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之一,他鞠躬尽瘁辅佐刘备,实现了他三分天下的愿望。在刘备托孤之后,为了蜀汉大业,诸葛亮更是不辞劳苦,事必躬亲。但是,三分天下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才是他最高的理想。因此,诸葛亮在辅政时期,先后进行了历时七年之久的五次北伐。虽然诸葛亮苦心筹谋,但终因国力不济,粮运艰难,攻强敌于易守之地等原因“师劳功微”,最终没有达到目的。
诸葛亮南征以后,北伐魏国提上了日程。诸葛亮深感当初刘备的知遇之恩,加上刘备白帝城临终之时托孤之事,蜀汉也只有诸葛亮有治国治军的才能,北伐的重任自然落到了诸葛亮的肩上。因此,刘备死后,诸葛亮在数年内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全面进行北伐的准备。政治上辅佐后主刘禅负起了全部军政重任,并采取各种措施稳定蜀汉政权;外交上在夷陵之战后立即派使者赴吴,主动与孙权释怨修好,改变蜀汉衰弱孤立的不利处境;经济上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训练精兵,扩充力量。诸葛亮本着他在隆中所制定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方针,励精图治,巩固了后方,增强了实力,伐魏准备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
公元226年曹丕死后,孙权乘机攻打魏国,在东部牵制了魏军十多万兵力。诸葛亮认为北伐魏国的时机终于到来。战前,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辞行,提出了“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决心。后主刘禅立即命诸葛亮率军北上汉中,屯兵于沔水以北的阳平关和白马山,准备攻魏。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首次攻打魏国,并指出陇右是其必争之地,而祁山位于陇南山地的天水郡,是北伐途中的战略要点。北伐伊始,诸葛亮大军迅速攻占祁山、西县,形成了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但在防守由关入陇的要地街亭时,诸葛亮在关键作战中用将不当,提拔了他一向赏识的马谡来守街亭。在战争中马谡违背常规,失掉街亭,诸葛亮失去了在陇右以强胜弱的战机,不得不退兵整顿。诸葛亮引咎自责,自贬三等。蜀军休整了几个月后,诸葛亮得知魏军攻吴失败,趁关中虚弱之际,马上率军数万人,走故道,出散关,围攻陈仓,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但由于此次北伐是仓促出兵,粮食不足,打的又是魏国有防备的坚城,结果昼夜攻战20多天,蜀军粮尽。诸葛亮无功而还。第三次北伐是诸葛亮派陈式率军攻占具有战略意义的扶风、天水两郡。此次进攻比较顺利,魏将郭淮自料不敌,赶紧三十六计走为上,引兵退去。此后,诸葛亮部署了汉中防御体系。
一年以后,诸葛亮再出祁山以图夺取陇右,第四次北伐开始。这时候魏军统帅是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他决心集中兵力,坚壁不战,迫使蜀军粮尽退兵,并作了具体部署。诸葛亮兵至祁山后,发现魏军早有准备,为了避免断粮的危险,便率军抢收陇上的麦子。司马懿兵至祁山后,蜀军并不出战。疑惑之下,听说有一支蜀军往陇上而去,方恍然大悟。但技逊一筹,迟了一步,失去了陇上的新麦。司马懿心中不甘,引兵偷袭诸葛亮,却被早有防备的诸葛亮杀得大败。在接连受挫以后,司马懿采取据险而守,绝不出战的方针。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麦子也快吃完了,只好下令退兵。(www.xing528.com)
在第四次北伐以后,诸葛亮接受了以往因缺粮而导致退兵的教训,三年之内在汉中平原地区休整军队,倡导农业,并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运送粮食,为再次兵出祁山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在经过三年的准备之后,诸葛亮集中在汉中的十万大军再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驻军五丈原,以便占据渭水两岸,切断关、陇要道,创造有利态势,然后寻找机会歼灭司马懿的部队。诸葛亮做好了长久之计,在渭水边上进行军屯。而魏大将军司马懿坚决执行以逸待劳的方针,坚壁不战。两军相持百余天以后,诸葛亮屡次派使者送挑战书,百般诱司马懿出战,又向司马懿赠送妇女服饰,嘲笑他胆小非丈夫,借以羞辱司马懿,但司马懿依然不战。
在两军相持过程中,诸葛亮早起晚睡,事务繁重,积劳成疾,病情逐渐加重,但北伐成功的希望依然渺茫。最后,诸葛亮带着无限的遗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一代军事谋略家诸葛亮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运筹帷幄的谋略故事,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正如杜甫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次北伐是诸葛亮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诸葛亮虽苦心筹谋,但最终因国力不济等原因,以致师劳而功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