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儿童智力:优化早期阅读培养方法

提升儿童智力:优化早期阅读培养方法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智力最好的测量方法就是智力测验。90~110分就是正常的智力,占孩子总数的70%~80%。50分以下,25分以上是中度智力低下。儿童记忆形象符号的能力在6岁的时候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这就是儿童对指南针的理解。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孩子信息加工的速度和智商的关系非常高。智力的基本成分。指的是决定智力行为的信息加工技能。我们中国的儿童园和小学对知识的获得是非常重视的,就是让孩子们博闻强记,死记硬背。

提升儿童智力:优化早期阅读培养方法

(一)什么是智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陈会昌教授认为,智力就是指人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比如,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出来,从西边落下去?为什么指南针一头指南一头指北?小麦生长期一共需要8个月,如果我们想在明年的六月份割小麦的话,什么时候下种最好呢?……这些都是认识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就是人的智力。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智力。

对智力最好的测量方法就是智力测验。到目前为止有很好的方法和工具。一个孩子智力怎么样可以看他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是多少。一般来说智力测验都有一个分数,它是让很多正常的儿童做一套测验题,求得一个平均值和标准差来计算的。先定一个标尺,然后再去测其他孩子。90~110分就是正常的智力,占孩子总数的70%~80%。得90分以下,75分以上,叫做轻微智力低下。75分以下,50分以上叫轻度智力低下。50分以下,25分以上是中度智力低下。中度智力低下的孩子生活还能自理,但在正常的群体里不能很好地学习,需要去特殊机构。25分以下,叫重度智力低下。

智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有个流派是“信息加工”流派。他们把人解决问题的活动还原到最基本的单元,这些单元就是人的注意力、记忆力(信息存贮和提取)、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注意力指人注意一件事情的能力。上小学的时候,儿童应该能够注意一件事情10分钟左右。因为小学一节新课在教育学上要求不超过7~8分钟,这段时间如果儿童能注意听讲、不走神,一直专注地注意老师,就说明他的注意力达到上小学的要求了。

(1)记忆力。它比注意力更重要,因为它是对信息的存储。我们解决问题必须要存储信息,大家都知道,在儿童园里孩子能背多少唐诗、宋词,认识多少字,听了一个故事以后能不能记住,这些都是记忆力。

儿童记忆形象符号的能力在6岁的时候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大班的时候,记忆形象图形的能力是一生中的最高峰。但是记忆抽象符号,比如英文单词,一些无意义的符号,最高峰在17岁。从17岁以后,23岁的时候比17岁的成绩低不了多少,到30岁的时候比23岁的时候也低不了多少,50岁的时候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下降,但是比30岁的时候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人的记忆力在70岁以后急速下降。70岁以上的老年人15%有老年痴呆,这是因为他的脑细胞功能老化造成的。

(2)理解力。理解力就是把握概念、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比如,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指北?有的儿童会回答:“肯定有一个力量在管着这个指南针。”这就是儿童对指南针的理解。解决问题是智力最根本的东西,我们学习也好,认识事物也好,最后都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因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吃饭穿衣到参加工作,从家庭生活到开发新技术,这些都是要解决问题。

(3)策略使用。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解题的时候怎样添加辅助线、怎么思考。你开车想到一个目的地去,中途遇上修路,这时候你就要想,这条路不能走?我们走哪条路,这就是解决问题。我们用什么办法知道,走哪条路可以到达目的地,这就是策略使用。马上看地图,这是一个策略;下车问别人,也是一个策略。问路的时候,问男人还是问女人也是重要的。问女人通常会得到一个错误的回答,问开车的司机通常是最好的,这就是策略使用。小孩在把玩具弄坏了修复这个玩具的时候,本身也是在用策略。总之,智力就是人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用智力测验来傲标尺。

智商和情商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做智力测验的时候,我们先测出一个孩子现在的智力年龄达到了几岁,然后再看他生理年龄是几岁,用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得出一个商,这个数就是他的智商。比如现在的智力年龄是岁,但实际年龄是5岁,得出一个大于100的数。智力年龄可以用智力测验确切地测出来,因为题目都是有对错之分的。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孩子信息加工的速度和智商的关系非常高。比如说4个月的小孩,这时候测他的智商非常困难,但是我们有一种办法,能预测他将来的智商高不高。先给他看一个小孩的照片,他看一会就不爱看了,看的时间越长他越不爱看。过一会给他看两张照片,一张是刚才看的那张,另一张与第一张照片的颜色、人的头像大小都一样,背景也一样,但是上面是一个老头。同时给他看两张照片的时候,智力高的小孩,两只眼睛一看,很快就盯住老头那张照片,这个孩子将来就比较聪明。如果这个孩子东张西望不知道看哪张好,这个孩子智力就比较差,因为他加工速度慢。为伊么小孩会看那张老头的照片呢?因为人的本性是要探索新事物的,是喜新厌旧的,我们把这个现象叫做习惯化或去习惯化。就是他看熟悉的东西看多了以后,习惯了,不爱看了;一张新的照片出现以后他不习惯,就尝试着去探索,这就是去习惯化。你可以观察你的孩子在阅读或玩游戏的时候他的加工速度、反应速度。比如他玩汽车,汽车推出去的时候撞墙了,他想想,马上朝另一个方向推,这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刚才汽车撞墙的表象在他脑子里经过加工,他就朝另一个方向去推,这就是信息加工动。

(二)三维智力理论

智力的三维理论最早是美国一个研究智力和认知的权威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的。他认为智力有三个维度,就像长、宽、高,形成空间一样,第一个维度就是智力包含的各种各样的基本成分,第二个维度是人的经验,第三个维度是智力的背景。智力的基本成分。指的是决定智力行为的信息加工技能。主要包括:知识获得、策略运用、元认知、自我们调控。知识获得,就是注意力,记忆力和存储信息的策略。一个孩子知识面很宽的话,是因为他注意力集中,别人和他说话的时候,他感兴趣、能记住。我们中国的儿童园和小学对知识的获得是非常重视的,就是让孩子们博闻强记,死记硬背。中国孩子到国外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在其他方面差一些,比如说策略使用,就是解决问题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法。现在我们的老师给高中孩子搞题海战术,往往重视的是能不能解题,至于用什么方法解,老师不太强调。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是咱们中国孩子最差的一个方面。智力还有一个成分是元认知,这个比较不好理解,我们给你们举个例子:当我们问“你用什么方法背英文单词?”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相信在座的每个家长都能说出来:我们一边念一边写,或者我们两个人互相提问。如果我们再问一个问题:“你刚才提到了几种记英文单词的方法,对于你来说,其中哪种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或者我们再问一个问题:“你写英文单词,写几遍是最佳的?”写的少了记不住,写的多了浪费时间。这两个问题能确切做出回答的人就是元记忆的能力强,因为他对自己的记忆活动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中国孩子最差的就是这一条。实际上,在儿童园阶段孩子的元认知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西方的心理语言学家提出,就元语言学能力来讲,儿童在4岁左右,说话说错了自己就能改过来。各位家长回去可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这种行为,如果你的孩子经常有这种行为的话,说明他的语言能力强。记忆,你要提醒他用什么方法来记,哪种方法记得更快。这是智力的成分方面。

(1)智力的经验。人的心理发展靠什么?一靠成熟,二靠经验。所谓经验就是通过锻炼使他的能力熟练、自动化,让他掌握更多的技能,使他学新东西的时候学得快。他能完成一个复杂的任务,这个既和遗传基因有关系,也跟人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有关系。比如:你的孩子在儿童期就背了好几百首诗,会认好多字,那么他上小学学语文的时候会觉得很轻松,拿一本语文书他能从头看到尾,因为他阅读能力很强。但是如果在物理方面,小的时候家庭没有给他任何环境,那将来他学物理的时候肯定会感到困难,因为他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人的智力包括很多方面,千万不要认为智力就是看孩子会认多少字,看他算题怎么样。

(2)智力的背景。人的智力最终是要在某一个环境中发挥的,你周围的人们希望你掌握哪些技能?会骑马打猎?会种庄稼?会在学校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是不一样的。在历史上的某个阶段,某一个民族,某一个社会,大家都希望年轻人会骑马、打猎;但是在另一个阶段可能希望他能很好地种庄稼;在某一个社会还可能希望孩子跑得快,身体特别好;现在,我们中国的家长是希望孩子在学校得到好成绩。这些都是大而言之。小而言之,说我们单位原来的老板特别希望我们能给他写材料,现在换新的老板了,希望我们善于交际。一个背景智力好的人就会马上迎合新老板的需要,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新老板一看这个人很合自己的要求就给他加工资。一个背景智力弱的人,新老板喜欢谈判,可是他自己不习惯谈判,他就是不听新老板的,照样我们行我们素,这个人的适应能力就差,工资也加不了。

这些东西并不只是在孩子身上才有,在我们成年人身上也是有所体现的。比如说女人在一起最兴奋的事是买衣服,因为涉及衣服的款式、质地、价格,自己的体形等很多因素,一个女人买衣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的人一买衣服就要叫上别人;但有的人从来不叫别人,这能反映出她的智力、策略使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会买衣服的女人是聪明的女人,因为买衣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智力活动的。会买衣服的女人也许就是在家会做饭的女人,会做饭也是一个高智力的活动。所以,看孩子聪明不聪明,就看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不强。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有自己的主意,这个孩子就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这个策略不是他生来就有的。小孩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有两个:一个是他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能和外界的环境互动;第二个就是,孩子能和比自己更成熟的人在一起共同活动。比如说共同玩,小孩在一起下棋,一起打牌,一起讲故事,都是共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不断地告诉他一些东西,他也不断地问我们一些东西。小孩从我们身上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看妈妈怎么样在厨房做饭,看爸爸怎么修汽车,这些都是孩子和父母一起活动,推动着孩子的智力发展。

三维智力理论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论,你要把这个理论弄明白了,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将来孩子上了小学,一个星期学完了以后,如果自己能就这个星期的课程有个总结,什么地方学得好,什么地方学得不太好,为什么,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现在这样的孩子也有,但是不多。孩子应该在4、5、6岁这三年养成独立性,而现在我们的父母因为不懂教育和心理,无形中孩子的独立性就被父母在儿童期扼杀了。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变成了越俎代庖,该孩子自己干的事我们常常替他干。从生活自理到碰到任何事情自己解决,这些都是培养他独立性的手段和途径。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应该有雄心壮志,应该在你给他讲一个轮船的故事的时候,他说将来他要当船长,要造轮船,这样的孩子就是将来可能有独立性的小孩。20年前我们在上海研究生的时候,在中国福利会儿童园做实验,那个园的园长就和我们说,他教了几十年的孩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就看这个孩子在儿童园的时候有没有主意。他举了个例子,这个儿童园是寄宿制儿童园,小孩3岁入园的时候都哭,有一个小孩最先不哭了,还劝别人。3岁的孩子就能这样做,当然是很有主意的。事实证明这个孩子以后就是孩子王,到了大学,他是学生会主席。说明孩子在小的时候的独立性不仅是生活方面的,还表现在智力活动上。有独立性的人必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性是智力和社会性两个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虽然赞同三维智力理论,但在中国目前更流行的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里有一个哲学的观点就是当一门科学进化到能用伽利略模式看待一个事物的时候,这门科学就算比较成熟了;如果一门科学处在亚里士多德模式的时候,这门科学就还在发展的初期。斯腾博格的智力理论是伽利略模式,因为他是三维的。三维是相互联系的,伽利略模式就是万有引力,每个星球之间有引力,所有的星球处在一个宇宙中,各走各的轨道,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平衡。亚里士多德模式就是咱们中国人过去说的金、木、水、火、土,是并列的五种东西,八种智能的理论就是这样的亚里士多德模式。他认为人的智力就是由语言智力、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自然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个人内部智力组成的,每一种智力都有相应的遗传基础。语言智力好的人,将来能成为诗人和作家。但这是一个假说,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做出科学的验证。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数学智力是由哪几个基因来管的。现在已经在研究记忆力是由哪几个基因来管的,运动能力是由哪几个基因来管的,但都是拿老鼠来做实验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热呢?是因为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在其他国家则不同,一个孩子在儿童园威信高不高,最主要的不是看他学习成绩好不好,还要看他篮球打得好不好,看他能不能当明星。所以在外国的小学里和在中国的小学里,风气是完全不同的。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正适合我们批判中国过去多年以来认为的“一个孩子只有学习好才是好孩子”的这种观念。其实,在解释究竟什么是人的智力、怎么才能改善人的智力这方面,这个理论是无能为力的。

世界上心理学最前沿的一个领域,就是研究儿童的心理理论。小孩是有他们自己的朴素理论的。从概念来说,一个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比如说物理学的领域,有一套非正式的、非科学的知识。

假设一个球滚到桌子的边缘以后从桌子上怎样下落,问:“它会怎么走?”孩子会说,“不管这个球滚得多快到边上都是直角往下掉。”从我们所做过的实验看,70%~80%的孩子都会这么说。这就是儿童的朴素物理理论。“火车是活的还是死的?”“活的,因为它能走。”“云彩也是活的,死的东西不能动,云彩能动。”这是儿童的生物学理论。但它是不科学的。所以你们不要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有他自己朴素的物理学、朴素的生物学、朴素的心理学理论。你问你的孩子,“你现在饿么?”他说:“我们可饿了,饿极了。”你再问“那我们饿么?”他说:“你也饿,因为我们饿你也饿。”4岁以前的孩子绝大多数都会这么想。孩子还有朴素的医学理论,他们对生病有他们自己的理论。还有经济学理论,他们对富裕不富裕、对赚钱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还有朴素的生态学理论等等。他们看什么东西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们不要小看小孩子,他们是朴素的理论家,而我们通常把他们看成不懂事的孩子,成年人这种态度其实是非常错误的。

在所有的朴素理论中,现在研究最多的就是和人的智力关系最大的因果关系。我们所学的一切自然科学知识都充斥着因果关系。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条件之下,只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一有外力的作用,它就会发生变化,这都是因果关系。孩子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是他最根本的东西。孩子在四五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了解牛顿第一定律了。在他头的上方挂着一个小娃娃,一拍它就动了。这就是他第一次接触牛顿第一定律的现象。他自己制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父母在这方面给他提供很多机会的时候,他就积累了学习物理的经验;父母什么都不给他提供,他开始学习物理以后就会比较困难。(www.xing528.com)

下面是一些因果关系的例子:物理因果关系:一个球因为另一个球的撞击而运动。

生物因果关系:因为饿了,狼出去找吃的。

心理因果关系:一个人因为闷,他想出去玩一会。

你要经常问孩子“为什么?”你看孩子说话的时候说不说因果复句,如果你的孩子在中班的时候就能说各种复句,如并列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等,这个孩子的智力肯定比较高。在儿童园的中班,玩假想游戏特别多的孩子也可能是智力高的孩子。对逻辑关系理解很早的孩子也是比较聪明的孩子。

(三)儿童智力发展的十个方面

编委会强烈建议我们家长也应该好好学一学心理学,在家庭亲子教育和阅读过程中给孩子提供更好的阅读帮助和成长环境。在智力发展问题上,遗传基因占50%以上,环境占50%左右。如果你念过大学,说明你是高智力的,你的孩子就已经有了读比较好的大学的智力基础——基因基础。但是在遗传条件确定以后,环境是决定因素。如果你的爸爸高1.80米,妈妈高1.65米,遗传基因将会决定孩子出生后身高范围可能在1.75~1.85米之间。环境好,他能长到1.85米;环境不好,可能1.75米。从智力表现上看,如果爸爸妈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环境好的话,他的孩子就能上清华、北大。对于在座的家长来说,可能你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遗传基因,但是他将来能上什么大学,能够表现出多大的能力还要看环境,所以在遗传基因确定之后,环境是决定因素。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以下环境:

(1)让孩子理解各种物理因果关系。你可以在家里用各种各样简单的玩具或者简单的道具,给孩子讲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运动;你可以给他讲汽车为什么会往前走,看孩子能不能回答;你可以问孩子,为什么咱们骑上自行车,它就能往前走?让孩子自己去想这个问题。当然他不一定知道汽车内部构造方面的深奥道理,但是他会先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对儿童园的老师说,你们可以给孩子上一节“碰球课”,准备好橡皮球、金属球、塑料球、气球等各种各样的球,有所设计地制造球与球相撞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现象,让孩子自己观察、思考其中的道理。这是和物理因果关系有直接关系的。一个球或者一辆车顺斜坡而下,问孩子:“想让这个车回去,行不行?”再让孩子试一试。总之,对物理学最基本的现象让孩子自己想,让他思考一些具体的问题:为什么这个车能滑下来而回不去?物体受外力作用而运动,为什么两球相撞而运动?为什么球从斜坡上滚下来?为什么火箭升上天空?为什么气球升上天空?为什么风筝飞向天空?为什么子弹不能穿透装甲车穿甲弹能穿透装甲车?为什么一个物体不能悬在半空中……你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穿插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儿童对这些问题是非常感兴趣的。在这个问题上,爸爸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

(2)守恒现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个人要真学会思维,必须学会守恒,但小孩不会守恒,他把儿童园叫前思维阶段。比如把20块糖,10块一排摆成两排,两排宽度不同,问小孩哪排多,这就是守恒问题。小孩如果守恒了,他就能说两排糖一样多。

(3)类和包含。分类和包含是逻辑学问题。家具指什么?椅子、床、桌子。床又分儿童床、单人床、双人床,这就是类和包含的关系,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难点。皮亚杰设计了一个类包含问题:给儿童呈现16朵花,其中4朵是蓝色的,12朵是黄色的,问儿童“黄花多还是花多”,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回答”黄花更多”,他们还没有意识到“黄花和红花是包含在花这个类别里面的”,一般5岁左右才能理解这个问题。像这么简单的问题,其实你在家就能训练孩子。在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问孩子好多问题:植物是什么?生物指的是什么?车是什么?你看孩子怎么回答。带他到动物园的时候,不要只是形象思维地让他看动物,大一点的孩子你要让他到动物栏面前看看那个小牌,上面是关于动物的介绍,写着什么类,什么科,你要给孩子念一下,让他记住。熊猫属猫科,和咱们平时的猫是一个种类。让他从小知道分类学。小孩不一定喜欢,但是要激发他的兴趣。

(4)序列关系。比较大小,比较长短,比较轻重,比较长幼关系,这些都是序列问题。比如,小明比小刚高,小刚比小亮高,问:这三个孩子谁最高?让孩子回答。最开始不要这么抽象地问,可以用一个小木棍形象地问,这时候的小孩。是形象思维的。在游戏活动中,用形象的问题做依托问这个问题,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5)数的概念。在数学方面,有四个东西要学:第一,数的意义——数代表什么。第二,点物数数。第三,说出一堆东西的总数。第四,按物取数。数学运算必须从实物运算过渡到表象运算,最后到抽象数学运算。实物运算就是数着东西算,表象运算是在心里算,抽象数学运算就是代数运算。关于数的运算——数数的问题,我们想说两个问题。第一,孩子的数学能力是有遗传时间表的,自己的孩子可能比别的同龄的孩子数数早或者晚,全班的孩子不可能一齐全会数到100。有的孩子会的早,还能倒着数,这个孩子就会愿意数数,他的妈妈就特别自豪。但是你别高兴得太早了,你的孩子数数早是因为你给他编遗传密码早,等学更难东西的时候,可能他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数数晚的小孩的父母觉得自已的孩子慢,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你给他编了这样的遗传密码,这个孩子对数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在3岁的时候可能不行,可能再晚一点就行了,所以你不要着急,千万别说孩子笨。

家长教育孩子最缺的东西,我们认为是及时、关爱、敏感、耐心。其实正是因为缺这几条,孩子的心理才会出现问题。比如他不愿意学习,就是因为我们缺乏耐心。你认为这个题很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简单么?其实对孩子来说很难。孩子在遗传基因没有成熟之前,那个问题对他是很难的。要当一个合格的家长很不容易,要记住我们这句话:永远不要让孩子做他根本做不了、教他也学不会的事情。你要逼着他做的话,肯定会引起他的反感和厌烦。但是你也不要总做孩子自己挑选的他认为感兴趣的事情,你应该促进孩子心理发展,在任何情况之下,推孩子一下,让他做一件他学一学就会做的事情。正是因为家长做不到我们说的这句话,就表现出在孩子做不出来的时候不耐烦、指责孩子。其实孩子内心是知道家长对自己满意还是不满意的,他自己做错事情他是很自责的,觉得自己让父母生气了,所以以后一想起这件事情就焦虑,他就会对这件事情采取回避态度。

(8)对字母、汉字的认知。孩子学习汉字、古文和学习物理等并不矛盾。一个人不认识字不行,在孩子上小学以前,在感兴趣的条件下识一些字是可以的。美国小孩的阅读能力平均比中国孩子早一年半。中国的孩子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会背儿歌、诗歌,所有这些要在孩子主动、感兴趣的情况下,在看书阅读的过程中,在上街看到很多信息的时候教孩子。孩子的社会比较很有用,如果同班的小朋友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他不会写,他就着急,这就是社会比较,这个力量,比我们大人和他说很多遍更管用。

(9)记忆。在儿童记忆的培养方面,突出的一个重点是,对儿童来说,形象材料的记忆和抽象材料记忆都非常好的情况是罕见的。儿童大多会记故事,昨天你给他讲了个故事,今天他给你复述出来,这叫形象材料的记忆。人类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所以别奢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会汉语拼音,学会好多英文单词的拼写,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汉语拼音的学习要借助形象,借助一些歌谣。另外,要培养儿童的自传式记忆能力,这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所谓自传式记忆,是指对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完整记忆。人在4岁以前不会自传式的记忆,要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到孩子3岁以后,经常问他“今天在儿童园里发生什么事情了”。鼓励孩子把一件事完整地说出来。自传式记忆非常重要。为什么3岁的小孩不能讲故事,不能把你讲的故事记下来?因为他不会自传式的记忆。到4岁的时候他才会断断续续地说出来,而我们记住小时候的事情大约是在4岁以后,因为4岁以后才记得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8)语言。儿童的语言能力方面,刚才讲到复句的使用。我们在儿童园观察中班的孩子,有的能说转折复句、因果复句,能说这些复句的小孩智力肯定是好的,因为他理解逻辑问题的能力较强。虽然女孩整体语言能力发展比男孩快,但是在复句使用方面,还是男孩比较突出。父母平时应该和孩子说各种各样的话,使用各种复句。城市儿童入学之前,平均会说出3500个词。但是你农村儿童会说的可能只有1000个词。你在家里和孩子说话要尽量地变换词汇,变化表达方式,变化句型,不要总用简单的、重复的词。一个最省钱、最传统、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是我们家庭教育中几十年如一日的事情。

副词、助词的使用。这些词类在孩子4岁的时候就都能听懂了,但是他不会用。4岁的小孩,爸爸妈妈在说话的时候,他可能会注意,因为他听得懂。关键是他会不会表述。所以在孩子上学之前,如果妈妈爸爸文化水平比较高,而且自己注意用丰富的词汇和孩子说话,他将来上小学学习也会比较轻松,因为语言是载体,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9)创造性。在儿童阶段,创造性的一个表现就是发散性思维,想别人没有想的,或使用别人大多不用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比如“砖头能干什么用?”砖头的建筑功能是众所周知的:盖房子,盖大楼,砌墙,修水渠,铺地面,这都是传统的想法,是非发散性的。砖头还有其他功能:打人,挡车轮子,太阳烤热了烙饼,玩多米诺骨牌,做雕塑,当磨刀石,这些是发散性的思维。在发散性思维图形测验上得分高的一个8岁女孩,利用原图中的圆形画出多个图形:“独眼怪物”、“南瓜”、“呼啦圈”、“海报”、“轮椅”、“地球”、“月亮”、“行星”、“电影镜头”、“伤心的脸”、“画”、“信号灯”、“水球”、“字母O”、“小汽车”、“眼镜”。

(10)阅读。对儿童来说,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在这方面,首先要解决儿童阅读的目的问题。儿童阅读主要不是为了认字,而是激发兴趣,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扩大知识面,所以我们认为,儿童的阅读实际上是“阅读游戏”。

在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方面,我们提以下十条建议:①给孩子读书、讲故事、编故事,进行想象性的谈话;②帮助并鼓励儿童复述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书,鼓励孩子改编故事;③带孩子去书店,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读物;同时向他推荐一些适合他读的读物;④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把书当成玩具来玩;⑤培养孩子对书的欣赏力和鉴别力;⑥在儿童期不强迫孩子读他们不喜欢或无能力读的书籍;⑦适当背诵一些琅琅上口的诗歌、辞赋,同时给孩子讲解其意义;⑧父母自己多看书,或带孩子到图书馆、文化中心,引导孩子喜爱阅读的环境;⑨培养孩子爱护图书的习惯;⑩以阅读替代写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