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致性原则对孩子表达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现在新入校园的老师有了领导的指示就能按指示完成任务,但领导不指示,就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所谓的“指示一族”,是缺乏判断力的一群人。那这种“指示一族”的年轻人是怎么出现的呢?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父母的培养方式缺乏一致性。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做所有事都是看父母的眼色。
父母说话都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各种情形下说的话不一样,那孩子会怎么想?孩子当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如果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孩子会怎么做呢?孩子必然会每碰到一件事情都要询问父母的意见并留心观察父母的眼色。这样的话,孩子做每件事都等待父母的指示,就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标准,只知道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父母随心发出的指示。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成为“指示一族”的可能性比较大。
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就不得不观察妈妈的眼色。然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孩子长大之后需要做判断的时候容易无法自己决定,而总是等待某个人的指示。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种“指示一族”的话,那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前后一致的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一致性原则在孩子的表达力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友情:让孩子展开表达力的翅膀
表达力与交流能力是一脉相通的。而且,表达力还与相互性和应变能力紧密相连。一个人表达力强,并不是说他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自说白话,而是说他能很好地应和对方说的话,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回应。表达力强的人是懂得根据对话进行的状况,调整自己试图表达的内容和水准的人。
与同龄人交往机会少,经常一个人玩的孩子,往往缺乏社会应变能力。这种孩子如果是说自己准备好的话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对方不经意地提出问题或者改变对话的主题时,孩子就会变得慌里慌张、吞吞吐吐,或者干脆闭嘴。因此,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能够准确把握对话脉络、表述个人思想的孩子,就一定要为孩子创造出更多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孩子在仔细观察朋友们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会逐渐掌握对话沟通的技巧和要领。
1.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培养表达力
6岁的怡静在任何方面的发育都比同龄人快。论个头看上去就像个小学生一样高,在家里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是自己做,是个乖巧的孩子。但是她有一个问题——她太害羞了,除了家人以外,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干脆就紧闲嘴巴,一言不发。
怡静的父母都是高中老师。所以怡静一天到晚都得和奶奶生活在一起。5岁时,她第一次上了儿童园,可第一天就被小朋友打了。怡静回家后呜呜地哭,边哭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母。怡静的父母,还有怡静的奶奶听完之后都异口同声地对怡静说:“你在你们班里个子最高,你还被打了?”“平时那么能说,你长张嘴是千什么用的?”
但是怡静在那段时间里几乎没有和小朋友接触的机会,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奶奶在家中度过的,她必然对儿童园的生活感到陌生。而且,她从来没有和小朋友打过架,完全不知道面对这种冲突应该如何去应对。在儿童园的不快经历以及长辈责备自己这件事都在怡静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从那天起。怡静就不想去儿童园了,渐渐形成了害怕和陌生人交往的性格。
为了让这种孩子体验到不同类型的朋友关系,父母必须积极地为孩子创造和朋友交往的机会。如果孩子过于怕生、害羞,不愿意主动与朋友交流的话,那父母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让孩子能够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中与朋友交往。父母最好多给孩子创造些机会,让孩子能够和自己喜欢的邻家小孩或者堂兄妹一起玩。这样一来,孩子和朋友的年龄相差两三岁,就不会像和同龄人在一起那样有那么强的竞争意识,从而能更加轻松地练习如何与人交往。
2.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游戏培养表达力
角色扮演可以培养孩子的相互性和应变能力。所谓的角色扮演,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各自负责特定的角色有来有往的游戏,这种游戏尤其对培养孩子的交互性非常有帮助。扮演妈妈角色的孩子说:“你为什么每天都和弟弟打架昵?”扮演孩子角色的孩子就会说:“因为妈妈你只疼弟弟啊!”通过这种游戏,孩子可以将平时埋藏在心底的话一股脑儿都倒出来。听到这些话的孩子模仿妈妈的口气说句台词,另一个孩子也会相应地说出台词回应。这样一来二去的过程,不仅可以促进孩子交互性的提升,在与对方对台词的过程中,对提升应变能力也会很有帮助。
角色扮演游戏通过间接体验对方的立场,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还能根据角色熟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它的优点。要想让孩子具备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表达力,父母尝试引导着孩子和朋友们一起玩各种游戏是十分重要的。
(三)7岁前的表达力决定孩子一生的竞争力
表达力不是指多知道词语,或者语言流畅,而是指正确地表达自己感情、想法和要求的能力。也就是说,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法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感受和观点的孩子才是表达力强的孩子。
为什么表达力如此重要呢?因为表达力是发挥所有能力时必备的“基本能力”。就像前面提到的明珠,找出正确答案她很在行,但在需要展现个人能力的事情上,明珠这种消极内向的孩子就会遇到困难。
以前的父母都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万事大吉了,可现在已经不是仅凭成绩就能说明自己的时代了。即使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但如果不能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很难将其发展为自身的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要将表达力归为成功核心要素的原因。
表达力强的孩子懂得如何顺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将自己的生活装扮得更加丰富多彩。孩子擅长表达个人思想和感情,会在观察对方的反应和周围氛围后,运用恰当的方式与对方沟通,从而比表达力差的孩子能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表达力强的孩子很可能成为朋友圈中的领导者,并逐渐成长为得到老师和家人认可的孩子。相反,像明珠这种缺乏表达力的孩子,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会遭遇种种困难。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表达力强的孩子和表达力差的孩子差异很大,一旦无法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很容易受到朋友的排挤或者忽视,从而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表达力不仅表现在积极地表达自己和与他人的交流上,而且它与处理自身感情也有很深的关系。表达力差的孩子连生气的时候为什么生气、不高兴的时候为什么不高兴、怎么不高兴都说不出来。这种孩子无法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总是选择把愤怒积在心里,或者选择用暴力的方式表现出来。
怡静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怡静生性安静和顺,在儿童园里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往往选择一个人忍耐。也许是别的孩子看她好欺负,她总是挨那些调皮捣蛋的男孩子打。在一两年前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她还能做到在老师和家长面前不露声色。但到了7岁的时候,她开始频繁地撒娇耍赖,坚持不去上儿童园。
父母问她为什么不去,她却说不清楚,只是发脾气大喊:“我们不知道!讨厌,你们都讨厌!”也许是因为内心积攒的负面情绪太多了,弟弟稍微调皮一点,她马上就像被火点着了一样打弟弟。话稍微说得重一点,她就委屈地稀里哗啦掉眼泪。妈妈看到之后十分担心。最近情况更严重了,她连游乐园都不愿意去,一个人郁闷地待着的时间越来越多。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会变得迟缓。只有与同学和老师之间顺利地实现相互作用,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才能提高,孩子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情。表达力差的孩子无法顺利地与对方交流,那么无论是家人、老师还是朋友,在与这种孩子交流时必然感到苦闷。而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也觉得很苦闷。
每当在儿童园或者儿童之家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这种孩子无法准确地表述当时的状况,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心情,因此在每件事情的表现上都十分消极。特别是那些学龄前儿童,表达描述个人想法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与同学交流,还是上课时回答老师的提问,都需要坦诚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并将其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沟通。因此,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提升自信,具备良好的自我们主体性,父母最晚也要在孩子上学前(7岁前)帮孩子打好表达力的基础。(www.xing528.com)
1.提升孩子的表达力需要理解和接受
基本上,孩子都喜欢表达自己,但还是有很多父母担心自己孩子的表达力太差。那父母与子女的感受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在哪里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父母也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当孩子知道如何独自整理自己的生活,能适应儿童园的生活,能与老师和周围的同学交流时,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在不知不觉间长大了。但要想提高学龄前孩子的表达力,父母的作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的词汇量少,察言观色的能力差。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脑海中浮现出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想法梳理成体系,并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语言,敏感地捕捉到隐藏在孩子行为语言中的意图。这时如果父母能更进一步地帮助孩子,将他们的想法用具体的词语和句子表达出来就更好了。这样一来,孩子就能通过父母的话理解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知道该如何表达。
第二,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表达意图有误解,或者干脆忽视了孩子的表达意图。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很多父母都看出了孩子的表达意图,但由于与自身的意图不相符,于是选择了忽视或视而不见。如果孩子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父母却视而不见,那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选择用错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要求。为了让父母了解自己,孩子会选择沉默、哭泣、撒娇、说谎,甚至是攻击性的行为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但反应迟钝的父母甚至连孩子为什么用错误的方法来表达自己都不明白。
如果这时父母还是不明白孩子的意图,或者明白也选择不接受的话,那孩子就失去了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尤其是那些性格挑剔、对社会没什么兴趣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走过去引导孩子的话,那么孩子很容易发展成无法和别人沟通的自闭症患者。
父母很苦恼,抱怨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是真正苦恼的其实是孩子。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对自身的感情和要求不理解,也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话也说不清楚。如果父母不能马上接受孩子的信息,一味地催促或者批评孩子,孩子心里既生气又委屈,就会撒娇耍赖皮。明智的父母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思考,“孩子得多委屈啊,能发这么大的脾气”“孩子肯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会那么烦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提高孩子表达力的第一步。
怡瑞的父母在要求孩子之前,必须要做好“先接受”的准备。孩子想表达什么的时候,会通过某种形式向父母发出信号。觉察到这种信号并接受的父母不仅能让孩子敞开心扉,还能让孩子张开嘴。
2.提升孩子表达力的五步对话法
要提升孩子的表达力,平时和孩子交流很重要。在对话和交流中,父母要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对引导有所觉察,这样孩子才能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如果父母致力于提高孩子的表达力,那么在与孩子对话时,心中要时刻遵循观察、倾听、概念化、接受和交流这五个步骤。
第一步:观察。平常留心观察孩子的父母,哪怕孩子做出十分荒唐的举动,也能马上知道孩子想说的是什么。一整天都在家照顾婴儿的妈妈,只是听到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就能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同样的道理。父母留心观察孩子是提高孩子表达力的第一步。
我们以和孩子一起去亲子家园玩为例。也许是因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孩子不好意思,他不敢出去玩,安静地黏在妈妈身边。即便是妈妈在旁边鼓励孩子,告诉他这里的东西都可以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孩子还是犹豫了好一阵子,不敢离开妈妈去选自己想玩的玩具。于是,妈妈拉着孩子的手环顾了一下周围。这时,孩子突然盯着一座巨大的木偶屋好奇地看了起来。“那是什么?”“哦,那个啊?那是一座大木偶屋。木偶屋里有床,有桌子。你想去木偶屋里看看吗?”观察力强的妈妈说完便会带着孩子一起去参观。孩子因为妈妈看出了自己的心思而安心,也有了说出自己想法的勇气。相反,平时不注意观察孩子的妈妈根本看不到孩子在看木偶屋,只会在一旁催促:“你不想玩吗?你怎么还不去玩?”孩子盯着木偶屋看是孩子发出的信号,如果妈妈是这种反应,那么孩子只会将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误以为是妈妈不关心自己,或者妈妈不喜欢自己去木偶屋里玩,从而表现出对那种幼稚的木偶屋不感兴趣的样子。
第二步:倾听。倾听是对话的基础。尤其是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从头到尾倾听孩子的话十分重要。孩子词汇量少,思考速度慢,理解大人的话表达个人想法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打断孩子的话或者催促孩子快点说,孩子就无法顺利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因此,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要事先揣测或者评价孩子要说的话,而要等着孩子自己把话说完。父母忍耐着从头到尾听完,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很关心自己的。
倾听要保持良好的态度。良好的倾听态度不仅仅是默默地听,而是向对方传达出自己在好好听的信号。举例来说,当孩子接不上话,结结巴巴地说“妈妈,妈妈,那个……”的时候,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嗯,怎么了?”,引导孩子继续说下去。简单重复孩子的话也是个好方法。“妈妈,那个,那个,我们想看漫画”,妈妈不必马上回答孩子,而是重复孩子的话再说一遍:“你想看漫画啊?”但是没有掌握倾听技巧的妈妈不会在意孩子的心情,不分青红皂白就拒绝孩子,“不可以看那么多漫画”。孩子听到之后会觉得自己被批评了,会大吵大闹或者反抗。别说对话交流,连基本的关系都破坏了。
第三步:概念化。孩子还不太习惯于准确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因此,如果孩子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父母最好察觉孩子的心思后替他去表达。这就是所谓的概念化。概念化是比倾听更迸一步的对话方法,指的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之后,用具体的概念和适当的语句来替其表达。重复几次之后,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整理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将其概念化,熟悉其表达方法。
比如,孩子从游乐园玩完回来,怒气冲冲地说:“朋友推我们!他是个坏蛋!”如果妈妈这个时候问“谁推你了?是哪个坏蛋”,虽然孩子心里知道对方的错误,却看不清自己的感情。如果换成明智的父母,会先对孩子说“去玩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了吧,所以你才这么生气啊”,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情,梳理刚才发生的事情。孩子和弟弟打架被妈妈批评了,孩子大喊大叫,说自己讨厌弟弟,妈妈就要对孩子说:“是你和弟弟打架,妈妈批评你,你不高兴了吧?”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看清自己的感情。父母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心情,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内心产生安全感,从而学会像父母那样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具体方法。
第四步:接受。当孩子认为父母时刻站在自己一边、无论自己说什么都能理解的时候,就更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父母们大都对孩子充满攻击性的语言和感情反应过度。如果孩子恶狠狠地发脾气,口不择言地说“把弟弟杀了!”“妈妈,你去死!”,父母就会认为孩子既暴力又无礼,并试图马上纠正他。“这么没礼貌的话你是从哪里学的?”“你到底是在哪里学的这种话?”有时还会反问孩子“你就那么讨厌妈妈吗?”“真的想让妈妈把弟弟杀了吗?”,期望孩子给出否定的答案。
如果换成明智的父母,一定会接受孩子的这种负面情绪。和成年人一样,孩子也会随时出现负面情绪。因此,父母最好表现出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坦然接受的姿态。“原来是弟弟调皮,你不喜欢他了啊?就算是亲弟弟,他老调皮,也会让你讨厌的。”“妈妈不听你说话,你伤心了吧?原来是妈妈没读懂你的心意啊。”
第五步:交流。要想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父母首先要懂得如何坦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许多父母都会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常常选择转换话题或者追问孩子,与孩子发生不必要的情感冲突。
举个例子,妈妈打算带孩子去医院打预防针,可孩子大吵大闹不想去,说自己讨厌医院里的气味。虽然妈妈知道孩子是害怕去医院,但还是想出其他的说法来堵住孩子的嘴。“你病了就不能和妈妈玩了,这也没关系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就是因为你,咱们都迟到啦!”
父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认为一旦了解了孩子的心意,就必须要满足孩子的愿望。但就算是再好的父母,也不可能一一满足孩子的愿望。好的父母应该在给孩子爱的同时,教会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如何去忍耐。因此,父母无须隐藏自己的想法,也无须回避与孩子的交流。作为父母应该懂得体谅孩子的心情,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当孩子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时,父母需要更积极地引导孩子。“我们家成浩看上去心情很不好,能告诉妈妈是因为什么吗?你要是说出来,心情就会好一些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