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充分的理由痛恨一个名叫蒙巴顿的英国人,两国间几十年冲突不断,多次爆发战争,这一切都是当初这位英国伯爵惹的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运动日益高涨,英国为保持自己在印度的利益和地位,指使其在印度的末代总督蒙巴顿炮制了所谓的“蒙巴顿方案”,将统一的印度一分为三,即印度自治领、巴基斯坦自治领、土邦。并规定土邦有权自主决定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或者两者都不加入,以此制造纠纷,从中渔利。第一、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因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而发生的。
克什米尔,全名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喀喇昆仑山之南的喜马拉雅山区,介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北距苏联边境只有14.5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英、俄、美等列强十分重视该地区的战略价值。英国在19世纪初曾把克什米尔地区作为它在中亚对抗沙皇俄国的“前沿阵地”和通向中国西藏地区的“金门”。沙皇俄国也曾企图将该地区据为己有,借以南下印度洋并与英美对抗;美国在“二战”之后也企图将该地区作为立足南亚和对付苏中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基地。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域应划归巴基斯坦,但同时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保持中立。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归属巴基斯坦是天经地义的;但印度却坚持认为,穆斯林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印度却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克什米尔属于印度文化,因而归属印度也是顺理成章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就出生在克什米尔,他多次宣称,决不让自己的故乡落入他人之手。两国在此问题上都态度强硬,互不相让,1947年10月,双方最终为此发生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后在联合国印巴委员会的调解下于1949年年初实现停火。同年7月,划定了停火线,巴基斯坦控制的地区约占全面积的五分之二,人口约占四分之一。印度约占全面积的五分之三,人口约占四分之三。印巴双方在各自控制区内分别成立了政府。但双方都没有放弃对克什米尔的主权要求,这预示着克什米尔地区还会继续爆发冲突。印巴冲突给南亚地区的稳定投下了一层阴影,而大国势力对这一地区的干涉更增加了它的复杂性。
印巴战争场景
1965年,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形势又趋紧张,印度决心以武力来实现它的目标。9月6日晨,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军越过国界向巴基斯坦领土拉合尔和锡亚耳科特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7日至9日,又先后进犯东巴的卡里干则和西巴的海德拉巴地区。巴军进行了反击,使战争呈僵持状态。美苏认为印巴两败俱伤不符合自己的战略利益,9月23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使双方宣布停火。但这次战争使两国间的仇恨加深一层,为6年后第三次印巴战争埋下了伏笔。(www.xing528.com)
第三次印巴战争仍可追溯到“蒙巴顿方案”,根据此方案,巴基斯坦由互不相连的东、西巴基斯坦组成,东、西巴虽然同属伊斯兰教,但中间隔着印度,相距很远,而且语言、文化及种族不同,在政治、经济上地位也极不平等。巴基斯坦将首都设在西巴,法定语言用乌尔都语,而不用孟加拉语。东巴出口的黄麻的收益主要用来建设西巴,军队和政府成员大多是西巴人。因此,东巴人认为自己只受到二等公民的待遇,逐渐转向支持倡议东巴自治的以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巴基斯坦的统一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时执政的叶海亚军人政府对此实行了严厉的镇压,其结果不仅没有控制东巴局势,反而使之更加动荡。印度早有使巴基斯坦分裂之心,眼下巴的内乱给它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印度政府声称对东巴的局势“不能袖手旁观”,其总理甘地也公开表示支持拉赫曼的“民主行动”。1971年4月,在印度的一手策划下,旨在干涉巴内政、分裂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国临时政府”成立,并在政治上大造侵巴战争的舆论。同年8月,印度与苏联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在苏联的支持下,印度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11月,印度就开始了它蓄谋已久的侵巴战争。巴基斯坦在这次战争中遭到了空前的惨败,印度入侵东巴的阴谋得逞,遂于12月17日宣布实行单方面停火,巴鉴于战败,也被迫接受了印方的建议。一个在战火中诞生的新国家——孟加拉国宣告成立,从而重新划定了南亚次大陆的版图。战争的结局极大地削弱了巴基斯坦的地区性战略地位,使东巴成为孟加拉国,而印度从此奠定了印度洋地区性军事强国的地位。
历次印巴战争并没有缓解印巴两国之间的根本矛盾,也丝毫无助于两国克什米尔争端的解决。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虽然大规模的冲突没有发生,但两国的军备竞赛一时也没有停止,以至于在90年代后期相继进行了核武器试验,让全世界都为此而感到震惊。可以预言,印巴之间新的武装冲突只是个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