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阅读能力对学习至关重要

为什么阅读能力对学习至关重要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要想学习好,阅读能力不可少阅读是大量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总成绩不理想,小丽勉强进入了一所普通中学。小丽看到妈妈不帮自己,更生气了:“为什么!”案例中,小丽的成绩之所以不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不喜欢阅读。

为什么阅读能力对学习至关重要

阅读能力是孩子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如果孩子缺少阅读能力,或阅读能力不足,那么不仅成绩会受到影响,就连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力、心理承受力、创新力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能力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一)要想学习好,阅读能力不可少

阅读是大量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今,大部分孩子所吸收的知识,都是书本给予的,都是在学校里学习的,因此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是引导孩子“学会学习”的首要任务,更是让孩子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想取得好成绩,仅仅依靠老师课上的讲授和课本是不行的,学生时代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离开书,离开阅读,孩子的学习就会困难重重。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呢?家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引导孩子制订科学读书计划

如果为了看书而看书,不管有用无用统统让孩子拿来便读,今天读这本,明天读那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不仅会浪费孩子大量的时间,还会让孩子毫无所获,甚至让孩子厌恶读书。因此,阅读的时候,引导孩子制订一份科学的读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1)配合学校的节日和课程表安排每天的阅读内容,家庭作业要最先做。(2)不要制订难以完成的阅读计划。制订阅读计划时要考虑上学、休息和吃饭的时间,做到切实可行。(3)计划制订后,父母必须监督、引导孩子认真执行。为了保证计戈Ⅱ的顺利执行,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只要不是生病,一定按计划进行;按规定时间和预先计划的科目进行阅读;在书桌前坐下来,就要马上着手阅读。

2.既要“精读”,也要“粗读”

要想提高读书效率,就要让孩子将“精读”与“粗读”有效结合起来。如果所有的书都采用精读的方式,必然会减少图书的阅读量,知识量也会减少;如果每本书都“粗读”,虽然读书的数量上去了,可是知识确是“杂而不深”的。因此,引导孩子将“粗”“精”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文章是一个思想认识过程。对于一篇文章的认识,一般地说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反复领会、逐步深入的过程。那么,按照怎样的步骤阅读一篇文章比较适宜呢?第一步,粗读全文,了解大意。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从头至尾完整地读一遍全文,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第二步,细读重点,领会文意。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重点做好两方面:一方面是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懂词句的表面意思;另一方面是搞清重点段落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第三步,精读圈点,品味赏析。让孩子对文章的辞章、义理静心思考,认真分析,反复揣摩,尽力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领会写作的方法和作用,争取获得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认识。这就是精读。第四步,要点设疑,书头笔记。在文章上面的“天”、下面的“地”、侧面的“腰”这三个空白部位,让孩子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最精练的语言做出记录。

3.鼓励孩子多恩、多疑

古语说得好:“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鼓励孩子在阅读时善于提出问题并认真去思考,才能让孩子深入进去,才能真正让孩子掌握其精华。因此,读书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多思考,敢于质疑,大胆发问,从而深刻领会图书的精神实质。

家长怎样引导孩子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呢?(1)让孩子边看边想。孩子看图画书时,家长可以把画面上的人和景物指给孩子看。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可以把图中人物、动物、景物的高矮、大小与远近的关系讲给孩子听。家长还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画面的内容和孩子的实际水平,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孩子去想,拓展孩子的思路。(2)指导孩子从细节出发去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图画上一些细节,启发孩子打开思路。比如家长提示孩子注意画面上的一些特别之处,可以问“地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草莓呀”?然后让孩子自己去仔细观察、思索,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此一来,就能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3)鼓励孩子在思考后提出问题。有时孩子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常常令家长不知所措。对此,家长千万不要随意敷衍,否则会影响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当孩子在阅读后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对错,家长都应该立刻表示赞赏,让孩子从中得到满足感。另外,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如果确实无法回答,就要坦诚地告诉孩子,然后再想办法和孩子一起通过多种方式去寻找答案。

(二)阅读不足,学习任何课程都有困难

不经常阅读的孩子和不喜欢阅读的孩子,知识面就会相对狭窄、缺乏思考力,这对于课程的学习非常不利!要想让孩子轻松地学习文化知识,就要从阅读开始,逐渐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逐渐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

小丽的成绩一直都不太理想,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还可以,自从升入四年级之后,她的语文成绩每况愈下,等到六年级快要毕业的时候,她的语文更是一落千丈。由于总成绩不理想,小丽勉强进入了一所普通中学

升入初中之后,小丽打算将自己的成绩提上去,因此对每门课的学习都非常用心。可是,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小丽的排名只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而那些平时喜欢看“闲书”的同学,却都排在了她的前面。

小丽感到很不服气:“我们这么用功,成绩却是这样!他们整天抱着闲书看,却比我们总分高,凭什么?”听了女儿的抱怨,妈妈提醒她说:“不要认为课外书都是闲书,如果你的阅读量不足,其他课程的学习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小丽看到妈妈不帮自己,更生气了:“为什么!”妈妈接着说:“如果说小学阶段,你不喜欢阅读还情有可原,可是如果上了中学之后,依然不喜欢阅读,会让你的思维受限。知识在于活用,各科题目的设置都是原基础的扩展,很多内容都来自课外。不要以为仅仅将课堂上的那点知识搞明白就行了,其实远远不够!能够在初中取得好成绩的人,一般都喜欢阅读,都会博览群书!”

小丽问:“既然你知道,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们!”妈妈说:“我们没有跟你说过吗?当你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劝你多读些书;无聊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建议你读些小说……可是你听过我们的建议吗?”

小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案例中,小丽的成绩之所以不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不喜欢阅读。其实,在我们身边,像小丽一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只知道学习书本知识,对课外的知识知之甚少,更别说读课外书了。

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课外阅读和课内的学习没有多大关系,可是,如果仅仅依赖课内的学习,孩子的成绩是会受到影响的。只有让孩子树立大语文观念,才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1.投其所好让孩子主动读书

有的家长认为,“阅读”就是“识字”,为了鼓励孩子读书,他们会给孩子买一堆识字卡片、古诗读本等,不管孩子喜不喜欢读,能不能读懂,都统统地交给孩子。其实,这样做会让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选一些孩子喜欢、感兴趣、愿意看的书,即使在家长看来,有些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文笔很粗,但只要内容是健康向上的、画面是清晰美观的,是孩子喜欢读的,就可以给孩子购买。

2.阅读时尽量让孩子做主

成长中的孩子,一般会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喜欢新鲜事物。当家长将书递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觉得每本都很有意思。

这时候,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更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强迫孩子读某本书或把一本书从头至尾看完,只要孩子愿意拿着书津津有味地翻看,就说明他们已经迈出了阅读的第一步。

3.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点

由于年龄的限制,有些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欢看什么书,还不具备独立选择图书的能力。家长要仔细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根据孩子平时的喜好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图书。孩子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喜欢百科知识,明天也许又会对童话故事极其热衷。家长在给孩子买书或引导孩子读书时,要多问孩子几个问题,比如:“你喜欢不喜欢这本书?”“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只有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点,才能给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

4.尽量让孩子多看不同类别的书

要想拓宽孩子的视野,就要尽量让孩子阅读不同类别的书,让孩子感受到书本内容的多姿多彩。比如:漫画推理、科幻等书籍都可以让孩子增长知识,都可以适当地让孩子读一读。为了买到有质量保证的图书,家长要尽量带孩子到大书店的儿童读物部买书,或是到图书馆里去借阅;最好不买地摊书,更不要买盗版书

(三)良好表达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

表达能力是孩子的一项重要能力,不管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就要从阅读开始。

小嫒从小就喜欢读书,上小学的时候,她会让妈妈给她买故事书、百科全书;上了初中之后,她会让妈妈帮着自己购买小说、名著;等到上了高中以后,英文原版图书就已经出现在了她的书架上。

每天写完作业,小媛会抽出20分钟的时间用来阅读。如果时间充裕,她就会多读一些。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小媛写作文从来都没有犯过愁。不管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每次老师都会在她的作文后面标注上这样的评语:“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表达流畅”……

小媛非常喜欢写文章,老师经常拿她的作文当作典范来给同学们读,她还参加过省里举办的作文比赛,频频获奖。小媛知道,自己之所以擅长表达,和自己平时的阅读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当同学们和她交流学习经验的时候,她说:“良好表达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平时的阅读;只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长期坚持下来,日积月累,你们的表达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小媛的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强,因此只要班里组织活动,都让她当主持人;而且,小媛还特别喜欢和同学一起辩论,不管是什么主题,小媛都能口吐莲花,如果有辩论会,她更会积极参加。

不可否认,小媛的作文写得好,主要得益于平时的广泛阅读。如果平时接触的书不多,阅读量少,必然会影响到写作水平。

除了文字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和阅读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身边,有些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话题或文章时,特别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却发现心里的想法怎么也表达不出来。虽然心里有很多的感慨、感叹,心里涌动着一股思绪,这股思绪酝酿着、起伏着、膨胀着,就是不能破蛹而出……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要鼓励孩子多读书。

家长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解到整体训练的原则,激发孩子的说话欲望,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www.xing528.com)

1.如何通过阅读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即写作能力。对孩子们来说,就是写作文的能力。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呢?

(1)读透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里的“透”指的是:一要多读;二要精读。①多读。要想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就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多读能让孩子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再现作品的形象,当作品的内容烂熟于心,并和个人的经历发生碰撞时,作品中优美的语言就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语言,同时也会反映到孩子的作文中来。②精读。教材中文质兼美、风格多样的名篇是写作的典范,要鼓励孩子认真阅读。对于精彩片段首先要会背诵,其次要做分析,有条件的还必须写出心得。精读时,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从而挖掘出语言的精彩,品味到语言的美味,认识到语言美的重要。

(2)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语言重在积累,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父母要让孩子重视语言的积累。具体做法是:让孩子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上,并写出简要的点评;对简短的句子,还要加以仿造。在这阶段,要强调“积累——感悟——仿造”的内化思路,通过反复的强化,积累优美的语句,渐渐让孩子养成一种自觉行为。

(3)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听和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对语言的吸收;说和写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是输出。”要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只是听和读,还要进行大量说和写的实践。

2.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呢?具体来说,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1)利用图画书,进行口语训练。家长不仅要引导孩子认识周围具体事物进行语言训练,还可以借助图书教孩子学说话。比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可以购买一些《看图说话》等图文并茂的小图书,孩子的好奇心一般都比较强,这些形形色色的图画,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便于他们接受。在教孩子看图书时,家长不要照本宣科,要一边看画一边讲,把画页上的内容概括成一两句话,用简洁、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口语特点的语言讲出来,使孩子感到亲切自然,便于他们记忆和复述。如果孩子是一名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可以让他们自己对着图画练习说话,家长只要在旁边进行适时的指导就可以了。

(2)大胆想象,培养口语能力。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对于孩子们来说,想象是一个无限的资源,要多广就有多广,要多深就有多深,要多奇妙那就会有多奇妙。孩子们的想象就像是一个童话中的宝库,既丰富又神奇,家长要充分利用起来。读书的时候,如果看到雨后彩虹的图片或者文字介绍,家长就可以问孩子:彩虹像什么?你想用它来干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彩虹?……要鼓励孩子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3)借机发挥,培养口语能力。现在,很多儿童读物都有着不拘一格的优势:渗透着美、孕育着情、饱含道理,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古诗、儿歌,各种各样,种类繁多。家长要利用这些读物,为孩子创造培养口语能力、提高口语能力的条件,鼓励孩子练说、仿说、发挥说、创新说。既可以鼓励孩子朗诵短诗让你欣赏,也可以定期举行家庭表演会,训练孩子的胆子;还可以鼓励孩子在亲朋好友面前讲讲自己对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的体会。平时,孩子说话时,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如:“我们很喜欢你描述的人物,很生动,你能不能再多讲一点?”“你表达的意思很完整,能不能再说一遍。”

(4)编创故事,培养口语能力。低年级的孩子一般都喜欢看故事、听故事、编故事,家长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有意识地运用讲故事、编故事来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故事讲得好了,孩子的口语表达就会逐渐完整,而且也会使思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想法也会有很大的创新。

(三)阅读能力越强,孩子的理解力就越强

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会对文章的主旨、人物性格多一些了解。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的阅读能力越强,理解能力也就越强。

情景一:语文成绩出来了,小美只考了75分。妈妈看到了小美的试卷,发现其中的阅读题丢的分比较多,就说:“理解能力这么差,怎么不多读点书!”情景二:做作业的时候,有一道理解题,小丁搞不明白,只好打电话给自己的表姐。谁知,表姐一听这个语段,就将答案说了出来。原来,这段文字截取自一篇名著,读过原版名著的表姐,理解力自然要高人一筹了。

情景三:小虎正在读初二,理解能力不太好。为了提高儿子的理解能力,妈妈建议他多读一些课外书。可是,小虎却不屑一顾。妈妈告诫他说:“书读得少,阅读能力不高,怎么能提高理解力!”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就大量阅读图书,随着词汇的逐渐丰富,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同样,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孩子的词汇才会丰富,当他们有感而发的时候,才能够使用准确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会感觉到“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道)不出来”。

阅读过程,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所谓理解,指的是孩子对任何一件事物的了解认识的能力。理解、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属于人类高级认识阶段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人类掌握知识的过程,必须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而理解能力是在儿童时期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多读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具体来说,可以试着从这几方面做起。

(1)给孩子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词汇量和阅读速度为其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低年级孩子的词汇量通常都比较少,如果这时候让其接触词句,速度可能会比较慢一些,因此要选一些带有拼音注解或者图文并茂的作品,让他们来阅读,如童话寓言故事。这种读物故事性强,道理浅显易懂。阅读这样的书不仅有利于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感受性。

(2)保证孩子的读书时间。一般情况下,在一天中孩子能够坚持读书40~60分钟就相当不错了。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足够的机会品味语言的奥妙,提高对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一定要保证每天的读书时间。想读的时候就让孩子多读,如果孩子不想读了,或者家长没有想起来孩子就不读,此类现象一定要杜绝。

(3)教给孩子科学的读书方法。家长要鼓励孩子通过多种渠道学会读书,不仅用眼睛看,脑子想,还要让孩子读出声音。大声读的时候,眼睛的作用会得到充分发挥,脑子也会跟着运转,有利于多种感官的协调和运用,因此要鼓励孩子出声读。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更要如此。

(4)鼓励孩子提高读书速度。很多时候,当孩子不理解一些语言文字的时候,有些家长就会提醒孩子读得慢一点,不要着急。其实,孩子的阅读速度越慢,理解力也就越差。因为阅读的速度很慢,读到后边的时候,已经把前边忘掉了,思维断裂,不能连续理解。

(5)让孩子通过词句来理解文字的内容。当孩子读完一段文字或者是听完一段话后,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家长可以说一些词句,也可以问孩子一些问题。

(四)阅读量越大,心理承受力就越强

通过阅读孩子会体会到很多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感情、情绪、意志,会受到很多心灵的启迪。当他们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就会用这些心灵的感悟来提醒自己,就有勇气承受一切。知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随着孩子阅读量的不断增大,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也会越来越强。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遭遇无数挫折。只有具有良好心理承受力的孩子,才会以乐观的态度消除这些障碍,最终取得成功;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便悲观、逃避,注定将来会一事无成。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磨炼之后才能拥有。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就要让孩子从小时候开始,多读书,从书本中汲取精神力量。

孩子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孩子的阅读史。教科书里面的内容相当于母乳的成分,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如果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必须给孩子合理搭配“营养”,而阅读就是改善和丰富精神营养结构的最佳手段。

如果孩子热爱读书,他就能从书中得到文化的滋养,找到人生的榜样,就会变得气质高雅。无论书中是不是直接讲修养、讲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那种美妙的修养都会毫无痕迹地渗入孩子内心深处,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1.让孩子沭浴书香

读书,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见效,家长要鼓励孩子读书,支持孩子读书。要想让孩子热爱读书,必须重视读书的软、硬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孩子耳之所闻,皆为书声,目之所及,尽为书影。

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就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浓浓书香的氛围,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让孩子徜徉在经典中,沐浴在书香里。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不仅会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使其读书乐、乐读书,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无穷快乐,也会悄悄转化孩子的行为习惯乃至人生观念,家庭的有限空间能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

2.培养书香家长

只有家长自身具备了好读、善读的习惯,才能教育出潜心读书、爱读、会读的孩子。家长读书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孩子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诸多做法中,最朴素、最有效的一条就是家长的“身先士卒”。当家长津津有味地阅读图书的时候,家庭中自然就会形成一种书香氛围,孩子也会受其影响,爱上阅读。

(五)阅读能力,决定孩子的创新力

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而阅读恰好可以满足这一点。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会使孩子的见识增加,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在阅读过程中,要给孩子多创造一些思考的机会,让孩子的想法能够活化。创造力是人的想象力,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最初都是基于想象的。比如:有些人想像鸟一样飞,结果有了后来的飞机;古代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如今有了登月的宇宙飞船。人的大脑相当于一个仓库,往里面装的东西越多,拿出的东西才能越多。创造力和阅读的关系,其实是想象力和阅读的关系。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得特别聪明,而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一般都是很聪明的。要想让孩子变得聪明、变得有想象力,就要让孩子重视阅读、爱上阅读。

(1)尊重孩子的独立感悟。在传统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语”不敢言,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只会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不敢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阅读过程中,家长要保护孩子的独立思考的热情;鼓励孩子大胆想、大胆说、自由表达,允许孩子“标新立异”;允许孩子交流争辩;允许孩子出错。只有在互动合作中,孩子才能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学会提问。只有让孩子学会提问,才能改变他们在阅读中的被动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能促进孩子多向思维的、开放的、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消除孩子发问的心理障碍,给孩子提供提问的机会,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启发孩子提出问题,从而为孩子放飞思想提供广阔空间。如此孩子就能在积极情感的帮助下,自主能动地进行阅读,实现阅读的再创造。

(3)抓住争论的焦点,鼓励孩子大胆求异。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要想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水平,就要培养孩子大胆争论、求异的学习品质。在阅读中,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对孩子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行积极的引导,努力营造一种争论的氛围,鼓励孩子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要积极引导孩子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读得投入,读得到位,辩得精彩,辩得深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