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原虽非图书馆专业,然对于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亦深铭于胸,他以一位教育学家的眼光视图书馆为社会大学校,在整顿图书馆事务方面不遗余力,为省馆各方面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改建馆门和馆舍
在馆舍修建方面,刚接手的省馆“仅以藏书楼及西偏旧屋数楹为基础。只有阅览室1所,大门在今馆之西,非但无以壮观瞻,亦殊狭窄不堪”。旧藩署环境幽静,自辟为省立图书馆址后,署内多处仍被其他单位所据。陈到馆后首先交涉“净园”,结果半年后省保安队等几个单位全部搬出。随即改造东门为图书馆正门,并请书法家书写“安徽省立图书馆”匾额挂出。然后将其他空屋改建两所阅览室和一所报纸入藏室。1931年,又争取教育厅拨款4000元,改建藩署大堂为二层大楼,上辟为杂志阅览室,下层为图书馆编目、采购室,西头和藏书楼连接,辟为图书借阅处。这样,藏书楼、阅览室、借书处便各有专用。此后,陈东原又报告省政府,以图书馆读者日益增多,读书需要幽静环境为由,提出将旧藩署及其附近古迹改为安庆公园,省立图书馆居中,以便吸引更多读者来利用图书馆。此报告经省府常委会通过。通过一系列改建和调整,省立图书馆内、外部便给人焕然一新之感觉。
(二)设立专门阅览室
陈东原到任时,藩署内空屋不少,但却没有一所阅览室,这有悖于近代图书馆的意识。1930年2月,他改紫微堂和江南宫分别为普通阅览室、日报阅览室,将第一进东厢房3间辟为杂志阅览室,辟敬义斋为儿童阅览室,此屋面积100多平方米,又隔出一部分作为讨论室,以便邀请读者或专门研究者讨论儿童阅读之事。1932年春,专辟新楼作为借书出纳处,从此省立图书馆便有专门的借书处。1932年夏,修建第一进楼上房屋,设为历史文化陈列室,专门陈列本省出土文物和乡贤名家著述。1933年,修建第三进房屋,东边为普通阅览室与普通书库,西边为杂志阅览室与杂志书库。这样至1934年,全馆既有专门书库,也有专门阅览室,更有古物陈列室。除此之外,还在南门外增设临江分馆,入藏书刊3万余册。经陈东原数年之经营,图书馆功能分布合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三)改组机构设置
在陈东原就任馆长之前,馆内组织机构本应按教育厅规章设置,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教育厅之要求,导致职责未分,工作效率低下,为此,教育厅多次训令胡翼谋馆长“该馆组织,规模粗善;唯馆务繁简不均,除固定日常工作外,少扩张改进之事务,应将全体职责任务,重行分配,以求工作效率之增加”。陈东原将馆长之下设立股,股之下设立课,共有总务股、编藏股、流通股、研究股四股,为使各股、各课权责分明,提高职员工作效率,他特意拟定了各股、各课的工作大纲、程序以及职员规约,这样使图书馆工作更加细化,便于管理和提高效率。
(四)馆藏经费逐年增加
藏书建设方面是图书馆重点工作之一。在1930年之前,省立图书馆每月的经费无定,购书费来源于馆租,此项经费只能收到七分之五,另有七分之二多被军队提用或者土匪劫掠,无法得到制度性的保障。陈东原就任馆长后,政局稍微稳定,政府各项政策也在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将馆租收归厅管,并制定省图书馆购书预算和经常费用。
根据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于1935年所著《全国省立图书馆现状之鸟瞰》一文中的统计数据,我们却可以看出,在全国33个(有些省份有2至3个)省立图书馆中,安徽省立图书馆的藏书量尽管只排在第14位,但年经费却排在第6位,而购书经费则排在第3位。这说明了原有基础并不太好的安徽省立图书馆,其发展的速度却相对较快。(www.xing528.com)
在购书经费得到制度性保障前提下,陈东原发现“该馆现有书籍,不甚适用,为普通阅读,则嫌深;为学术研究,又感缺乏。为此,陈东原统计了该馆现有之书籍,按照社会文化之需要,制定了详细的购书标准和计划,其购书标准为:“(1)新杂志希望齐全;(2)新书求其一出即有;(3)线装书逐渐添置;(4)本省文献求其充实;(5)国内著名机关出版物力求备齐;(6)添置外国书及杂志”。经过数年的购置,加上旧有之图书及杂志报章,达到十万册,与陈东原刚接任馆长时相比,藏书增长一倍有余。
1930年4月22日,胡适给陈东原来信,答复关于整理安徽文献之意见,提出征集史志、儒林文集、地方丛刻,个别“如胡培翚、方东树之遗集,今日皆是重价来购之书”。是年6月,陈东原从整理馆藏积压开始,重新整理。结果从各处积压书堆中,发现完整的县志13部、114册,完整的文集52部、235册,更可喜的是在东边楼上和西边楼下,发现了胡适信中所说的胡培翚和方东树之遗集《大意尊闻》和《仪卫轩诗集》,虽然两书只有23本,而不是完整的一套书,但却是这次整理旧籍的重大发现。从1931年起,除继续完备馆内读者使用的卡片目录之外,同时组织人员编制书本式目录。7月,出版《馆藏社会科学图书目录汇编》;12月,出版《馆藏儿童读物目录》。1932年初,出版《馆藏文学书目》;6月,出版《馆藏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书目》。1934年初,出版《馆藏方志目录》等6种书本书目。另外对馆藏杂志公报,分别装订、编成卡片目录。对所有单张印刷品及小册子,也皆进行登记分编入特藏,单辟档案特藏阅览室开放阅览。
(六)组织读书会,出版馆刊《学风》,提倡学术研究
为增进图书馆效用,提倡学术研究,陈东原打算成立儿童读书会和成人读书会,其中成人读书会包括教育学读书会、文学读书会、历史地理读书会、社会学读书会,在他看来,“图书馆的目的,就是在供给多数人之活用,激发多数人之进修,断不是有了图书而死板地陈列着就算尽了使命的。读书兴趣之推动,学术研究之启发,各界之联络以及充分利用,应当都是图书馆的责任”。成立读书会的理论基础即在于“教育学术化以及生活理智化”,从而达到“增加读者的兴趣,供给读书机会,帮助问题解决,促进同志联络,交换新的知识”的目的。
1931年1月1日,儿童读书会成立,其目的在于“增进儿童读书兴趣,培养自动学习能力”,平时主要由儿童阅览室管理员对儿童分别加以辅导,每星期集会一次,作读书报告或者其他各种竞赛,并由馆外聘请对于儿童教育素有研究的马轶尘、曹重堪、马宏谟、吴鼎等人为该会导师。对于在该会表现突出者,分别予以奖励,因此参加该会的儿童人数众多。
至于成人读书会,陈东原首先制定了《读书会组织简章》,规定“集合基本会员达十五人时即可成立。此种之基本会员,由本馆之邀集,或阅者之自动的请求,经馆长之许可定之”。读书会的工作主要由读书报告、问题讨论、专题研究、学术演讲等几种组成。读书会的性质包括:(1)会员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可以自由交流读书学习心的;(2)它是自动的,人人负责,人人努力,人人读书;(3)它是进步的,日益新知,力求进步;(4)它是互动的,互助读书。在此条件下,1933年,教育学读书会成立,参加者包括中学界教员以及大学生,其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到会者颇为踊跃,研究兴趣异常浓厚。
读书会之外,又临时设立专门问题研究室,“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颁布对日问题研究纲要,令各机关各学校,切实加以研究。安徽省图书馆为唤起本省人士对日本问题之研究起见,特于1932年设立对日问题研究室,一方面尽力购置有关此项问题之书籍,另一方面搜索本馆千余份书籍杂志另辟一间对日问题研究室,并编著对日问题研究之书目,内容包括日本朝野对我之阴谋、日本概括、日本与满蒙、日本的政党、日本的侵略政策、日本之危机、日本的军事等八大类。此项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对日研究兴趣,每日来馆查考资料者,竟有四五十人之多。
为引起阅读者兴趣,增加图书馆的效率,提倡一种良好的社会学风,以便促进学术研究,陈东原出版了馆刊《学风》,宗旨在于“整理中国文化,阐发安徽文献,培养民族意识,倡导良好学风”。在他看来,新的文化创造依赖于吸收过去优秀文化,引进外来好的影响,故不得不整理中国文化;社会的构成是由于历史的积累,文献的征集不在于盲目的保存崇拜,贵在于阐发真相,表扬其伟烈,判断是非,知道成败之因果,从而使社会树立信仰,青年知道善恶;欧风东渐,海禁大开,中国深受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断侵略,为民族复兴计,必须培养民族意识;若上述三项能做好,自然能培养良好的社会学风,从而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学风》杂志刊载内容包括“研究学术、协助阅读、介绍书报、露布消息”。从1930年创刊至1937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停刊,共出版67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推动了当时良好学风的养成,从而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