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准备成为使用文物教学的教师

准备成为使用文物教学的教师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位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够运用文物进行教学,这自然会对他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要想搞好文物教学,历史教师还需要掌握丰富的文物学知识。要想成为利用文物教学的教师,就要有教学创新的勇气与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文物教学或者利用文物辅助教学是一个崭新的教学活动类型,在初期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在所难免。

准备成为使用文物教学的教师

一位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够运用文物进行教学,这自然会对他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何成为能够利用文物进行教学的教师呢?笔者以为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要喜爱文物和文物学知识。要想学会在教学中使用文物辅助教学,历史教师对文物及文物知识信息要有一定的爱好甚至是偏好,这样才能在文物教学中不惧艰难、不怕烦琐,学会欣赏与活用文物。这个条件说起来不算什么,但是真正去做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文物不是人见人爱的时尚用品(时尚用品也做不到真的人见人爱),很多人不喜欢它。它大多数时候外表陈旧、装饰破烂、残缺不全,绝大部分还是从墓葬里出土的。这就已经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何况还要了解它、学习它。

也许有教师说自己又不是做考古工作,不必在发掘第一线身临其境,只是学习文物背后的知识并运用于教学中,所以不用在乎文物的外表。这当然是正确的,我们历史教师只是去学习文物知识,并不用像文物工作者那样亲力亲为,我们看到的都是人家整理出来的知识和图片,不至于那么抵触。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喜好,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了解文物知识、学习文物知识的动力呢?我们又怎么能与文物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在教学的时候做到将文物的知识运用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呢?如果没有这种喜爱,我们怎样才能坚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面前坐下来、沉下心、看进去、记得牢?

所以,我们要树立热爱文物事业的决心。尽管我们不必像考古发掘一线的同志那样艰苦,但我们一样要有甘之如饴的热情,否则这项工作不知道是否能坚持下去,能坚持多久。

记得法门寺地宫发掘时,考古队副队长韩伟打开舍利金塔,发现了一枚佛指舍利。他无法判断这枚舍利的真伪,因为这个时候舍利看上去光华四射,有玉石的光芒,但是又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说它就是佛指舍利。情急之下,韩伟向发掘现场指挥部请示能不能用舌头舔一下。指挥部的同志考虑后,同意了韩伟的请求。韩伟伸出舌头舔了一下,不黏,所以他确定这枚佛指舍利是玉石质地,因而它是一枚影骨。就这样,在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法门寺地宫里隐蔽埋藏的四枚舍利,一灵三影(一枚真正的佛指舍利和三枚古代仿制品)都被发现并确定身份,考古工作者们取得了我国古代考古的重大发现,震惊世界

笔者在为考古队高兴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韩伟舔文物的那一幕。韩伟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不少年了,每每提及他,笔者心里始终充满敬意。据介绍,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韩伟,自1961年起就一直从事考古工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考古学家的杰出代表,韩伟先后参与或主持过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凤翔秦都雍城遗址、宝鸡唐代法门寺地宫等重要发掘工作。在雍城遗址长达12年的考古历程中,他和队员们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终于在凤翔方圆几十里的沟沟坎坎中探查出秦公一号大墓,实现了我国几代考古工作者半个世纪以来的梦想。

这样一位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只是众多一线发掘的同志工作的缩影。没有强大的兴趣爱好支撑,他们不可能做出这样优异的成绩。作为学习者的我们,相对而言已经是收获者,那就更应该多关注、多了解文物知识,把它们当作久违的朋友,这样才能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次,要熟悉文物和文物学知识。要想搞好文物教学,历史教师还需要掌握丰富的文物学知识。只有热情是办不成事的,前面已经说到,文物学知识非常专业,很多文物在外行人眼里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区别,遑论了解其内部的差异。

例如瓷器。瓷器和陶器有何不同,尤其是和釉陶究竟如何区分?唐三彩为什么是陶器而不是瓷器?青瓷青花瓷的不同仅仅是名称上的一字之差吗?单单这些问题就让人犯糊涂,更别说北宋五大名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的区别何在、价值何在、特色何在,为什么它们是五大名窑?这些专业的知识历史教师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又怎么敢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如果 没有准确把握,怎么能保证在教学中不会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问题?(www.xing528.com)

试举一例,有一位教师在大胆尝试用文物教学时,以北宋瓷器的特点为线索,开了家“往事瓷器店”,让学生当老板,他当顾客,来咨询店里的瓷器怎么卖。这个设计想法很好,在课堂上学生也很配合。但是当学生介绍到哥窑瓷釉的开片、钧窑瓷釉的窑变这两个特色时,师生一起“哑火”,在“开片”这个问题上尤其纠结不清。此前此后的瓷器都不开片,为什么单单北宋瓷器会开片?哥窑瓷器的开片为什么成了特色?什么是开片,它和开裂是一回事吗?这种开片影响使用吗?它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哥窑的开片是独有的特色,还是北宋的瓷器都有开片这一特征?学生们生发出来一连串的问题,七嘴八舌,让教师头都大了,赶紧停课重新准备,闹了个皆大“扫兴”。事后这位教师认真反思,认识到文物学的知识深刻细腻,要认真学习,否则就算精心准备,还可能有百密一疏的情况出现,千万不可小觑!

但是丰富的文物学知识岂是轻易能够掌握的?一般的师范院校历史教育学专业,在学科设计上,对文物知识虽然也有一些涉及,但是远不能适应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往往要依靠教师自己补充知识。在今天的基础教育领域,这样的自我充实又谈何容易!一线教师们辛苦教学之余,有此时间否?有此精力否?有此条件否?答案不言自明。

不过越是这样,教师越要去争取成为文物教学的先锋。

最后,要有文物教学创新的闯劲。要想成为利用文物教学的教师,就要有教学创新的勇气与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文物运用于教学,前人做得并不多;文物与历史的关系,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具体文物对于具体的历史时期,只是沧海一粟,教学中把握不好,容易张冠李戴,更容易以偏概全。文物教学,是我们要时刻注意、不断修正并不断摸索其内在规律的一个新鲜事物。

“初生之物,其形必丑。”文物教学或者利用文物辅助教学是一个崭新的教学活动类型,在初期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在所难免。做这项活动,前辈们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继承,只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摸索。这种摸索涵盖很广的范围,比如对文物的了解、对教材的了解、对学情的了解。有了这些了解,教师还要大胆创新教学模式,给文物教学以空间,给学生以接受新事物的时间。以上这些活动在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之前,教师只能自己默默探索,其间的压力与痛苦可想而知。没有勇气的人,是不敢承担这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多想一想,认识到我们的工作是在开创一条崭新的教学途径,一旦成功便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总体提高,这些压力也就还能接受。

关键是要有承担失败的肚量。不仅任课教师要具备这种雅量,教育管理者更要具备。

既然是创新,就必然会有失败。对任课教师来说,关键是失败后如何保持锐气,如何吸取教训,以图再战。我们要多方反思,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思考:①文物辅助教学期间文物选择是否适当?②文物知识与教材教学内容结合得是否自然紧密?③文物知识的切入是否挪占正常历史知识的学习时间?这些问题都是极易出现漏洞、制造麻烦的“祸根”,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就想成功避免是不可能的。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面对一线教师教学创新的“失败”时,应该珍惜一线教师教学创新的勇气与锐意进取的毅力,多给予他们一些精神支持(能转化为物质支持更好),少说一些批评指责的话。大家在一个学校里,要荣辱与共,进退一体。

总之,要搞文物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如果能坚定意志,喜爱文物,扎实钻研相关的业务,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终将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历史教育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