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有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阅读能激发孩子对世界、对自己的深思。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上读书,是家长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孩子的阅读并不是“自动自发”的,而是需要引导的。家长要担负起阅读教育的责任,努力激发孩子的阅读动机,不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引导孩子爱上阅读。按照阅读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孩子会对阅读产生兴趣,并慢慢将阅读当做一种习惯;
——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将会大大增强,读不懂、抓不住中心思想的问题得到改善;
——孩子阅读的速度会大大加快,阅读记忆深度也能有所增强;
——孩子阅读范围过窄的毛病将不复存在,博闻强记将成孩子的优点。
(一)重复阅读法概念与实施
什么是重复阅读法,能力的提高为何说重复有利于阅读,为什么要引导孩子多读几遍。
一本书,如果重复读几遍,对于里面主要内容和语句的把握,往往会更深入一些。泛泛地看一遍书,远不如多看几遍有效。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要引导孩子多进行重复性阅读。
为了让儿子小强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妈妈给小强买了很多书。而且只要小强一读书,妈妈就会躲到一边,给他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邻居小虎家的图书不多,有时候小虎会向小强借书看。可是,虽然小强看的书比小虎多,但文字素养并没有小虎高。原来,小虎每拿到一本书,都要反反复复看好几遍,甚至能够将其中的故事讲出来,里面的一些语句还能运用到写作中。而小强呢,只是看完一遍就不会再拿起这本书了。
“重复是学习之母”,这是德国哲学家狄慈根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总结。按心理学的观点,信息经常重复刺激大脑,可以有效增强记忆。其实,重复不仅能使记忆力增强,而且还能加深理解。
重复阅读指的是一遍又一遍地读同一本书,也就是对一本读物有计划地进行“三番五次”的阅读。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孩子可以注意到并吸收不同层级的语言信息,如语音结构、常用词语、语法结构等,甚至可以注意到词语间一些非常细微的差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的次数多了,其意思就自然显露出来了。要想深刻理解文章,必须有一定的重复作保证,因此要鼓励孩子重复阅读。
(1)有助于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重复阅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书本知识是别人辛苦探索的结晶,是作者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对阅读内容仅仅一扫而过,是很难理解文意的。另外,阅读中难免会有忽略之处,这被忽略的地方,也许就是全书或某章节的精华。因此,进行重复阅读,可以防止漏读,深化理解,领悟书中更深刻的含义。同时,书籍就像是山体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一个角度看去,可以有一种收获;再换一个角度看,又会有另一种体会。真正的好书,会“百读仍有新意”。
王冶秋是鲁迅研究专家,反复阅读了《阿Q正传》十几遍后,写出了这样的心得:读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读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读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读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读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读第六遍,阿Q还是阿Q;读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读第八遍,合而为一;读第九遍,化为你的亲戚故旧;读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读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读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读第十三遍,你觉得他是一个镜:读第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王冶秋读了十四遍《阿Q正传》,每遍感受都不同,他的阅读在不断深化。这就再一次说明,重复阅读,容易入境,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对孩子来说,重复阅读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还可以训练语感,时间长了,在不知不觉中,其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2)有利于强化对书籍内容的记忆。重复阅读符合人们的记忆规律,有利于强化对书籍内容的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研究中发现,人们经过一次阅读,一小时后遗忘55.8%,一天后忘掉66.3%,两天后忘掉72.2%,六天后遗忘曲线变平缓,可保持遗忘74.6%的水平。
重复阅读具有收效递减的规律,以第一次阅读为标准,第二次重复阅读识记效果会提高8%,第三次会提高7.5%。因此,在阅读一小时、四小时、一天、两天、六天进行分次重复阅读,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3)温故知新,实现创新。重复阅读能沟通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重复中激起新的创见,有助于孩子对知识的运用。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从已读过的书中找答案。
2.如何实施重复阅读法?
首先要及时重复阅读。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曲线是先快后慢,即读完书后,遗忘立即开始,速度加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会逐步减慢。及时重复阅读就是在遗忘前进行强化记忆,针对“先快后慢”的规律实行“先亲后疏”的办法,因此读完一遍之后,要鼓励孩子立刻再重复读一遍。其次要默记阅读。在阅读前,先不要让孩子急着打开书,而是在脑子里先把识记对象检查一下,看是否遗漏,然后再翻开书加以印证。这样的一个过程,对记住的内容是个巩固;如果发现了遗漏,要让孩子多加注意。再次要有重点阅读。对阅读的内容全面铺开,面面俱到,是不会留下深刻印象的,而有重点、有秩序、有条理的复习,这样效果就好得多。因此,要鼓励孩子进行重点阅读。
3.重复阅读的具体方式
重复阅读法有两种具体方式:(1)集中式重复。①定义。对同一本读物在一段时间内不间断地进行重复阅读。②特点。短期内重复的次数多,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一般都比较明显。如果重复的次数太多,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使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降低兴奋度,致使后来的复读效果下降。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用于短期的临时突击性阅读。(2)分配式重复。①定义。对读物有计划地分期进行重复阅读。②特点。对同一材料,阅读同样的次数,分配式重复要比集中式重复效果好得多。使用分配式重复,平均8—9分钟就能记住的材料,集中式重复则需要14~15分钟。从生理机制来看,分配式重复有利于消除抑制,可以让大脑皮层有关部位保持最佳兴奋状态。
4.重复阅读法的注意事项
采用重复阅读法时需要注意:(1)避免机械重复。为了调动起孩子的阅读兴趣,重复阅读时,要勇于创新,不要进行单调的重复。既可以在原有材料上添加新的信息,也可以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还可以改变不同的阅读方式。(2)防止重复干扰。尽量不要让孩子把相同或相似的书籍放在一起阅读,以免联系的痕迹互相重叠、交错,阅读时发生混淆或误差。在重复阅读某一书籍时,最好先让孩子阅读性质不同的其他读物。(3)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复读前,可以先让孩子回忆一下上次阅读的印象,再翻开书继续往下读,如此才能使记忆更加牢固。
(二)朗诵阅读法:鼓励孩子大声读出来
朗读不仅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还有于理解不同文字的用法,更利于口语的表达能力的训练。
朗诵阅读法,简称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在小学阶段几乎每篇课文后的“思考训练”中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项。
朗读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人微的体味能力,以及自我们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不能漠视朗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作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进行适时朗读,这样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改善。妈妈知道,通过朗读可以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只要-JL,子小阳看完一个故事,她就会让儿子进行朗读。而且还规定,利用早上的时间进行朗读。因此,每天早上都能听到小阳的朗读声。
由于每天的练习,小阳的口语表达能力大幅提升,和父母家长的沟通畅通了很多,他还参加过几次班级的辩论赛,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朗读是我们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贯做法。在古代,先生一般都是先教学生读,再粗略讲解,然后剩下大部分的时间就是让学生朗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对于朗读的重视程度。
只有反复朗读课文,对于一些好文章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文章的布局谋篇和遣词用句方面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于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那么,朗读究竟对阅读力的提高有哪些好处呢?
1.朗读对阅读力的提高的好处
(1)有利于开发右脑。其实,朗读是朗读者在自己欣赏自己的声音,时间长了,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2)能改变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的性格内向,往往朗读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很小;如果能让孩子坚持朗读课文及其他文章、书籍,孩子就会变得爱讲话,性格也就会随之改变。(3)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朗读的时候,孩子的脑神经就会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可以有效刺激孩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4)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朗读需要集中精力,这时候,大脑就会处于一种“排空”状态,有利于材料的记忆。(5)增加对文章的感悟。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由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朗读文章,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6)体会文章之美。朗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朗读,可以让这种美得到还原。(7)提高写作能力。朗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朗读自己的作品是修改完善的过程,朗读文章可以促进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
2.朗诵阅读的技巧
朗读是朗读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读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读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读的内容,而且要使听众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朗读前就必须让孩子掌握一定的技巧。(1)选择合适的朗读材料。朗读是一种传情的艺术。要想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就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读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孩子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读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孩子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选出合适的作品。
(2)把握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朗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虽然说朗读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想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深入的理解。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让孩子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唯有如此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比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扫除了文字障碍后,要让孩子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描绘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鸣、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综合分析之后,孩子就能准确把握其主题了: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孩子就会准确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②深刻的感受。有的孩子朗读的时候,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孩子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打动,要想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就要让孩子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人情境。③丰富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要让孩子伴随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活动起来,如同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3)用普通话朗读。要使朗读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作品一般都是用普通话写成的,因此,只有用普通话朗读,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读,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读之前,首先要让孩子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①发音要正确。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好奇”中的“好”读“hao(二声)”?不能读成“好人”中的“hao(三声)”。阅读的时候,要让孩子将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读清楚,不能读得模棱两可。声母要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②轻重、停顿要准确。朗读中的轻重、停顿都非常重要。如果在朗读的时候,轻重、停顿都能分清楚,文章的感情就会充分表达出来。③速度的快慢要合适。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一篇文章如果在朗读时速度快慢不合理,那么即使文章不错,听起来也会变得很难听。④语气、语调要恰当。语气,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成。同样的一段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如朗读《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就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情。
(三)笔记阅读法:让孩子将做笔记融入阅读中
1.笔记阅读法,对提高阅读效果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如果想让孩子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可以引导孩子练习一下笔记阅读法: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一边阅读,一边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记录下来;或者还可以写一写心得体会。这样印象就会更为深刻,阅读的效果就会更为明显。
晓彬是个五年级的孩子,成绩特别棒,尤其是作文。每次写作文,老师都会将他的作文作为典范给同学们朗读,同学们都很羡慕他。
前不久,老师在班里举办了“拉帮带”活动,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一个成绩差的学生,自由组合。同桌的作文不太好,晓彬便和他达成了“伙伴”。
为了让同桌提高作文水平,晓彬采用了妈妈教给自己的方法:指定图书阅读,读完后写读书笔记。同桌不理解,可是看到晓彬认真的样子,也就跟着做了。于是,每到星期天都能看到两个人搭伴读书的情景。
一个月、两个月……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同桌的文字表达能力果然有了提升。老师让他们讲讲辅导的方法,同桌便将笔记阅读法告诉了全班同学。从那以后,笔记阅读法在班里流行开来。
不可否认,案例中的晓彬之所以作文写得好,主要得益于平时的读书笔记练习。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是跳跃的,对于不同的文字和语言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时候,就可以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写下来,以此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一本书读过了,不久就会淡忘,如果把读书的体会和心得及时地记录下来,无论过去多久,孩子一看到笔记,就会唤醒尘封的记忆,回想起读过的内容,让知识在脑中牢牢地扎下根来。因此,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事情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事实证明,在阅读时,写读书笔记是阅读训练的一种好方法。首先,可以帮助孩子记忆材料。在笔记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心得或疑问的过程,就是加强理解、加强印象、加强记忆的过程。阅读的时候,仅仅依靠脑子,可能记得不完全、不准确、不可靠。即使孩子的记忆力不错,也不能进行长期记忆。做笔记可以延长信息记忆的存储时间,比单纯的阅读效果好。所谓“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方式。对于孩子来说,知识越丰富越好。可是,知识的丰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读了就忘,知识是丰富不起来的,而读书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一个最好途径。
中外著名学者读书时,都有手勤随记的好习惯。为了写《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曾积累了大量的读书札记。朱熹曾总结道:“小有疑处,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会理……”这句话的大意是,思考不通就用小本子把问题记下来,找机会请教别人,寻求答案。
再次,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是一种手脑并用、阅读和写作结合的综合训练。写读书笔记,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文章,还可以让孩子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可以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2.读书笔记的类型和写法有哪些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读书笔记的妙用,可是如何写好读书笔记呢?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了。
暑假里,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阅读图书,写10篇读书笔记。晓梅很认真地做完了这项暑假作业。开学前的一个星期,妈妈检查她的作业情况。这时候,她发现晓梅的读书笔记都是简单的摘录,便对晓梅说:“摘抄法,确实是一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可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写读后感或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可以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是一种议论文而已……”晓梅这才知道,原来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如此之多。
在后面的阅读中,她便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尝试着用妈妈告诉自己的方法来写读书笔记。虽然和简单的摘录比较起来,难度提高了,可是她的收获也增加了很多。
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把遇到的精彩部分、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几种。写读书笔记时,可以让孩子根据写笔记的目的、书的类型及自己的习惯,确定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1)摘录式读书笔记。摘录式读书笔记指的是把与阅读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
摘录式笔记可以分为:①索引读书笔记。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比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如果是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②抄录原文读书笔记。照抄书刊文献中的精彩语句、段落,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写出来,其中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
(3)心得式读书笔记。心得式读书笔记指的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有如下几种:①札记。札记是把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等汇集起来。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长一些,也可以短一些。②心得。心得也叫读后感,就是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等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以适当地引用原文。
(4)分类式笔记。所谓分类式笔记,就是把不同书籍和若干资料中的相同内容按类别整理、综合到同一个题目或专题之下。阅读时,孩子会遇到论述内容相同的不同版本的书籍,虽然各书的水准高低不同、主次不同、观点不同,但却是同一内容。这样,读这些书时,可以让孩子做分类笔记,把这些资料归纳在一起。写这种笔记,要尽量做到简练、准确,把所需要的材料尽可能都写进去。
(5)专题式笔记。就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而做的读书笔记。这种专题笔记,一定要围绕某一个专题或主题进行。围绕问题读书,是选择书籍、专题阅读、深化效果的好方法。俄罗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很善于做专题式笔记。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以及各种教育方法专著中,摘录“最出色的内容”,然后分门别类编辑成专题研究笔记,撰写论文和著作,写出了著名的《把心灵献给儿童》《学生的精神世界》等书。
(6)图表式笔记。读书的时候,把摘录下来的一些对比数字、调查统计结果等材料,列在一张图表里,做成图表式笔记,使图书内容醒目清楚,一目了然。
在做这种笔记时,对所摘录的资料,要反复核对,不能疏忽大意,字迹要清楚,字体要端正,不能字迹潦草,以致事后连自己也认不出甚至认错。不论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有几点是共同的,也是应当注意的:①认真地读懂原作。这是写好读书笔记的前提。提纲笔记、心得笔记要以读懂原作为基础,即使是摘抄笔记,也要仔细读原文。否则,摘抄就可能断章取义。②态度要严肃、认真、细致。一是严肃。尊重原作,不要有意歪曲原作的意思,更不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断章取义。二是认真。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力求抓住原作的要点、重点、精彩的地方,不能马虎。三是细致。摘抄原文后,要一字一句校对,不能有误差,不要怕麻烦。这时的任何粗心,都会在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多少年后,想引用这段名言,却没有记原作者名字,到那时恐怕连书也找不到了,想用也用不了。如果摘抄时记得细致,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了。
(四)精细阅读法(www.xing528.com)
对材料的阅读,有的需精读,有的就可以泛读。精读可以让孩子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于经典作品,则可以精读的,认真阅读。
精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当孩子在阅读名篇佳作时,就要引导他们采取这种方法。精读文章的时候,一般都要仔细地、反复地阅读,从而全面地掌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及表达方式、写作特点,包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等。
精读书籍、加强学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储备的一个重要渠道。古往今来,很多大学问家都倡导精读。荀子曾以“鼯鼠五技而穷”的比喻,规劝人们学习要“博中求精”。阅读的时候,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通常来说,精读可以分为4个层面:(1)认知。将字面意思读懂,甚至可以复述,背诵下来。(2)理解。不仅要读懂当下所读的章节,还要和前后章节,甚至和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打通知识间的联系。(3)质疑。在字面理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读出问题,提出质疑。(4)创新。有了问题,进一步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做出理论创新。
1.如何进行精细阅读
精读是一种细嚼慢咽、反复品味式的阅读方法,要让孩子结合圈点、眉批、笔记等形式,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一事一物地深入理解,一遍一遍地反复琢磨、探究、品味,真正达到会意,从而寻到精妙之处,提高阅读效果。兵兵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无意中在一本书中读到了关于精读的文章,虽然上面讲了很多关于精读的好处和方法,可是具体该如何实行呢?兵兵搞不明白,只好去请教担任初中语文教师的妈妈。妈妈说:“精读文章需要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泛读。快速地浏览完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二层,对上一层次发现的疑问之处、喜爱之处、重要之处、有益之处进行重点阅读,完成这个层次之后,对这篇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如情节、人物、事件、结果、环境影响等。第三层,全面阅读。从头到尾再仔细地阅读一遍,对感兴趣的字词句、人物描写、语言、对白、感情刻画、内心描述等进行推敲,这样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感情、心理、手法、风格、效果了。经过这样三层阅读之后,你就会对文章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如果你觉得好,还可以反复阅读。这样,如果和大家谈起这篇文章,你就会发现自己俨然就是高手了。”兵兵从妈妈的谈话中受益匪浅,也掌握了精读的要领。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是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无论是课堂上的课文学习,还是考试卷上的阅读测试,其实学的和考的都是精读。精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阅读方法,一般适合于教科书、经典著作、信息量丰富且价值较高的读物。具体来说,精读应做到下面的基本要求。
(1)通读全文,感知大意一。拿到一篇文章后,首先要让孩子通读一遍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记叙了什么事情,刻画了什么人物,表现了什么思想,或者说明了什么事物,论证了什么观点等。只有首先了解了基本大意,后面的理解、探究、品味才有基础。
(2)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文章中的重要词句主要指的是:含义深刻的,富有哲理的,运用修辞手法的,有特定意义的,句式复杂的等,对这些重要词句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悟,因此,精读时首先要探究这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当然,探究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不同于单纯的解词、解句,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仔细推敲和理解。
(3)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了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后,就要仔细琢磨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尤其是一些主旨较为曲折隐晦的散文,要透过所记叙描写的事物表面,积极探究这些事物的深层含义,敏感地捕捉作者的思想情感动态,准确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
(4)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法特点。鉴赏和评价是精读的最高层次。在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完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带着欣赏、鉴别、评判的眼光,犹如裁判员一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进行鉴赏、评价。
(五)质疑阅读法
事实证明,一边阅读,一边提问,非常有利于阅读效果的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积极性、主动性,带着问题阅读,也会让孩子专心阅读、集中精力阅读。
阅读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质疑,就是要让孩子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理解的问题,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家长等方法,找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增长知识。
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够让孩子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和篇章结构。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归纳成若干问题,加以解决。
1.质疑的主要步骤
质疑的主要步骤有以下四步:(1)表层质疑。所谓表层质疑,就是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字、词、句、读等提出质疑。小学阶段的孩子知识结构还不稳定,思维还不深刻,很多孩子都不知疑、不善疑,家长要注意引导,让孩子掌握一些设疑的方法。比如:①用删留比较法设疑。在巴金的《灯》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们自然也是如此。”其中,“单”字能否删掉,为什么?②用换词比较法设疑。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如果将“浮”字换成“升”字,表达效果会出现什么变化?③用语序易位法设疑。当孩子阅读朱德的《回忆我们的母亲》时,可以让他问问自己:“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历史”中,可以将“了”和“着”交换位置吗?为什么?这样,只要家长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特定语句、语段,找准关键词语和知识点,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孩子就会较为容易地理解怎样通过字义表象进行表层质疑了。
(2)里层质疑。所谓里层质疑,就是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主旨、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质疑。
例如,当孩子阅读舒婷的《儿子一家人》时,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文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他与作者是什么关系?“儿子一家人”的诸多成员中,作者主要写了谁?为什么这样写?
如此设问就可以使孩子既能较快地感知文章内容,又能领悟到作者的独特新颖构思。
(3)深层质疑。深层质疑,即引导孩子仔细地欣赏、品味文章的布局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修辞手法运用之妙等。
比如:在阅读《孔乙己》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深层质疑。如:为什么同是读书人,孔乙己只能在短衣帮的行列,而丁举人却是长衫主顾?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孔乙己的结局是什么?……
家长在提出这些质疑时,要鼓励孩子多想一些答案,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
(4)联想质疑。联想质疑是较高层次的质疑,家长要引导孩子放开思维,将新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使发散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固。
比如:在孩子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可以引导孩子联想已经学过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陈毅的《大雪压青松》、柳宗元的《江雪》,从而体会岑参的慷慨悲凉,陈毅的豪迈奔放,柳宗元的冷峻凄清,毛泽东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中质疑,应注意哪些方面
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要有一种怀疑精神,对知识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质疑精神,耐心倾听孩子的提问,并启发和诱导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
王飞在外人面前很少说话,更别提向别人提问了。其实,在他很小的时候,也是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
王飞很喜欢读书,每次读完之后,都会拿“天上怎么会下雨啊”‘‘为什么会有黑夜和白天啊”“月亮上有什么啊”之类的问题来问妈妈。
可是妈妈对他很没有耐心,常常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没看见我们在忙吗?长大后你就会知道了。”王飞为了不惹妈妈生气,以后就不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妈妈还常常嘲笑王飞笨,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王飞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害怕在学校里向老师和同学提问,也会受到同样的讽刺挖苦,就变得沉默寡言,即使有不会的问题也不提问。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他的学习成绩也就一直没有起色。
善于提问题,是孩子好奇心的体现。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对问题感兴趣,父母要珍视孩子的提问,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如果压制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孩子的质疑能力就不会得到发展。
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其实代表孩子在主动思考,如果孩子将这样的能力用在阅读上,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阅读在阅读中质疑,应注意哪些方面?
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要有一种怀疑精神,对知识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质疑精神,耐心倾听孩子的提问,并启发和诱导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王飞在外人面前很少说话,更别提向别人提问了。其实,在他很小的时候,也是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
王飞很喜欢读书,每次读完之后,都会拿“天上怎么会下雨啊”‘‘为什么会有黑夜和白天啊”“月亮上有什么啊”之类的问题来问妈妈。
可是妈妈对他很没有耐心,常常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没看见我们在忙吗?长大后你就会知道了。”王飞为了不惹妈妈生气,以后就不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妈妈还常常嘲笑王飞笨,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王飞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害怕在学校里向老师和同学提问,也会受到同样的讽刺挖苦,就变得沉默寡言,即使有不会的问题也不提问。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他的学习成绩也就一直没有起色。
善于提问题,是孩子好奇心的体现。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对问题感兴趣,父母要珍视孩子的提问,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如果压制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孩子的质疑能力就不会得到发展。
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其实代表孩子在主动思考,如果孩子将这样的能力用在阅读上,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阅读读完之后,要让孩子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过渡的?记叙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线索是什么?说明文是如何运用说明方法的?议论文运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创新性阅读——探究质疑
创新性阅读是以提出某些新见解为目的,是阅读的最高层次。要鼓励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质疑,必须注意这样几个事项:(1)要在“导”字上下功夫。不要急于把问题的结论告诉孩子,要想办法引导孩子对同一问题做多方面的思考探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最佳方法。(2)保护孩子的求异思维。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在阅读文章是的感受也不同,如果强求统一,定然会削弱孩子质疑的兴趣,所以要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3)要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问题、新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善于去质疑。(4)要遵循思维的规律。
质疑时要按照前面所说的那4个步骤来进行,这4个步骤也符合思维的规律。
质疑的4个步骤是由“集束性思维”到“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前三次质疑,是运用旧知识来分析、理解文章,属于集束性思维,后一次质疑则是用刚学到的知识同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加深记忆,这是发散性思维。
(六)背诵阅读法
对好文章要让孩子多读、多背,这样在写作时就会游刃有余。背诵能力也是孩子需要具备的能力。
1.背诵阅读法,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哪些好处
阅读离不开背诵,一些优美的语段和文字是需要记忆的。背诵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通过背诵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背诵一些语段和文字,对于提高阅读效果是非常有利的。小春的作文写得很好,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上,老师让她给同学讲讲自己的学习经验,小春说:
其实,我们也没有什么学习经验,写作文的时候一般都是简要构思一下,然后便可以写成一篇作文。从我们上一年级开始,妈妈就对我们要求比较严格,每天都要让我们背诵一段文章。什么古诗、散文、故事,我们都背会很多了。开始的时候,我们不想背,每次都由妈妈带着我们一起背诵。后来,渐渐地便养成了背诵的习惯,每天不背诵点,就好像缺少了什么。
我们觉得,写作文就是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写出来。有些同学说,作文很难写,其实,我们倒觉得很简单,这或许也和我们平时的阅读习惯有关吧。正是因为我们读得多,背得多,所以能够很容易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不可否认,小春的作文之所以很不错,主要得益于平时的阅读和背诵。由于在自己的脑子里已经储存了大量的资料,写起作文来自然能够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如果心中无物,怎么会写出好文章?即使想要表达某种观点,想要描写某个场景,也会觉得难以下笔。
在传统的读书方法中,背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充分肯定了背诵的价值。
背诵也是一种积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非常有好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训练孩子听觉记忆的能力。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生活就和以前完全不同了:上课时间长,老师要求多,作业量大增。很多家长为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生活而苦恼: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老师说的话;孩子老是忘记作业,记不全……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都与听觉记忆的广度不足有关。要想提高孩子的听觉记忆力,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背诵。
有些人觉得,让年龄小的孩子背诵,他们并不理解所背的内容,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好处。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定程度的机械记忆可以扩充孩子记忆的广度,对孩子接纳较长的语言信息是很有帮助的。孩子只有完全接纳了信息,才能够完整地了解内容,才有可能做出恰当的言语或动作反应。而且,孩子背诵的过程是一个听说结合、反复练习的过程。在反复的听说过程中,孩子的听觉记忆力、听觉的编序力、言语表达力也会有提高。
(2)丰富孩子的词汇,增强其理解力。孩子只有拥有丰富的词汇量并知道使用这些词汇的场合,才能够较好地看懂图书内容,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成功地与他人实现沟通。有些孩子不善辞令,话到嘴边却不知如何表达,只能用动作、手势来替代。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背诵文章来改变。背诵,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还有利于孩子了解各种词汇的使用场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能力还比较弱,只有通过不断的背诵,才能逐渐丰富他们的词汇。当然,选择背诵内容的时候,最好以孩子能够理解的内容为主。
(3)熟悉语言的表达方式及体会文章的韵味。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文,都缺少逻辑,经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或者表达得冗长、啰嗦,通过背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背诵有利于孩子了解文法的结构,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孩子平时经常背一些儿歌、童谣、唐诗,多体会一下其中的韵味和精练的语言,对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家长可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一些比较精彩短小的文章让孩子练习背诵。
2.背诵的具体方法
可见,背诵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果背诵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文段,就会给孩子造成负担,也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1)挑选适台孩子背诵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背诵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些音律美、篇幅短、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作品。家长要经常挑选一些适合背的内容,比如文字短小的美文、语段、律诗、绝句等,主动推荐给孩子,让孩子背诵。如果孩子背诵内容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那么不利于记忆效果的提高。(2)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意识。背诵的时候,有的孩子不是背不下来,而是因为没有完成背诵任务的意识,存在着蒙混过关或拖延时日的想法。如果想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背诵的速度,就要鼓励他们给自己下达“死命令”。
针对不同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如果孩子过于骄傲、不屑于背诵,家长可以使用激将法,引导他们尽全力背诵,打击孩子的嚣张气焰,让孩子认真对待背诵;如果孩子畏惧背诵、自信心不足,家长要适当示弱,多鼓励孩子,帮他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渐渐喜欢上背诵了。
(3)教给孩子背诵的方法。要想提高背诵的效果,就要将背诵的具体方法教给孩子,比如:——先理解再背诵。背诵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有的孩子背诵的时候,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翻来覆去地嚼每一句话,却不能连贯地背下来。这时候,就要引导孩子从整体上把握,让口与心同步,边背边想,边想边背。——由易到难。每个语段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要引导孩子先背诵简单的、容易理解的;然后再重点攻克较难的。如此,背诵的效果才能有效。
(4)背诵要调动手的参与。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边写,一边背诵,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而且记得牢固。研究表明:测验能让人记得更牢。家长可以针对要背的内容制作一些自测卡,让孩子看到题目或相关的提示后立即在头脑中“过电影”,以此来加深印象,加快记忆的速度。
(5)在生活中适当运用。如果家长对孩子积累的内容比较了解,可以在生活中巧妙运用,给孩子新奇的感觉。同时,当孩子引用或活用了背诵积累的内容时,家长要及时肯定,强化孩子的愉悦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