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宁波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发展比较曲折。旨在恢复宁波地区粮食自给,为蓄淡、抗旱、抵御蟹灾而建的姚江大闸,对宁波江北港址的发展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建闸前,5000吨级轮船能自由进出甬江航道,而姚江建闸以后连3个千吨级的轮船都要减载候潮方能出入甬江。由于通航能力降低和巨额的疏浚费用,宁波江北港址的发展严重受挫。此外,相对的封闭政策也使得宁波江北港址的发展失去了重要的经济动力。
1973年,周恩来总理做出了“3年改变中国港口面貌”的重要指示。国家为分流上海港的运输,开始开发镇海港,镇海港区万吨级煤炭码头动工建设,使宁波港口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然,镇海港的开发同宁波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有关系,宁波江北港址由于甬江通航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海运事业的发展,为使宁波港口城市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全市的对外开放,宁波必须有自己的出海口。1974年,宁波港与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和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等4个大中型工程,相继获得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批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次以宁波为中心开展大规模建设。1979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省确定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镇海港区的建设,使宁波古老港口的发展有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由内河港走向河口港。(www.xing528.com)
1979年1月10日,为上海宝钢配套的北仑港区10万吨级进口铁矿中转码头主体工程在海上打下了第一根钢桩,开始了北仑港区的开发建设,从而使古老的宁波港走出甬江,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北仑港区航道水深一般在30~100米,可满足20万~30万吨巨型船舶进港的需要,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千米,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宁波北仑港地处我国沿海和长江黄金水道“T”形航线交汇点,位置适中,内外辐射便捷;北仑港区的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港域内风平浪静,建港投资省、效益好;此外,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平坦宽阔,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优越的港口条件是国家的宝贵资源。1989年国家确定宁波港的北仑港区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由北仑港、镇海港、宁波老港组成的宁波港被定位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性组合枢纽港,使宁波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口岸。随着港口功能定位的确定,宁波老市区、镇海区、北仑区组成了生产生活设施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老市区成为宁波的政治、金融、贸易、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镇海区为石化加工和后续加工的重化工基地,镇海港主要承担物资中转和近海物资集疏运,北仑港为大型远洋中转港和港口工业基地。至此,宁波已形成“港通天下”的现代港口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