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尔干战争:引爆火药桶的刺杀行动

巴尔干战争:引爆火药桶的刺杀行动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巴尔干,争夺的局势更具有浓烈的火药味。但在分配战果时,同盟各国产生了龃龉,于1913年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塞、希、门三国联合打败了保加利亚。两次巴尔干战争本来是巴尔干半岛上各弱小民族和国家反对土耳其的正义战争以及它们之间的领土纠纷,但两大军事集团都将之导入大国争霸的旋涡。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奥、俄取代了土耳其的地位。当日晚间,奥匈帝国的使节撤离贝尔格莱德。

巴尔干战争:引爆火药桶的刺杀行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使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的比重迅速改变。德国跃为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屈居第三,法国落在三国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消长,同占有的殖民势力范围的广狭产生了矛盾。可是,列强既已把最后一块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再要扩大领土,就只有牺牲别人,为了一个国家而牺牲另一个国家。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夺者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在准备诉诸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逐渐形成为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集团和德、奥、意三国同盟集团,两个军事集团分别以英、德为核心力量,剑拔弩张,展开了猛烈的搏斗。

在这个时期,英国政府在它的新殖民扩张图上,标下了这样三个点:“开罗—开普敦—加尔各答”。在伦敦殖民当局看来,实现纵贯非洲大陆、联结其亚洲殖民据点印度的计划,既能抢先占领一大片非洲“自由”领土,又能独步东地中海,垄断苏伊士运河这个沟通东西方的新道,控制印度洋,进而建立“更大的不列颠”。然而,老牌殖民帝国的瓜分世界,遭到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战。德国也制订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建筑一条从博斯普鲁斯海峡直通波斯湾铁路,即巴格达铁路。这条铁路越过海峡,连接欧洲的铁路线,使柏林—君士坦丁堡(古称拜占庭)—巴格达连成一线。巴格达铁路不仅使德国可以控制小亚细亚半岛,在波斯湾建立阵地,直逼高加索,伸展势力于两河流域,威胁埃及,并且还可以在通往印度的捷径上牢牢地站住脚跟。对此,德国殖民主义者也直言不讳地说:“巴格达铁路将替我们开辟到伊朗和阿富汗的道路,而成为架在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这两个计划的矛盾集中地表现了帝国主义再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剧烈斗争。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在北非,德、法围绕摩洛哥问题一再冲突。1905年,德皇在“海上旅行”期间到达丹吉尔港。在欢迎会上,他公开声称:德国在摩洛哥同其他国家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德国一面建议召开国际会议,一面对法国施加军事威胁。只是由于英、俄、美等国支持法国,德国见势不妙作了退让,危机才平息下去。1911年,法军趁摩洛哥爆发反帝起义,占领了首府非斯。德国跟踪而至,并以此讹诈法国让出整个法属刚果,作为其占领摩洛哥的代价。法国拒绝,德、法战争一触即发。就在此时,英国插足其间,财政大臣劳合·乔治授权发表公开演说:解决摩洛哥的命运这样重要的问题,没有英国参加是决不能容忍的。英国舰队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参谋总长亨利·威尔逊访问法国,亲往德、法边境观察法国要塞。德国这时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只得把手缩回,同法国签订协议,承认摩洛哥归法国保护,自己只得到了法属刚果的一些沼泽地。德国原想对法国略施压力,便能在摩洛哥问题上占些便宜。不料它军事上和外交上付出的巨大代价,却因英国的强硬干预而只换来“一堆池沼”。由是,英、德对立日益加剧。

巴尔干,争夺的局势更具有浓烈的火药味。1912年,巴尔干四国同盟的参加国门的内哥罗、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发起了反土耳其殖民统治的战争,很快获胜。但在分配战果时,同盟各国产生了龃龉,于1913年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塞、希、门三国联合打败了保加利亚。两次巴尔干战争本来是巴尔干半岛上各弱小民族和国家反对土耳其的正义战争以及它们之间的领土纠纷,但两大军事集团都将之导入大国争霸的旋涡。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德国从维护其在近东的利益出发,同奥地利一起,竭力扶植日益衰败的土耳其帝国,阻挠巴尔干各国的民族独立。俄国则以“解放者”自居,把巴尔干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作为它推行“黑海—巴尔干政策”的前哨力量。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奥、俄取代了土耳其的地位。奥匈帝国坚决反对巴尔干半岛上“大塞尔维亚国”的实现,并蓄意亡塞。俄国则紧紧拉住塞尔维亚,作为自己争霸巴尔干和未来欧战中对付德、奥的有力工具。奥、塞矛盾的背后,酝酿着俄、奥的冲突,由此势必引起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斗争。巴尔干已成了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

随着与英、法、俄协约国集团争斗的日益剧烈,德国也日益感到,要把自己的手伸进英帝国主义的衣袋里,首先得打破英国“统治着波浪”的局面,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1898年,德国议会通过了造舰法案。1900年议会又批准实施第二个扩建海军计划。对德国的扩充海军,英国倍感威胁,便加快军舰更新的步伐,开始建造一种新型无畏舰。1906年德国通过第三个海军法,也开始建造无畏舰。1908年德国通过第四个海军法,规定自1908年至1911年每年建造无畏舰四艘。英国则以“两艘对一艘”的速度,每年建造八艘以相对抗。此时,各国的军队人数和军费预算也都急剧膨胀。(www.xing528.com)

就在英德两霸拔刀相向,战争危机达于沸点的时刻,1913年至1914年,资本主义各国又面临着新的经济危机,给了帝国主义战争一个最后的推动力,而发生于巴尔干的萨拉热窝事件则成了战争的导火线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皇储弗兰茨·斐迪南的指挥下,把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国,在波斯尼亚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于6月28日到达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死。

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令48小时内答复。通牒的条件极为苛刻:塞尔维亚必须严厉取缔一切反奥宣传,封闭反奥的组织,撤换反奥的文武官员和教员,奥方派员到塞会同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凶手”。这是一个使塞尔维亚毫无退路的挑衅性通牒,因为塞尔维亚要接受它,就等于放弃全部主权。难怪沙俄首相在读完通牒后惊叫起来:“这是欧洲大战!”而德皇威廉二世则赞不绝口,连称:“真有劲……没有料到奥国人能有这一手。”不过,塞尔维亚还是表现了委曲求全的态度,在7月25日的复文中,除拒绝会审一项外,其余条件基本接受。但德奥集团是决意一战的,当塞尔维亚的复文送达奥驻塞使馆时,大使匆匆一阅,便声称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立时要求护照。当日晚间,奥匈帝国的使节撤离贝尔格莱德。7月30日,俄国颁布总动员令。次日,德国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它12小时内撤销动员令,并“明白宣布业已照办”。8月1日,法、德也下动员令。霎时间,各国边界上战云密布,参谋本部忙碌不堪,彼此都生怕对手取得占先一小时行动的便宜。德国每10分钟开出一列军车,把40个兵团的200万人运往前线。它在发布总动员令的当天,便向俄国宣战,并于8月2日向比利时提出借道过境的最后通牒,8月3日又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同日夜,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给德国驻伦敦使馆送去一封信并附上护照,宣布:“自8月4日夜11时起,(英、德)两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之中。”8月5日,门的内哥罗加入塞尔维亚方面作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23日,日本因德国让出中国胶州湾未遂而向德国宣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厮杀,就这样开始了。

斐迪南大公夫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