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表达欲望与方法的重要性

孩子表达欲望与方法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表达欲望要比其他时期高,虽然表现出来的态度似乎过于调皮或者骄傲,可是根据孩子的发育阶段来看,孩子出现这种态度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在孩子的骄傲情绪中,除了有过度的自我们炫耀、少许吹牛现象之外,有时还有撒谎的成分。父母接受孩子的这份“骄傲”反而会对提升孩子的表达力大有裨益。艺林的行为惹恼了爸爸。

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太调皮、太有主见,但进行问卷调查后才发现,有很多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表达力差。2011年初,我们以韩国家中有3~7岁孩子的2252名父母为对象进行了题为《关于孩子表达力的调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回答自己孩子表达力一般的父母为35.9%,回答自己孩子表达力差或者自己孩子表达力非常差的父母为11.6%。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回答者认为孩子的表达力一般或者表达力在一般程度以下。

父母回答说,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在表达力上有问题。比如,在表达个人观点时不积极、没有信心;词汇量过少,无法运用符合状况的句子和语法;无法游刃有余地表达个人观点,反而采用耍赖或者其他感性的表达方式,等等。这些调查结果反映出父母期盼将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急迫愿望,也折射出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缺乏深刻的理解这个问题,认为孩子和自己想法不一致。

其实,3~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有积极表达自己的欲望。孩子长到三四岁时,自我们意识快速觉醒,自尊心开始变强。当逻辑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增强时,孩子就会变得更想在朋友和家人面前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孩子不仅对父母以及身边的人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而且对自己刚刚获得的新知识也想表达出来。因此,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表达欲望要比其他时期高,虽然表现出来的态度似乎过于调皮或者骄傲,可是根据孩子的发育阶段来看,孩子出现这种态度是极其自然的现象。

在孩子的骄傲情绪中,除了有过度的自我们炫耀、少许吹牛现象之外,有时还有撒谎的成分。父母完全不必因为看到孩子的这种态度,就担心孩子的个人成长会出现问题。父母接受孩子的这份“骄傲”反而会对提升孩子的表达力大有裨益。如果孩子因为过于以自我们为中心而受到朋友和同学的排挤,或者这些行为妨碍了孩子的社会发展,那么作为父母就要给孩子划出适当的底线,引导孩子去关怀同学、和同学和睦相处。

问题倒是容易出现在孩子过于沉默、不愿表达的时候。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在与同龄人相比发育迟缓、性格过于温顺或者过于执拗的孩子身上。可是这并不代表孩子就没有想表达个人想法和感情的欲望。因此,父母如果能敏感地觉察出孩子的表达欲望,给孩子适当的刺激,从而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将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本书将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具体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一)父母和孩子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许多父母担心孩子的表达力有问题,甚至带着孩子去咨询中心。在这些案例中,固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确实存在问题,但更多的情况则是由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不畅导致的——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表达方式,孩子也读不懂父母的表达方式。

提到男人和女人的思维差异,人们总会借助约翰·格雷的著作《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来比喻。然而,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差异却比男女之间的差异更大,更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亲密、疼爱、期待和成见等感情因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很容易发生误解。

艺林一家也经历过相似的矛盾。那是不久前发生在吃饭时的事情。喝着海带汤的艺林突然举起水杯往爸爸的汤里倒水,爸爸吓了一跳。满脸不高兴地质问道:“艺林。你到底在于什么?”可艺林一脸无辜地看着爸爸,回答说:“这样更好吃,爸爸你尝尝!”艺林的行为惹恼了爸爸。于是爸爸不再吃饭,开始对艺林没有礼貌的行为严加管教起来。可艺林不但没有反省之意,反而大喊大叫、发起脾气来,说自己讨厌爸爸。一旁的妈妈看不下去了,就把艺林单独叫到一边,问她为什么要往爸爸的汤里加水。艺林依然不知道爸爸为什么那么生气,她回答说:“汤太成了,所以才给爸爸的汤里加点水啊。”

艺林的做法当然是错的。可是如果爸爸不是一门心思认准了艺林没礼貌、没教养,而是先问问她这么做的理由,那么他就更容易理解孩子,轻松地引导孩子的行为,为这件事情画上圆满的句号。

成年人和孩子在知识和经验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表达方式才会如此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解读也必然有很大的出入。孩子在许多方面有很大的不足,父母要想顺利地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先努力理解孩子的想法。

(二)孩子的语言能力非常惊人

孩子过了两岁就能自己走路了。不,这时的孩子已经超越了走路的阶段,一有机会他们就会跑来跑去,甚至会爬到高处,父母每时每刻都不敢把眼睛从孩子身上移开。两岁前的孩子看到新鲜玩意儿还只是放在嘴里或者摩挲,但过了两岁,孩子就开始思考东西的用法了。两岁的孩子在身体发育和认知能力上会表现出惊人的变化。

但是,更让人惊奇的还是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2~3岁是人一生中语言能力提升最快的一个时期。以前是困的时候叫妈妈,肚子饿的时候叫妈妈,想要人抱的时候还是叫妈妈,将自己的状况浓缩成一个词语来表达。但孩子到了两岁,随着可使用的词汇量的增加,已经可以用两个以上的词语来组成句子了。

最开始是由两个词语组合的句子开始的,如“爸爸走”“给牛奶”等。这种形态的句子省略了助词和详细的谓语,像发电报时使用的语言一样,因此也被称为“电报语”。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孩子说“爸爸公司”,那他的意思是“爸爸去公司了”;如果孩子说“妈妈饭”,那他的意思就是“妈妈我们饿了,给我们饭吃”。很快,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提高到能说三个词语,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始突飞猛进。

如果两岁的孩子能掌握500个左右的词语,那么到了3岁,孩子的词汇量就会增长到900个左右,还能说出表示过去或现在的带有时态的句子。父母和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话时,如果能适当地给孩子说一些包含时态的句子会非常有帮助,如“昨天和妈妈吃什么了?”“爸爸马上就回来了”等。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超过了将几个词语连在一起组成句子的水平,已经会使用助词了。还会使用“我们”“你”“我们”等人称代词。虽然仅限于常听到的词语,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可以夹杂着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了。比如“妈妈,我们也要跟你一起去”或者“爸爸,快点过来”等。

偶尔也看到身边的父母虽然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了,却依然用儿语对孩子说话。这对孩子表达力的提升不会有什么帮助。比如把“老虎”叫“啊呜”、“疼”叫“哎哟”,等等。如果父母用这种儿童式的语言来表达,那么孩子长大了还会使用这种语言,这样就很容易被同龄人或者周围的人当成小孩子看待。相反,如果父母用一些孩子还无法理解的成年人语言与孩子交流,那么因为孩子无法理解,就会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设置障碍。因此,父母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观念:孩子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日益提高语言水平的,使用符合孩子水平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会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想象一下我们学习外语的情形就不难理解了。外语教材是按照词汇水平、表达方式的难易程度、句子的长度、情景等来编排单元内容的。即使是相同的情景,学习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即使表达方式中包含的内容是相同的,但语言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用第十单元中出现的表达方式和刚开始学第一单元的学生交谈,双方就无法实现交流。相反,已经学到第十单元了,还一直对孩子使用第一单元的表达方式,别说学习兴趣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幅下降。和孩子对话更是如此,因为孩子正处于认知能力、社会交际等诸多能力成长的阶段。如果父母想更加顺利地与孩子交流,那就要果断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孩子最易于理解的方式,使用适合孩子成长阶段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

孩子使用的语言以自我们为中心,这是父母也需要谨记的。两岁以后,孩子会说话了,父母与孩子交流起来看似比以前容易了,体会到了养育孩子的乐趣。但是当孩子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无法理解,固执己见的时候,总会让父母心里憋闷。比方说,隔壁家的孩子管自己的妈妈叫“阿姨”,孩子觉得委屈便哭了起来,大喊着说:“不是阿姨,是妈妈!”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思考方式上还停留在以自我们为中心的层面上,还无法理解语言的相对性,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孩子长到30个月之后,就能理解他人,这种事情也会逐渐消失。

语言能力的提升除了词汇量和语法水平的提高之外,还包括正确的发音。孩子到了3周岁以后,能清晰明了地掌握大部分发音。通常来说,孩子能将大约80%的音准确发出,只是含“z,c,s,r”的音还发不太准。这些发音至少要等到5周岁,一般都要到6岁,才能完全掌握。因此,要求刚3岁的孩子发音正确,稍不准确就指责,强迫孩子跟读正确的发音或者勉强孩子改正都是不可取的。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失去开口说话的兴趣和信心,甚至渐渐缺乏自尊心,这些都是父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两岁以后,语言就成为孩子表达自己最重要的手段。一旦语言发育迟缓,孩子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就会产生障碍,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接下来,孩子会因此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表现出暴力行为或者攻击性行为。另外,由于无法顺利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很容易逐渐陷入个人世界中。

语言发育迟缓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认知能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就无法正确地说出事物的名称,而且也很难给事物命名。由此出现的连锁反应就导致概念形成能力等思考能力发育迟缓。也就是说,语言发育并不单纯局限于语言领域,它会对孩子的感情、社会、认知能力的发育等众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www.xing528.com)

(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发育环境

入学前,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环境就是父母。父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能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虽然并不能将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所有责任都归咎于父母,但父母提供的语言环境左右着孩子语言发育的现象随处可见。父母也不必为了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而去营造新的环境。这个时期的孩子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是最多的,受生活的影响也最大,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对话时,最好能自然地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刺激。不用太有压力。因为如果父母固执地认为孩子应该把话说好,那么孩子也会在潜意识里受到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孩子还不能自我们引导,同时自然而然地去引导孩子。

那么,具体说来,父母给孩子提供怎样的语言环境才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育呢?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在生活中容易实践,而且十分重要的交流要点。

(四)成为爱“唠叨”的父母

要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给孩子充分的语言刺激,跟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父母爱‘唠叨’,孩子才能很快学会说话。”这句话没什么太大的错误。父母不能觉得自己本来就不爱说话,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只是盯着孩子看。就算是自己性格安静,为了孩子也要下定决心,让自己变得“唠叨”一点。

要做到唠叨并不难,只要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所闻、所见和所感自然地讲给孩子听就可以了。举个例子,父母在喝水的时候不要自己一个人闷声不响地喝,可以边说话边找水喝。“杯子在哪里呢?啊,原来在这里,在洗涤槽里啊。现在我们把水倒进杯子里……好了,现在就可以喝水啦。”有了这种示范的行为,父母就不用强迫孩子跟着自己做什么。因为只要父母先给孩子做好示范,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父母去做。

(五)孩子新学会话时要大加赞扬

父母可以想象一下,在自己说话的时候,如果身边有一个人能倾听,能给出适度的反应,说起话来也会更带劲。孩子也一样。尤其是对刚开始学说话的两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迫切地想说一些自己刚学会的话。当孩子想说些什么的时候,放下手边的事情,仔细听听孩子的话吧。看到父母对自己表示浓厚的兴趣,孩子会更受鼓舞,更愿意积极地表达。

另外,孩子每次说话的时候,父母要多多鼓励和称赞,让孩子更加感受到说话的乐趣和信心。尤其是在孩子使用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哎呀,那个你都会说啊?妈妈都是第一次听说呢……”即使父母夸张的反应让孩子变得得意洋洋起来也没关系,这会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平时和孩子交流时要告诉孩子说话的乐趣,如“我们的宝贝儿子现在说话很好嘛”,“和女儿你说话,妈妈很开心”等,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六)补充或者扩充孩子说的话

更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补充或扩充孩子说的话。这是帮助孩子使用更加成熟、更加正式语言的最好方式。比如,孩子说“杯子放餐桌”,那么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将句子补充得更完整:“是把杯子放在餐桌上吗?”如果孩子说“车走了,,,那么父母可以将这个句子做如下的扩充:“啊,一辆大公交车开走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能熟练掌握更准确表达自己的说话方法。

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必须为说出更准确、更优美、更符合语法的句子而努力。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尤其是语言习惯,孩子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所以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父母对自己说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花费心思。孩子会集中精力听父母如何扩充自己说的话,并由此开始模仿。因此作为父母,努力在孩子面前使用更加准确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七)纠正孩子的语气要温柔

当孩子无法使用准确的词语组织出完整句子但又想尝试使用新的词语时,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给孩子回应,并大方地称赞孩子。但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父母在孩子说错话的时候给予纠正也是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不能批评孩子说“不对”或者“不应该那样说”,这种态度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如果父母在孩子说错话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指点、纠正,那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都不会想开口说话,还容易在说话方面失去信心。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试图逃避与人交流,语言发育会变得迟缓。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爱说话、喜欢自我们表达的人,那就需要具备这样一种素质,即孩子说话时仔细倾听,在孩子说错话时既不伤害孩子的面子又能温柔地纠正。

在纠正孩子时,最好是温柔地告诉孩子怎样说才是对的。假设有客人到家里来玩,孩子自顾自地跟客人打招呼:“你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只要对孩子说“来,和妈妈一起打招呼吧。欢迎光临”就可以了。这时孩子心里就会想:“原来不应该说‘你来了’,应该说‘欢迎光临’啊!”于是孩子就能_己改正过来了。

(八)给孩子10秒钟的时间

“这孩子回话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的,气死我们了。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慢吞吞的?”

很多妈妈在问孩子什么事情或者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如果孩子不能马上回应,妈妈就会生气。如果孩子迟疑着不回答、犹豫或者只是瞪着眼睛听,妈妈就会大发雷霆,要么选择代替孩子回答,要么就是单方面地对孩子下达指令。

然而,对于表达力差的孩子来说,只有父母根据孩子的水平认真引导,孩子才会开口。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充足的时间。虽然这阶段的孩子思维和判断的速度慢,但只要给足时间,孩子还是能自己找出解决方法的。当孩子吞吞吐吐回答不上来或者无法做出判断的时候,请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吧。“慢慢来,上次你不也是自己说出来的吗?”用这种方式提醒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相信他能做到,并愿意给他充足的时间,这是个不错的方法。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有些木讷,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拖拖拉拉,那么父母首先得问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太心急了?其实只要父母能下决心,给孩子10秒的时间,很多事情都会变得不一样。只要10秒就够了。请给孩子能整理个人想法并将其表达出来的时间吧。这个时间,是能让父母引导孩子主动表达并对话的时间。请等孩子10秒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