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拥有海岸线800千米有余,境内山海交错,岛礁、滩涂、水道、港湾众多,地形复杂,历来为海道要津、军务戍守重地。象山自古以来就是海防前线,在象山港口至南堡一线遗存的卫城、所城、烽火台、炮台等古代军事设施,是宁波地区海防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总数达40余处,大约占浙江省海防遗存总量的2/3。
昌国卫为明代四大海防名卫之一,距象山县西南40千米。洪武十七年(1384),始置卫于舟山昌国县城内。洪武二十年(1387),迁至象山石浦东门岛。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东门岛悬海,薪水艰阻,供给不便,迁至距石浦5千米的象山县西南后门山,此后昌国卫便在这一面海背山之地落户。同年,指挥使武胜亲自指挥修筑城池,城墙周长3.5千米,城高2.3丈,广1丈。依当时建制,卫设最高指挥官指挥使1人、指挥同知2人,另有指挥佥事4人、镇抚司镇抚2人。驻地有左、右、中前、中后4所,卫城西北跨山,坐冲大海,极为险要,是当时浙东的抗倭重镇。昌国卫现仅北首临溪尚存部分残垣断壁,但西门街、卫前街、昌前街、北大街、左所庙、右所庙等地名,隐约透示着昔日卫城的规模。清人《昌国卫城怀古》诗曰:“胜朝曾此驻元戎,举首南田在眼中。山海置防汤信国,风云际遇蒋泾公。屯粮果获千钟粟,佥事谁弯两石弓。十八指挥名氏杳,夕阳闲话白头翁。”
昌国卫领石浦守御前千户所、石浦守御后千户所、钱仓守御千户所和爵溪守御千户所4所。
石浦守御前千户所,距象山县西南50千米。旧置于距县南5千米的石浦山,洪武二十年(1387)改建于此,所城阻青山,城周长近2.5千米。永乐十五年(1417)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复修。所城前临石浦关口,切近坛头、韭山,为翼蔽昌国的门户。
石浦守御后千户所,洪武二十年置,与石浦旧城相对。石浦守御后千户所与石浦守御前千户所同为翼蔽昌国、宁波的门户。
钱仓守御千户所,距象山县西北15千米,洪武二十年建。其四面阻山,城周长1.54千米。永乐十四年(1416)重修。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葺。所城东临大海,南为涂次烽堠,外接竿门、蒲门等处,西北连接大嵩,与大嵩巡检司互为掎角。(www.xing528.com)
爵溪守御千户所,距象山县西22.54千米,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所城高2.8丈,广3丈,周长1.54千米,为千户王恭所筑。其孤悬海口,直冲韭山,东逼大海,西并钱仓,南以游仙寨为外户,北以象山县为喉舌,为军事要地。永乐十五年(1417)重修,成化中增葺,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缮治。清代,所城多次重修。20世纪70年代,南城墙城门、城楼被拆除,今残存东、北两段城墙,长千余米。爵溪守御千户所今在县城城区的爵溪街道。明洪武三十年(1397),千户王恭筑所城,城东南负海,西北依山,高2.8丈,广3丈,周长1.54千米,有千户以下官员13名,统兵1130人。自清代起所城多次重修,到新中国成立初,所城基本完整,自东向西,依山而筑,呈船形,故而有“船城”之称。今残存东、北两段城墙,长千余米,城上雉堞已毁。东城墙的顶部已修建为水泥马路,通海城门则完好如初;北城墙尚存局部,长600余米,沿城的后山山脊蜿蜒而上,一般高10米,最高处12米,通宽7米,最宽处14米。北城墙因年久失修,坍塌残缺多处,但当年的雄伟气势犹在。
【注释】
[1]东方头条网,http://mini.eastday.com/a/1604131417281572.html。
[2]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6/03/4888149.shtml。
[3]钱江晚报网,http://qjwb.zjol.com.cn/html/2009/12/11/content_189481.htm?div=-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