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旗飘摇,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进行了数不清的战争。孙膑和庞涓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虽然二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但他们的品性却相差甚远。庞涓高傲骄横,心胸狭窄,一心想成就大业。还在跟从鬼谷子学艺期间,庞涓就时常为自己设想下山后的锦绣前程,希望能找一个大国一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但孙膑却相反。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他细致缜密,心地善良,从不把个人的功名看得太重。他和庞涓一同跟从鬼谷子学习兵法谋略,并结成兄弟,感情还算不错。二人出师以后,与孙膑相比,庞涓总是稍逊一筹,“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因此他非常妒忌孙膑的才能,便想方设法迫害他。他把孙膑骗到魏国借机加害,施以膑刑。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到齐国,被任为军师。当时齐国和魏国是战国时期两个强大的诸侯国,从地理位置上讲,一东一西,为扩张领土称霸中原,两国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马陵之战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次,也是孙膑施展其高超战争谋略的代表作。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实施了制伏韩国和赵国并挟韩赵与齐国争雄的方针,派大将庞涓率魏、赵军队向韩国发动进攻。弱小的韩国抵抗不住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征求意见,有的主张不救,有的主张早救。孙膑认为,齐国应当因势利导,首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韩竭力抗魏,但又必须等到韩国处于危亡关头再行发兵。这样一来,韩国必然感激齐国,齐国又可以在魏军受到严重消耗时和魏军作战。齐威王非常赏识孙膑这一可“深结韩之亲”、又可“晚承魏之弊”的“受重利而得尊名”的两全其美之策。最后,齐威王采纳了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对韩国的使者表示了救援的意思,但不同意太早出兵进行救援。等到韩国五战五败,都城郑告急时,齐国认为救韩伐魏时机成熟。公元前341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
齐国救韩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解韩国之围,使庞涓控制韩国的计划破产;二是乘庞涓疲敝之际,重创其主力。作为军师,孙膑可以说是知己知彼。和庞涓相识这么多年以来,孙膑深知他的这位昔日同门师弟才高气傲的禀性,利用庞涓的这一弱点,设计将其制伏对于孙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根据庞涓一向骄傲轻敌的特点,孙膑与田忌制定了因势利导、示弱骄敌、诱敌入伏的作战方针。为执行这一计谋,齐军先头部队直指魏都大梁,迫使庞涓回撤,解除了其对韩都郑的包围。目的达到以后,接着便实施了诱敌深入的措施。齐军在进入魏国后不久,便掉头向齐国南部撤退。而齐国南部是其防御薄弱环节,这让庞涓感到有机可乘,从而做出了追击齐军的错误决策;同时,孙膑又实施“减灶示弱”的谋略,命令齐军在入魏第一天设置可供10万人用的军灶,第二天撤军途中设置供5万人用的灶,第三天又设置减至3万人用的灶,造成齐军溃退、士卒大量逃亡的假象,以向庞涓显示齐军“畏怯”至极,以刺激他的“悍勇轻齐”之气。
当魏惠王听说齐军向东撤退以后,认为这是与齐军主力决战的良机,于是派太子申、庞涓为将,率领10万大军向东追击齐军,想一举歼灭齐军主力,从而牵制齐国的西向争霸行动。而齐国按照预定计划,与魏军刚一接触,便立即后退,让魏军追了三天。庞涓在途中得到齐军减灶的情报之后,果然以为齐军逃亡严重,便骄傲地说:“我一向知道齐军怯懦,不敢战斗。我们追了三天,他们逃跑的士兵已经超过半数了。”庞涓欲借此机会消灭孙膑,便丢下步兵,只率领部分轻装的精锐骑兵,日夜兼程,逐步进入齐军的包围圈。(www.xing528.com)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动,在其必经之地马陵山设下埋伏。马陵山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孙膑判断庞涓将在日落后进入马陵地区,便派人把一棵树的皮剥去后,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弓箭能手埋伏于路两旁,并规定“夜里看到火光一闪,立刻放箭”。果然,庞涓在预定的时间进入了齐军的埋伏阵地。庞涓见剥去皮的树干上有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看树上的字。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来不及防备,顿时溃败。庞涓智穷力竭,自知败局已定,在用兵打仗上比不上孙膑,便愤愧自刎而死。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魏国在马陵之战中遭到重创,之后,元气大伤,国势一蹶不振。而齐国从此声威大振,在中原一时没有敌手,成为东方的强国。孙膑也因马陵之役名声更加显赫,他所著的《孙膑兵法》流传于后世,成为我国军事史上最重要的兵法著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