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集体,无论是管理序列或情感序列,学生与教师尤其班主任,都无不存在着关系远与近的若干层次。
从管理序列看,可分为四层:
核心层(班干)、紧密层(组干)、松散层(积极生)、疏远层(一般生)。
从情感序列看,可分为三层:
亲密层(老师喜爱的学生)、一般层(与老师情感一般的学生)、疏远层(与老师情感淡漠的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获取的有关班级的信息和建议大都来自管理序列中的“核心层”和情感序列中的“亲密层”的学生群,往往会忽视“疏远层”学生群的主观意志、情感的客观存在。这样好比观察一个人,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他的脸部所提供的信息,而很少去留心他的脚“说”什么,因为脚离大脑这个神经中枢太远,似乎可以忽略不察了。
仅以脚为例,忽略它似乎无可厚非,但实际上是一大失误:脚,离大脑最远,但往往最能真切地反应一个人的所思,因为它不会作伪。美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表了这一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说:“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分其可信度越大。”于是他把脚发出的信息叫做“脚语”。他发现,脚语可以反映人的情绪,更可以反映人的品格。(www.xing528.com)
发表在《风流一代》1997年第7期中关于“脚语”的文章特别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当三个男人同时站立着与另一位女性交谈时,他们的脸和眼神也许会有意地转向或投向其他地方,并不专注凝视与之交谈的女性。但是,莫里斯肯定地说,这三个男人的脚必定各有一只的脚尖指向这位女性。“脚语”比脸部表情和眼神更加真切地表明了人的内心世界,“脚语”亦为“心声”。
“脚语”的研究,应给我们的班级管理以启发:
要更加真实地、全面地了解学生需求,须主动征求“疏远层”学生群的意见和建议。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也许更能反映当前班级内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其所以更真实,就在于他们一方面不太了解班主任的主观意志,不知揣摩与附和,更加朴素;另一方面,他们很少受到班主任的青睐,很少主动发表见解,所以一旦表达的也往往是最基本的、最起码的要求,因而更有代表性;即便是少部分人的要求,既是最基本的,因而也是最迫切的、最渴求的。
在一个按学生成绩高低编排行政小组的班级里,每次排队班主任总是要求成绩最差的小组先排队,先站好队。时间一久,次数一多,这个小组的同学有了腹诽幽怨:班主任不信任我们,歧视我们,于是有了抵触;而班主任则认为他们最靠教室门,理应先出教室门,先站好队。于是越来越拖拉松散的“脚语”表态了,如果再久拖不察,对“脚语”不闻不听,不良影响则会扩散到其他方面,因为“脚”(疏远层学生群)与“脑”(班主任)的神经联系受阻,“脚”们就会自行其思,自行其事,久之则会离群作离心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