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提升表达力的好方法之一。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不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喜欢阅读。要想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必须让孩子有这样一个认识——把阅读当成有趣的游戏。如果孩子在入学前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今后要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就会变得越来越难。
阅读的效果在短时间内是显现不出来的。与其在入学前就给孩子制订阅读图书的计划并期待立竿见影,倒不如将注意力放到引导孩子喜欢、熟悉并接受阅读的层面上。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拿着书玩乐。
(一)图书也可以成为游戏的道具
如果孩子还小,可以把书就当成一种玩具。孩子在三四岁之前,还意识不到书是用来读的。和孩子一起拿着书玩的时候,可以拿书叠房子或者搭桥。父母还要抛开那种陈见,即图书必须要干干净净。父母可以把书扯开拿着一张单页玩,也可以在图画上面涂颜色。让孩子从小对图书有熟悉感觉并逐渐产生阅读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强求年幼的孩子端正阅读的态度,很容易让孩子对阅读产生负担。
1.不要强迫孩子精读图书
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长久。三四岁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只能维持几分钟。因此,要求这个时期的孩子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完一本书是不可能的。可以随意翻开一页让孩子读,如果读起来觉得没意思了就可以停下来。而如果孩子真的对这本书感兴趣,那么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重新开始读这本书的。
2.挑选孩子感兴趣的图书
如果孩子喜欢汽车,可以挑选与汽车有关的书;如果孩子喜欢猫狗那样的宠物,可以让孩子读些与宠物有关的绘本或者童话书。哪怕再不喜欢书的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也会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
3.让孩子自己从父母给的图书中挑选
孩子对自己挑选的书会更感兴趣,一来增加了自已挑书的满足感,二来提升了读书的兴趣。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特点,给孩子选书。如果是3岁的孩子,可以让孩子从父母给的三本书中挑选出一本。无论孩子挑选的是什么书,父母至少要读过自己给出的书。
4.不用担心孩子看漫画书
孩子喜欢看漫画书是非常自然的现象。父母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因为看漫画方法得当,也能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父母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多读一些优质的漫画书或者伟人传记。可是家长如果只要看到自己认为的好书,就不分青红
皂白甚至把不符合孩子读书喜好的图书强推给孩子,就容易损害孩子的读书热情。此外,让孩子看学习类的漫画效果也不好。孩子看学习类漫画的时候也不会真正学习知识,大部分时间还是倾向于看漫画。因此,给孩子看学习类的漫画,会导致兴趣和学习这两个目标都难以实现。
(二)和孩子一起阅读
和孩子一起阅读之前,父母要先了解书中的随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引导孩子充分地理解图书内容和表达方式。有一个认识误区要注意,即把同龄孩子串流行的书或者孩子想看的书一股脑儿全给孩子买来,让他们自己读自己消化。要知道,就算是再好的书,孩子往往也只会单纯地体验一下阅读的乐趣,而无法理解书里面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错误的解释和分析还会让孩子对图书内容、主题的理解产生偏差。
和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家长要记得让孩子说说书的内容。通过仔细观察孩子概括图书内容的方式,家长能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读书倾向、态度以及理解和分析图书内容的水平。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不仅能开始掌握一些梳理并表达书中内容的方法,还能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渐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
1.发现吸引孩子目光的图书
和父辈读的书相比,现在图书的主题和内容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以前大部分都是以惩恶扬善的故事传说为主,最近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以朋友之间的微妙感情为主题的创作型童话越来越多了。而且,绘本的风格也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漂亮、整洁,而是出现了很多看似涂鸦、杂乱无章的个性绘本。
事实上,比起严肃高雅的故事,孩子更喜欢趣味性强的东西。与正直善良的角色相比,调皮捣蛋的角色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让孩子感到的是有趣和好笑,书就更像是一种玩具。那么选择图书的时候应该注意哪几点呢?
2.图书内容符合孩子的喜好吗?
哪怕只有三四岁,孩子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好恶取向,并希望以此为标准挑选图书。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市面上流行的图书。因此挑选图书的时候,要仔细考虑书的内容是否符合孩子的特点,是否适应孩子的水平。即使童话书的内容相同,但由于表达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不同,有的孩子喜欢,而有的孩子则会感到厌烦,不知道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如果父母想让孩子读某本书,最好是提前考察一下,看看这本书的结构是否采用了孩子喜欢的叙述方法和形式。
3.书上说的都是对的吗?
阅读的时候最好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带着批判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即使是白纸黑字印成的书,其中的内容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而且随着自身的想法和所处环境的变化,正确或错误的内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最好能让孩子理解这一点。因为孩子无法区分童话书的内容是虚构还是现实。
“如果妈妈也像这个同学的妈妈那样做,你会怎么想呢?”“你的同学中也有这样的吗?”“这个小朋友太调皮了,是不是?”“你以前也会这样吧?那个时候妈妈心里有多难受啊……”妈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和图书内容相关的,涉及孩子自身、家人、同学、关系亲近的周边人士等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孩子拥有一个思考过去从未意识到的问题的机会。妈妈这时要做的,不是期待孩子会给出你心中定好的理想答案,而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思考契机并提示孩子思考的方法,所有的判断和决定都需要孩子自己去做。
4.试着通过写文章表达自己
写文章是有条理地整理和表达个人想法的方法之一。由于写文章需要经过推敲的过程,所以是一种比语言完整度更高的表达方式。不仅如此,写文章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引导孩子进行逻辑思考,因此写文章还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很多妈妈都说“我们家孩子特别讨厌写文章”“他看上去完全没有写文章的才能”,但是要知道,写文章作为一种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如何引导。
5.让孩子爱上写作(www.xing528.com)
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欢写作,但更多的孩子并不喜欢写作。妈妈心里希望孩子能尽早养成写作的习惯,成长为一个爱写作的孩子,可是有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欢写作或者在写作方面没有什么才能,因此培养起来绝非易事。这时父母可以尝试和孩子玩“写作游戏”。
七八岁的孩子词汇量较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写不出太长的句子,但是孩子可以写出简短的句子。只要父母不强迫孩子写出好文章:孩子对写作还是有些兴趣的,也许还会慢慢爱上写作。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通过写作也可以玩。只要多想几个点子,写作就能变成有趣的游戏。
6.增大词汇量的语言游戏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写作不过是说话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罢了。父母绝对不要奢望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写出什么像样的童诗或者文章来,只要能教会孩子思考的方法、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将自己的感受或思想用文章记录下来的方法就足够了。抛开教孩子写作的念头,最好把这个当成和孩子一起聊天、增加词汇量的游戏。平时和孩子多聊天、玩语言游戏也存助于提升孩子的词汇量和表达力。
举个例子,可以用“饭盒”这个词来玩语言游戏:“饭?饭盒?那文具盒是什么?”通过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对语言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音异义词也是不错的语言游戏素材,如:“在皎洁的月光下,她矫捷地走在路上。”让孩子体会这种形式的文字游戏,引导孩子运用这种词语写文章,都有助于孩子对写作产生兴趣。
(三)养成写作习惯比多写文章更重要
写完文章或童诗之后,让孩子站在家人面前直接朗诵出来,孩子得到表扬,会对写作更有信心。如果只是让孩子写文章或者发言,孩子总会有种被布置了作业的感觉,心中产生抗拒,因此这个活动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做。妈妈平时可以将自己写的文章读给孩子听,问问孩子的感受,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来。
让孩子把妈妈说的话写成文章,或者妈妈和孩子轮流写一句,最后完成一篇文章,都可以成为有趣的写作游戏。但是父母绝对不能替孩子做作文作业或者写日记,也绝对不能妈妈替孩子组织内容让孩子听写。入学前对孩子进行的写作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喜欢习作、养成写作的习惯,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写出像样的文章,这一点千万不要忘了。
写不好文章怎么办?如果孩子害怕写作或者写不好文章,父母一定要找出原因并解决它。孩子写作能力不好有很多原因,原因不同,指导的方法也不同。
1.不知道该写什么的孩子
这种孩子只要一握住铅笔就茫然,不知道该写什么,写出来的日记或者写作的内容每次都相同。对于这种孩子来说,通过对话教他思考的方法比进行写作训练更重要。父母可以就孩子喜欢的宠物、玩具、朋友等特征或细节进行提问,引导孩子拓展个人思维。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对恐龙很感兴趣,可以问孩子:“恐龙中最恐怖的恐龙是哪一种呢?”还可以接着让孩子详细地说明恐龙的外貌和特征,与其他恐龙进行比较,让孩子把这些内容写出来。
2.无法将脑海中的故事用文字写下来的孩子
脑子里都是值得一写的故事,但就是无法将头脑中的想法都用文字记录下来,所以孩子要开始训练,将简单的内容有逻辑地整理出来。以生活中经历的事情为素材和孩子交流,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生那种事、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有那种想法等,然后让孩子把这些按顺序写出来,这样就能教会孩子将头脑中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方法。
3.能写却写不好的孩子
对于这种孩子来说,教会孩子运用“因为”这个词会很有帮助。可以从“今天我们不想去儿童园,因为……”这个句子开始。给孩子一个思考的机会。比如,让孩子思考自己不想去儿童园的理由对不对,妈妈是不是理解自己的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孩子就能在文章的框架内,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好之后表达出来。
4.敷衍了事、随便写写的孩子
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那种对写作既不感兴趣又不想深入思考的孩子身上。他们只想赶快完成作业之后出去玩,只是把意义放在写作本身,随便敷衍了事。这种写作训练不管重复多少遍,都很难期待有什么样的进步。
对于这种孩子来说,最好能给孩子一些修饰词语的范例。比如:“这种轮滑鞋外形好像机器人,看上去很酷啊!”“穿着轮滑鞋矫健地滑旱冰,身体会变得更结实,也会更加擅长运动。”妈妈最好在平时就给孩子的物品赋予意义,并表现出对这件物品很珍惜的样子。因为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父母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进行表达。
(四)给孩子朗读绘本
从小就给孩子多看绘本,能帮助孩子培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这个时候,不要只是单纯地给孩子提供资料,最好能附加一些对图片的说明。比如将画家的生平、作品的特征、作品背后的故事等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讲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边画画边聊天也是个好方法,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结合图片说出自己的想法。
1.欣赏人物图片
谈论绘本素材是最简单的欣赏方法。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画人物的图片。妈妈可以和孩子随便聊天,说说图片中的人物是怎样一个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有什么样的想法。妈妈最好是先了解一下画家的生平、画风、图片的内容以及象征的寓意等,这样就能引导孩子说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只要孩子对图片感兴趣,愿意说说图片的内容也足够了。这个游戏的目的不是为了欣赏艺术作品,而是通过和孩子交流,启发孩子产生更加丰富的想法并表达出来。
2.适合和孩子一起看的画:
能让孩子感受到丰富色彩的画作:凡·高、雷诺阿、马蒂斯、塞尚和莫奈的作品。刺激想象力的独创画作:夏卡尔、克里姆特、卢梭、毕加索的作品。藏有有趣故事的画作:莫奈、库尔贝、米勒的作品。
3.模仿世界名画
欣赏世界名画,并鼓励孩子模仿名画作画。孩子当然不可能和大师画得一模一样,也没有必要画得那么好。但通过孩子的画,父母可以看出孩子关注的是画作的哪一个部分,又怎样将自己关注的那部分反映到自己的画作中。画完之后,父母最好给孩子机会亲自说明自己作的画,妈妈也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用适当的词语来说明自己的画。妈妈可以这样问孩子:“你这个部分画得比原作大,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原画里的这个部分是红色的,你画成了黄色,这是为什么呢?”父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解读孩子的画,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整理好自己画画的意图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