,教师们在寻找资料时,如果筛选条件设计得比较简单,寻找到的资料可能会很杂糅。尤其是网络时代,用搜索引擎一敲键盘就会获得很多资料信息,可大家面对着如此众多的资料信息时,反而有些不知所措。
为什么?无法辨别、难以取舍。于是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有的教师在展示文物史料时,往往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课件上如走马灯似的展示文物图片,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听课应接不暇。教师总觉得这些资料看上去都有一些价值,总想在教学中派上用场,因此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如何,与教学目标的结合程度如何。
例如,在一节课程中,教学内容有关唐三彩,于是教师竟然使用了16幅文物照片。教师的设计表面上看是应有尽有,实际上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有滥竽充数之嫌。事后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教学研讨,发现授课教师的问题出在对唐三彩的价值判断不准确上,他不知道该用哪一种文物来代表唐三彩的典型特点。譬如教科书上的“骆驼载乐俑”作为唐代对外交流成就的证明是很好,但是对于想了解唐三彩价值的学生来说,蓝彩或黑彩马俑才是最典型的;而对于想了解唐代妇女地位的学生来说,骑马女文官俑最为合适。如果教师能够明确唐三彩色彩、造型的价值所在,就会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选择,不会出现杂糅不清的问题。(www.xing528.com)
选中一件合适的文物,在教学中运用起来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也不尽然。同一个文物,其自身的特点也很复杂,史料价值也分散隐藏在不同地方,教学应用时,要经过好一番思索才行。以上述唐三彩的文物为例,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讲唐代的文化,选中唐黑釉三彩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其本意是借用唐马的强壮俊逸反映“大唐雄风”。然而上课时,学生的反馈却是:“为什么是黑色的马,唐三彩不是以黄、绿、青而著名的吗?这匹马本身有什么故事,否则只是一匹大马,有什么价值呢?”教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事后我们分析,认为是由于教师对文物的知识梳理不到位,漏选了部分重要信息,所以才出现这种学生理解不清、教师解释不清的情况。
教师究竟要怎样准备,才算对辅助教学的文物资料做到应备皆备?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下编举十个例子,谈一谈自己对文物辅助教学的一些看法。笔者将从文物的发掘过程、文物自身的历史信息、文物与历史教学知识的关系、教学案例这几个方面来谈,主要侧重点在于解剖一个文物,明确如何使之从单纯的历史文物转化为辅助历史教学的文物史料。这些内容写起来很零散。关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同教师都有自己的看法,见仁见智,还要与学情相结合。笔者由于水平有限,写作中深感词不达意,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