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书馆的服务
胡适是实用主义哲学的践行者,提倡图书“藏为所用”,反对狭隘、封闭的藏书理念。通过对美国公共图书馆开放性与国内诸多封建藏书楼“闭关自守”局限性的比较,胡适深刻意识到对国内图书馆进行变革的重要。1961年3月17日,胡适对前来看望的蒋复璁说:“书,是要人看的,宁可让人把书看烂了,总比搁置书库里烂了好些。”1935年4月15日,胡适在给毛子水的信中说,“我看梦麟先生的意思是很想把这个新的北大图书馆完全放在一种新的组织和新的效率之上——简单说,就是要‘美国化’它。此意无可非议,因为我们深信图书馆是以美国的为世界第一。”这种图书要藏为所用,图书馆要具有美国式的开放性,要为社会大众服务并充分发挥其整体功效从而体现自身价值的观点,正是胡适具有代表性的实用主义观点之一。
2.图书馆的藏书建设
图书采访是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胡适反对所谓古董家收书法和理学家收书法,前一种方法强调版本,实用性极小,后一种方法则易造成因人废言、言因辞废、门类狭窄、门户成见甚深等弊端。1928年7月31日,胡适在上海东方图书馆所做的题为《中国书的收集法》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图书采购要采用“杂货店收书法”。原因如下:把收书的范围扩大所谓无所不收;可免得图书馆自己去取书;保存无数的史料;所费少而所收多;偶然发现极好的材料。同样,“杂货店收书法”的原则应该是“用历史家的眼光来收书”。胡适认为应通过设立图书馆委员会、专家把关、按书目清单购书等方法来保证图书采访的质量。胡适还建议在图书采买上要采用各馆之间“分工协作”的方式,馆际间的分工协作既可以使有限的购书经费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重复浪费,又可以使图书采购既保证重点资源建设,又兼顾品种收全,从而为馆际互借打下基础。此外,胡适还认为在馆藏建设上要协调好“专”与“博”的关系,提倡既博又专,既要突出特色馆藏、做好品牌资源建设,又要兼顾专中有博、使馆藏资源更加丰富。
3.图书馆的目录
胡适是较早地提出图书馆间应编制联合目录的学者之一。胡适极力推崇编制联合目录,在1930年6月7日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常委会上的演讲中他曾经讲道,“北平最近编制联合目录之举,极为兴盛,如前数年之《植物学书联合目录》《期刊联合目录》及印刷中之《丛书联合目录》,尤以尚未脱稿之《西文书总联合目录》为巨大之工作,颇可乐观。此种工作之效用,最美最多,不胜状举。”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标杆和旗帜的胡适对联合目录的推崇,无疑对图书馆联合目录的编制和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推进作用。编制联合目录,使馆际间图书采购的分工协作有了依据并成为可能,使不同图书馆间的馆藏资源成为一个整体并形成体系。在这个藏书体系中,各馆间的文献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各馆的文献购置费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各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各馆间的馆际互借已然成为可能,在地区范围内的“图书馆联盟”的雏形已然显现。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胡适已经认识到编制联合目录的重要性,在当时很有前瞻性。
4.关于图书馆员
胡适在《中国书的收集法》的演讲中曾经指出,“图书馆的中心问题,是要懂得书”“必定要懂得书,才可以说是图书馆专家”“无论你的方法是如何周全精密,不懂得内容,是无从分类起的”“如果要把他做终生的事业,就要懂得书。懂得书,才可以买书、收书、鉴定书、分类书”“要懂书,有三个重要的方法:一是爱书,把书当作心爱的东西,和守财奴爱钱一样。二是读书,时时刻刻的读,继续不断的读。三是多开生路。生路多了自然会活泛。因此外国语不能不懂。一日语,二英语,三法语,四德语,五俄语,……生路开的多了,才能讲收书,无论旧的,新的,中国的,外国的,都得知道他的内容,这样,便是分类也有了办法。”由此可见,胡适先生对馆员素养颇为重视,馆员不仅要爱护图书,还要不断学习,以提高个人文化水平。
胡适认为,馆长是图书馆的“大脑”,引领着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对于胡适来讲就是希望图书馆全力“美国化”。胡适对各领域文化名人的引入,同时又使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和文化建设得到持续发展直至极大丰富。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胡适还提出了办学的重要性,认为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只依靠好馆长是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批既业务精通、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在任北大校长期间,1946年10月10日,他亲自聘请王重民为教授,在中文系下附设图书馆组,之后又独立成为图书馆博物馆专科,此举奠定了之后的北大图书馆学系的基础。
5.图书馆馆舍的建设
胡适认为,办一个完备的图书馆,建造独立的馆舍十分必要,而且馆舍位置应离其主要读者群体越近越好,以方便利用。胡适曾说,“图书馆馆舍必须要独立,如此既可以保证图书馆免受外界的干扰,又方便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降低水、火等灾害对馆藏安全的侵袭。此外如果实际需要,将来扩建起来也便利。”在馆舍建筑外观设计上,胡适眼光也很独到。在对商务印书馆新图书馆的馆舍设计中,胡适曾经建议到,“不如作品字形,其一端为编译所,而一端为图书馆,中间可以沟通。如此,则现在之编译所可(为)工场扩充之用,工场打成一片,而编译所与图书馆仍打成一片。”这种馆舍建筑设计理念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6.关于文献
长期从事国学研究的胡适在传统文献的目录学、版本学等研究领域颇有成就。胡适重视文献目录的编制及其在读者阅读推广中的重要导读作用。1923年3月,应胡敦元等清华赴美学生阅读国学图书之请求,胡适在其《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中,列举图书184种,其中“工具书14种,如《书目举要》《书目答问》等;思想史92种,如《老子》《庄子》等;文学史78种,如《诗集传》《诗经通论》等”。同时在序言中,他讲到,“这虽是一个书目,却也是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可以叫作‘历史的国学研究法’,……这个书目的顺序,便是下手的法门。”胡适在版本学方面的研究成就也十分卓著。1923年胡适担任《国学季刊》编委会主任,对《水经注》的诸多版本有着深入的研究。1948年胡适在北大举办《水经注》版本展览,展出的各种版本多达41种。此外,胡适曾多次在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图书馆学季刊》上发表有关目录、版本、考据等古典文献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由于他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古典文献学逐渐发展成我国图书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经过王云五对《四角号码检字法》整理,便单行本正式出版,胡适对该书评价很高,认为这是众多学者在学术文化研究中掌握最容易、使用最方便、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为了便于记忆四角号码规则,胡适在《四角号码检字法》序文中编写了一首歌诀,“一横刀,二三竖,撇四,又撇五,点捺同是六,有叉变成七,左钩右钩八九毕”。之后,王云五又进行了两年研究,使这种检字法逐步得到完善,并把《四角号码检字法》修订再版。胡适根据修订后的检字法又改编了歌诀,“一横二垂三点捺,点下带横变零头,叉四插五方块六,七角八八小是九”。
(二)胡适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贡献
1.倡导图书馆协会的建设
在图书馆工作和实践中,胡适注重图书馆协会和基金会的建设及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1925年4月,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胡适当选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兼财政、索引委员会委员。1927年6月,胡适当选为中基会董事,后又曾任秘书,并在第九次年会上当选为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此外,胡适还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委员会委员、常委。中华图书馆协会和中基会的建立对于还处于萌芽时期的我国图书馆事业起到了有力的指导、支持和保障作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奠定和巩固了图书馆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爱国热情、普及国民文化教育及指导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引领地位,从此图书馆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而在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中基会也分别资助和推动了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科学社明复图书馆等众多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正是有中华图书馆协会和中基会的存在,中国早期图书馆才拥有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标准和推动力,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才有可能最终走向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2.注重图书馆队伍建设
在与图书馆的众多交集中,胡适十分注重对图书馆管理人才的推荐、发掘和培养。作为教育家,胡适更加注重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在胡适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从此在大学里面生根发芽。胡适对诸多文化名人的推荐、任用及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大力培养,夯实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的基础,指明了前进发展的方向。此后,在历经众多变革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图书馆事业始终人才辈出。
3.保护历史文献
胡适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学者、文人,更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文大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研究领域,胡适在史学、哲学、文学、版本学、目录学、考据学、红学等诸多方面都造诣颇深。通过对现代西方文化和教育的接触和思考,胡适深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化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的重要。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中,胡适将“整理国故”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无论在国内还是在美国,胡适都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剖析和审视,注重对海外流失文献古籍的调研、收集和整理。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为北平图书馆大量珍贵古籍善本能够躲避战火得以幸存倾注了大量心血,并为恢复上海东方图书馆做了大量工作。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保护和弘扬,客观上使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更具中国化的鲜明特色,更加丰富和扩展了中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内容和范围。随着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学逐步奠定了在中国学术研究中的主流地位。
4.关注社会教育
胡适是我国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在众多代表人物中处于领袖地位。在胡适的视角中,图书馆是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的前沿,是文化传承和振兴中华的阵地。一方面,图书馆作为西方教育的一种形式,代表着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文化和制度,体现着开放公益、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而胡适所提出的图书馆“美国化”,正是这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集中概括。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已被赋予了教育救国的使命,它面对社会大众,成为国民精神洗礼、思想升华、普及文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机构。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出现又使其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对撞中,图书馆成为国人了解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媒介以及载体,版本、分类、目录等图书馆学研究成为学习中西文化的手段和途径。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既有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吸收,也同样催生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研究和发展上的反思,这种反思使图书馆逐步具有学术化的标签和性质,并吸引了大批名人学者(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鲁迅、罗振玉、章太炎、严修、叶德辉、郑观应、李四光等)的积极参与,众多熠熠生辉的名字使中国图书馆成为学术研究的圣殿,成为中国教育文化的主体,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胡适先生以其学贯中西之识,对近代中国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极尽其力,小到乡村图书馆室、大到高等学府的图书馆,无不悉心指导和推动,为近代中国图书馆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