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和音乐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将绘本运用于音乐教学不仅有其哲学基础,还符合心理学原理及幼儿教育规律。
(一)哲学基础
“艺术与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存在与思维的关系。”[1]从唯物主义哲学观出发,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通过特有的手段,来反映人类现实生活、表达情绪情感的。如: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美术通过色彩和线条,文学通过语言与文字,虽然表现手段不一,但殊途同归,都是为表现现实生活、表达情绪情感为目的。因此,艺术是相通的,表现为相同的主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为绘本和音乐的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当我们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脑中出现的可能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当我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眼前浮现的可能是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英勇的战士形象。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音乐是进入故事的河流,故事是进入图画的道路,图画是进入音乐的梁。”通过惟妙惟肖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故事内容和丰富的情感互动,将幼儿带进音乐作品的神秘世界中,从而促进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能力的发展。反之,又通过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带领幼儿走进绘本的意境,加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可见,绘本阅读与音乐学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手段和目的的。将视、听这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必将是充满趣味,又十分高效的。这不仅适应幼儿的全面素质发展的要求,还能起到学科间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联觉心理(www.xing528.com)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音乐中的任何一个声音都不会有确定的含义,“音乐中的声音,必须依靠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才能理解它们的含义,在音乐的声音和他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这一因素就是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作曲家正是运用这些手段,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去表现生活,表达情绪。同时,在听众和音乐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中介结构,这就是想象和联想,通过他们去沟通艺术和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2]这种想象和联想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联觉”。表现为人的感觉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现象,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3]如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每一首标题音乐特征都那么鲜明,形象生动,低沉的声音表现笨拙的大象,钢琴飞驰般的演奏仿佛是野驴在奔驰,缓慢的音乐则表现了慢吞吞的乌龟,这就是声音和视觉形象、事物的轻重、敏捷、笨拙等发生了联觉。绘本运用于音乐教学,就是基于联觉理论。绘本与音乐虽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但是在色调、旋律、节奏、空间上有着共同的主题。[4]借由“联觉”理论,以图画的可视性,文字的语义性,去理解音乐的抽象性,是符合艺术规律和认知心理的。
(三)幼教规律
幼儿教育必将基于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是幼教的基本规律。幼儿的学习是嵌入情境的,启动身体的。[5]王秀萍教授提出了幼儿音乐教学的“经验还原教学法”,她认为:幼儿的音乐学习过程,是由生活经验提炼至音乐经验的过程。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必须使音乐作品转化为幼儿能看懂、听懂的内容情境,借助内容情境去感受音乐的形式,进而用动作去表现音乐的内容,是幼儿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而绘本用直观形象的图画表现情境内容,更符合其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兴趣,理解掌握音乐作品,同时,又通过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反促阅读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