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典型民众教育馆的介绍及优化

典型民众教育馆的介绍及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民众教育馆的业务工作,考诸实绩,省馆设备较齐全,人员较配套,经费有保证,业务活动较正常。1930年8月,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正式成立,直接隶属于省教育厅。(三)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1.历史沿革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设在蚌埠。抗战胜利后,虽然位于安庆和芜湖的省立第一、第二民众教育馆恢复设置,但蚌埠此时已在米坊街大菜市南口设有市立民众教育馆1所,颇具规模,足以适应地方需要,故该处省馆未予恢复。

典型民众教育馆的介绍及优化

对民众教育馆的业务工作,考诸实绩,省馆设备较齐全,人员较配套,经费有保证,业务活动较正常。县馆除少数成绩较佳外,多数是应付教育厅关于成立教育馆的通令,将原有的图书馆略事充实改组而成,或因经费困难,或因人才缺乏,或因工作人员办事敷衍,均属徒具虚名,并无实际功效。现就办理较好的省、县馆中,就其活动情况简述如下。

(一)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

1.历史沿革

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设在安庆。1918年(民国七年)8月,安徽演说团改组为安徽通俗教育演讲所,租小南门外民房为所址。1919年(民国八年)5月,改为省立通俗教育演讲所。1922年(民国十一年)12月,迁入旧藩署。同年6月,迁入现有馆址,并增设博物游艺两部,合原有演讲、图书、体育共五部。1923年(民国十二年)8月改为省立安庆通俗教育馆。1928年(民国十七年)3月改为省立第一通俗教育馆。1930年(民国十九年)8月,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正式成立,直接隶属于省教育厅。

1938年6月,日军占领安庆,该馆遭到彻底破坏,被迫停办,损失不赀(zī)。抗战胜利后,因为经费紧张,1946年,省教育厅将抗战中新组建的省立屯溪民教官迁至安庆,恢复设立省立安庆民教馆,但原有很多设施,年久残破,不堪应用,不得不进行拆卸改建。重新开办了图书室,添置各种设备。全面内战很快爆发,安徽省社会教育日趋缩减,民教馆繁盛的黄金期已过,图书部事业活动的规模已大不如前。1949年4月,安庆解放,民教馆全部事业活动停废。

2.图书部工作概况

图书部是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的重要固定事业,其性质类似于民众图书馆,实质上也发挥着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部设主任1人,统揽本部事业,在馆长监督领导下办理一切应办工作。另有管理员1人,助理员2人,协助主任开展工作以收分工合作之效,以上职员皆由馆长聘任,呈报教育厅备案。图书部主要职责有:调查、搜集、购买通俗图书杂志报章;开展图书杂志报章的登记、分类、编目及保管、交换等事项;编造各类书籍刊物的清册表格;推荐、组织、指导民众进行借阅;进行阅看人数统计;辅导皖中怀宁、桐城、庐江、舒城合肥霍邱等19县民教人员书报阅览工作等。主要事业活动包括:成人阅书室、儿童阅书室、阅报室、巡回文库、流动书车、阅报处、壁报处、读书会等。除完成本身职务外,图书部还需以其所有设备和力量,协助馆内其他部门的工作,如施教区工作本由生计部负责,为帮助区内民众提高智识,图书部协助施教区成立阅览室、阅报处、壁报处和巡回文库。

省第一民众教育馆1930年主要图书部业务活动:除已经订购万有文库一部外,内有图书1617种、3700余册,杂志30余种。每日平均阅书人数约60人以上。并组织成人读书会,招收会员,作有系统之研究。阅报室及阅报处共14所,有京沪津汉辽及本省报纸16种,计69份,每日平均阅报人数约百人左右。

省一馆1937年主要图书部业务活动:图书部有图书9400余册,杂志300余种,订阅日报17种共70余份。流动书车1辆,每日下午1时至4时流动借阅,平均每次借出图书约40册。组织儿童读书会,有会员数十人,每人每日至少到馆阅书1小时。

表4 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图书部阅览人数统计表

(二)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

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设于芜湖,1921年10月创办。原名安徽省立芜湖通俗图书馆,设讲演、图书二部,馆长鲍实,租用。1928年易名安徽省立第二通俗教育馆,内设图书、讲演、体育3部,巡回文库1所。1930年易名安徽省立第二民众教育馆,内设教育、阅览、健康、游艺四部及辅导、编辑、活动事业、经济核算四个委员会,承担皖南20个县民众教育事业。民国二十六年停止活动。

(三)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

1.历史沿革

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设在蚌埠。1924年1月成立,馆舍租用了蚌山东北角民房,设图书、讲演两部,设备非常简陋。1926年,因军阀混战,直鲁军南犯,时局不稳,该馆停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局渐趋稳定,政府重新开始重视社会教育。1929年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在原址复办,并易名为安徽省立第三通俗教育馆,接收民众俱乐部,扩充为游艺部。其中,图书部“设主任1人,图书管理员1人,助理员1人,藏书约千种,计4000余册,报纸八九种,杂志10余种。阅览室仅有两间,设长桌二,分别阅览,平均每日有四五十人”。遗憾的是,年底,军阀石友三的部队驻蚌,社会秩序混乱,图书设备损失几空。

1930年10月,安徽省教育厅令省立通俗教育馆全部改称为省立民众教育馆,位于蚌埠的通俗教育馆遂又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同年11月,省教育厅督学夏赓英的视察报告称,该馆馆长之下,暂设讲演,游艺,图书三部。“图书室有书两千余册,有新闻纸七种,杂志八种,每日来馆阅书者约有三十人。”年底,位于蚌山脚下的新馆舍落成,结束了租房的历史。1933年,该馆分设图书、推广、游艺三部。其中,图书部下设图书室、阅报室、儿童阅书室等。1934年,该馆分为教学、健康、生计3部,图书阅览事业归教学部管理。1935年,为工作便利计,将业务分为总部、市部、乡部3部。总部在馆内,市部在中荣街之南端,乡部在淮河之北,三处均设有阅书阅报处。

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及下属图书部在抗战爆发前的七年中,由于政局相对稳定,馆舍、经费、人才、设备等比较有保障,自此进入了平稳快速的繁荣期,呈现出日益扩张、日益发达的景象。

由于蚌埠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在此展开激烈地争夺,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三民教馆及下属图书部的发展受到不少阻碍,处于勉强维持、苟延残喘的停顿期。1938年2月,在日军猛烈攻势下,蚌埠沦陷,该馆废,图书部的工作亦随之停止。1939年3月,安徽省政府另设立省立蚌埠民众教育馆,分设教育、展览、健康等3个组,宣扬中日亲善,对人民进行精神奴役。抗战胜利后,虽然位于安庆和芜湖的省立第一、第二民众教育馆恢复设置,但蚌埠此时已在米坊街大菜市南口设有市立民众教育馆1所,颇具规模,足以适应地方需要,故该处省馆未予恢复。

2.藏书和分类

图书室包括阅书室和书库两部分,阅书室按照新式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实行先进的开架制,开架陈列各类期刊杂志及部分易得的利用率高的图书,民众可自由取阅,且每月轮流更动张挂,使阅览民众,得潜移默化,具有常识之益。1933年,还开辟过专门的儿童阅书室。到1935年底,图书室藏书有8000余册。期刊杂志近百种,总数在万册以上。因未找到相关资料,此后的藏书数据不可考。但从该馆每年选购图书和期刊1500册左右的惯例来看,如无临时大量购书的特例,至1938年被迫关闭前,藏书大致在15000册左右,数量在当时的国内民教馆图书室中处于先进行列。总体来看,一方面,图书室的藏书类型丰富多样,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又注重依据本部门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改进社会生活的任务,分析民众意愿,有取舍地选择各类图书,藏书结构突出重点,独到合理,基本适应了当时民众的阅读需求。

民国初年,受社会更替的影响,图书分类法也处于新旧中西并行时期,在此社会历史条件下,三民教馆图书室根据实际情形,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国人王云五新创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和西方的杜威十进制法。其中,中国古籍按照旧有习惯,仍参用传统的四部和七略旧法。图书编目最初采用了卡片式,但因为管理紊乱,1935年起,改用书册式目录,相比于卡片目录,更受到民众欢迎。

3.阅览

为增加民众的读书机会,图书室实行免费开放的原则和出入证制度,对读者无任何身份限制,不收任何费用。由于阅览规则的简化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阅览人数不断攀升,平日即基本满座,遇到周日,则读者更多。1933年8月至1934年1月,每月平均阅览人数达2040人,总计12244人。1935年,每月平均阅览人数达2507人,全年约为30085人。

可喜的是,虽然读者众多,但阅读秩序良好。图书的外借规则较为严格些,开始采用押金制,但执行的并不严格,以致时常出现借书而不按期归回,甚至借而不归者。自1935年开始采取铺保制,民众首先寻找担保商号,待商号盖章,复查属实后,可以取得借书证。由于外借规则设置的门槛较低,民众借书量很高,每日平均借出200册左右。不过,部分读者也抱怨允借册数过少,期限过短,不能满足阅读需求。但从图书室的总藏书量和月外借量来看,只能实行这种小数量的短期外借,否则势必影响图书的利用率,难以维持图书的正常流通。

图书室职员非常注重对民众阅读指导,对初来阅览、不了解书刊分类和排架规则的读者,指示或代为取书;对于程度较低、茫然不知自身欲阅览何书者,尽力了解其意图,推荐相应的图书;对各机关的公务人员、军人等研究型读者,除解答其疑问外,还为其代搜、代购图书,选择各项参考资料,以满足其研究需要。此外,自1936年2月开始,还开展了每日一书的专栏图书介绍,用浅显的文字,把书中的优点和阅读方法等,扼要明白地介绍给大众。

为启发民众的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训练阅读能力,增进读书心得,图书室还组织各类读书会,主要有成人读书会、儿童读书会、妇女读书会和民校毕业生读书会。会员借阅馆内藏书时,应接受导师的指导,阅读指定图书,不能随意借阅无益于身心的书籍;定期开会,一般一月或半月一次,缴纳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民校毕业生读书会的会员还需自备字典,发现疑问,随时翻查,不能解决的,需向导师请教,阅毕,须答复导师和指导员的考问。

为扩大阅读民众的范围,同时也为了分散读者,解决阅书室人数过多的问题,图书室设置了巡回文库制度。巡回期限为两星期,册数为100册,种类以文字浅明、内容革新的民众读物为主。区内民众借书手续更为简化,只需口头或书面向职员取书,职员在簿内登记借者姓名、书名、借期、还期等栏,还书时在还期栏注上还日。此外,自1936年6月起,向市区各改良私塾发出巡回书箱及书籍。巡回文库制度将馆内静储的书籍流动于各地,既方便了民众借阅,又弥补了图书室固定地点办公的缺陷,提高了图书利用率,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创新方式。(www.xing528.com)

阅报室里放置国内的主要大报及本地报纸,种类不断增多。阅报室最初附设于游乐厅,因游人众多,随时可在厅中阅览,但乒乓球音乐歌曲等练习导致噪杂不宁,故后来将阅报室并于阅书室。阅报阅书室的合并,又使读者太多,过于拥挤,遂又于1934年2月,将阅报室迁出,独立设置,为由三开间屋子并成的一大间。为适应读者需求,开放时间屡加修订,由例假休息至每日开放,由上下午分次开放改为全日不间断开放,越来越契合了现代图书馆的模式。

同图书室一样,阅报室同样实行免费开放的原则,仅需在入门时,自行签名,即可入内自由阅览。读者大多为20岁以上的大人,几乎没有儿童,每日一般在百人左右,开放时间内基本满座。每逢星期日或时局紧张时,常有站立阅读者。

为求大众在百忙之中,能知悉国内外新闻,阅报室在市部和乡部的每一办事处也都附有阅报处,陈列主要报纸,以方便民众就近阅览。在市区各通衢(qú)处还设立了露天阅报牌,张贴主要报纸,以供过路的民众阅览。此外,还面向教育程度低、看不懂报纸、休闲时间少的穷苦民众,定期编辑(起初每周二次,后改为每周三次)简要而通俗的壁报,外面加以彩色边框,形式力求美观,以吸引民众注意。由于壁报贴近民众,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往往一张贴,就有一二十人观看。分设阅报处、阅报牌、壁报等举措,使阅报室的工作更为细化,深入民间,贴近民众,多渠道、多形式地满足了不同民众的需求,充实了服务内容,扩大了教育范围。很多文化馆所今天还在继续采用这些服务形式,也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影响的深远性。为鼓励民众时常阅报,引起民众对于阅报之兴趣,运用阅报之方法,注意新闻之事实,阅报室还定期举办民众阅报测验比赛,以吸引更广大民众的参与。这种竞赛式的组织活动由于采用了民众喜闻乐见的施教方式,引发了民众的阅报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也使阅报室的教育范围越发扩大。

附录一

第一民众教育馆图书室二十三年度下学期工作报告(摘自《民教辅导》,1935年第7期)中的统计数据。

表5 万有文库

表6 普通书籍

表7 杂志

表8 儿童读物

表9 日报

表10 1943年成人阅览室阅览人数统计

表11 1943年儿童阅览室阅览人数统计

续表

表12 巡回文库登记簿

表13 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教学部流动书车借书证

表14 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教学部流动书车逐日工作报告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