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东临大海,自古擅鱼盐之利,唐宋以来,以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各地商人依托宁波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开设商号,打造船只,经营货物,繁荣了海上贸易,促进了妈祖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据《宝庆四明志》记载,是郡“昔有古鄮县,乃取贸易之义……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出定海有蛟门虎蹲天设之险,实一要会也”。
浙东的妈祖庙,又称“天后宫”,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沿着海岸线,从此往南,从慈溪至象山,均有大小不一的妈祖庙。若从西往东,直至定海诸岛屿,妈祖的庙宇更多、更密,其总数甚至超过观音禅院。
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等乘定海(今镇海)打造的神舟,从明州(宁波)奉使高丽,途中突然遇到了狂风巨浪。船翻人溺,在这危急时刻路允迪等求祷于妈祖,后来得以济使顺归。回国后宋徽宗闻此事大悦,封该女神为“灵应夫人”,钦赐“顺济”庙额。“顺济”即为元丰元年(1078)招宝山船场建造的一艘万斛大船的船名。此事史书上也有记载:“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等奉使高丽,因中流震风,七舟俱溺。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朝廷特赐‘顺济’庙额。”从此妈祖文化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妈祖由此从民间供奉走向了朝廷封神,并且从明州传播到各地。
宋绍兴二年(1132),沈法询舍宅为庙,建天后宫(天妃宫、妈祖庙)。这是宁波建立天后宫的最早记载。后来的考古调查又不断发现,原镇海县小港竺山、威远城望海楼、郭巨北门村等地共有15处天后宫,足见历史上妈祖信仰在宁波的兴盛。
妈祖雕像[4]
元代在对外贸易港中,以泉州、广州、庆元三港为重要,而浙东的庆元港是我国对日本和高丽(朝鲜半岛)贸易的主要港口,同时也有部分从事东、西洋贸易的船舶由此进出,曾有诗描述:“是邦控岛夷,走集聚商舸。珠香杂犀象,税入何其多!”正是由于宁波在海外贸易和国内漕运中的重要的交通地位,宁波的妈祖文化在元代受到特别重视。元代宁波有关天妃庙的文献都表明了这一点。《元天历二年九月壬申祭庆元天妃庙文》云:“浙水东郡襟江带海,漕道远涉万里波涛,神妃降鉴,丕著宏功,息偃狂飓风,凡扫妖氛,永颂明德,百世扬休。”元代宁波人程端学《灵济庙事迹记》云:“若海之有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是已。我朝疆域极天所覆,地大人众,仰东南之粟以给京师,视汉、唐、宋为尤重,神谋睿算,肇创海运,较循贡赋古道功相万也。然以数百万斛委之惊涛骇浪,冥雾飓风,帆樯失利,舟人隳守,危在瞬息。”不管是天妃庙的祭文还是碑文都表明元代妈祖文化背后的人们的希冀。妈祖文化在人们尚未有能力控制海洋,对海洋的变幻莫测非常恐惧的时代,是人们寻求心理安慰的需要。
明代宁波天妃宫的修建据记载有两次。一次是洪武三年(1370),中山侯信国公汤和统帅四明,感谢天妃助阵之力,奏请建祀重建,历朝护佐漕运,褒封二十四诏制,指挥张理继成之。另一次是天顺五年(1461),知府陆阜命主奉沈佑重修并建寝殿。明代后期开始实行海禁,天后宫也日久颓弃,基本没入了豪强之手。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左右,海禁开始松弛,闽台商人来往于宁波的渐多,宁波三江口附近的会馆也逐渐多了起来。据资料记载,康熙三十四年,奉前提宪蓝,首创闽商在甬东买地,鸠工建设会馆,供奉天后圣母,后来化为焦土。康熙五十七年(1718)又重新修葺一新,天后宫巍峨壮观。康熙五十九年(1720),地方官员奉旨对天后宫春秋致祭,编入祀典。宁波妈祖文化在康熙一世虽称不上大盛,亦非寥落。到了乾隆末年的时候,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使得中国的海运出现一定衰落。
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宁波的天后宫的兴建又发生了一次大转机。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宁波的航海商贸得到迅速发展,再加上咸丰年间黄河北移之后,漕粮大部分改为海运,从咸丰三年(1853)起,浙江举办海运,上海的沙船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宁波“南北号”的疍(蛋)船开始在浙江的漕粮海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宁波三江口地区各地船商云集,港口贸易繁荣。清光绪《鄞县志》云:“鄞之商贾聚于甬江,嘉道以来,云集辐辏,闽人最多,粤人、吴人次之,旧称渔盐粮食码头及西国通商百货咸备,钱粮市直之高下呼吸与苏杭上海相通转运。”民国《鄞县通志》云:“甬埠通商要以清代咸同年间最盛,是时国际因初辟商埠,交通频繁,国内则太平军起,各省梗塞,唯甬埠岿然独存,与沪渎交通不绝,故邑之废著鬻财者,舟楫所至,北达燕鲁,南抵闽粤,而迤西川、鄂、皖、赣诸省之物产亦由甬埠集散,且仿元人成法重兴海运。故南北号盛极一时,其所建之天后宫及会馆辉煌煊赫为一邑建筑冠。”(www.xing528.com)
象山县原有20座天后宫,现尚存14座,象北牛鼻水道、外干门港的屿岙、长河、毛湾有天后宫,其余主要分布在三门湾一带的石浦港地区。奉化天后宫主要分布在负山濒海的象山港沿海一带。其中,在裘村镇应家棚村西南的山岩碶和海埠头,就有2座天后宫。而镇海的小港竺山、威远城望海楼、郭巨北门村等地,共有15处天后宫。即使是慈溪胜山脚下的老街,也有1座天后宫。
浙东象山县石浦镇渔山渔村、台湾省台东县富岗新村共同信奉着鲜为人知的海上平安孝神——如意娘娘。民间信奉如意娘娘据传在浙东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意娘娘的产生、发展与传承,均为特殊地区民间自行推进,目前未发现有史料记载。据石浦当地传说,如意娘娘是妈祖娘娘的妹妹,为渔山岛上的渔家少女。相传南宋时期,象山的渔山岛有采贝人坠崖身亡,随后其女从家中赶到,问旁人其父身在何处,当得知坠崖人落海处后,女子二话不说,纵身跃入海中殉葬。众人大惊之余,有人下海营救,但遍寻不着尸身,只在女子落海处拾得木板一块。当地人感念女子孝行,将浮木拾回后雕成少女塑像,在渔山岛建庙纪念,后被称为如意娘娘庙。如意娘娘成为宁波、台州、温州沿海一带典型的渔民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
如意娘娘像[5]
其实,如意娘娘信仰的生成,缘于发生地宁波、台州、温州沿海一带的典型近海渔民劳作状况及祈求平安心愿之寄托,与妈祖信仰异曲同工。又由于中国20世纪的内战所产生的大陆与台湾的特殊民生状态,无可阻挡地催生跨越海峡的象山石浦—台东富岗(小石浦)两岸妈祖文化、如意娘娘往来省亲迎亲习俗。现有3座供奉如意娘娘的庙宇保存完好。
浙东渔山娘娘庙:娘娘庙位于北渔山岛大岙,始建于清代,1956年废,1989年台湾台东富岗村民柯位林与其弟柯位方等十余人首次从台湾返渔山岛祭祖、祭庙。见庙废,遂捐款6万元修庙,1990年修成。庙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庙宇3间有100多平方米,供奉如意娘娘、观音菩萨、财神菩萨。因出于神秘的木板浮海传说,原庙的如意坐身双手扶于膝上的约一块20厘米×100厘米的特制木板。娘娘庙的祭祀时间是农历七月初六,为娘娘生日。
台湾富岗村海神庙:海神庙位于富岗村东海岸,始建于1960年,占地600多平方米,有庙屋、戏台、供奉如意大娘娘(原渔山娘娘塑身,之前另奉小庙)、二娘娘、三娘娘(仿小),妈祖娘娘,保生大帝,池府王爷,广泽尊王(药王爷)、财神菩萨以及众兵将,合100余尊。祭祀时间同样是农历七月初六,不过一般从初一就开始,连祭6天。请法师诵经,两三百村民普度、祝寿。此外,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还举办庙会,抬各菩萨出巡。
浙江东门妈祖庙:又称天后宫,始建于宋代,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有戏台,大殿五开间。供奉妈祖娘娘、千里眼、顺风耳、戚老爷、财神爷等。祭祀时间是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三,称“开洋节”,正值妈祖生日;又有农历六月二十至二十三,称“谢洋节”,是妈祖升天之日。
以上3庙的习俗内容,由于同是海洋渔民的信奉,加上祭祀百姓同族、同祖,故其仪式之祭日、祭具、祭品、祭乐,有的完全一致,有的大同小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