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儿童的情商与社交技能

培养儿童的情商与社交技能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现在条件下,自我们控制力对于儿童时期的成长非常重要。(二)孩子的社会化——社会技能的训练一个人总是要社会化的。第一个促进孩子社会化的是父母和周围的亲人,他首先知道怎么和自己的父母交往。在全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研究结果都相同,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孩子开始认生。这种依恋的高峰是在13个月左右,以后依恋的程度逐渐下降。不安全依恋比较明显的有两种,一种是冷漠型的不安全依恋,就是和爸爸妈妈不亲。

培养儿童的情商与社交技能

(一)两颗种子的和谐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理学院陈会昌教授认为,孩子身上有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是自我们控制,第二颗种子是独立性。这两颗种子是相互交叉的,又是相互独立的。所谓自我们控制就是听话,能按照外界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得做好外界社会让他做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公司职员、政府官员,或一个学生,都必须按照上级或老师提出的要求和命令去做。一个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自我们控制力。在中国现在条件下,自我们控制力对于儿童时期的成长非常重要。第二颗种子是独立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独立性起源于人的内在兴趣、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试想想,自己一生做得最好的事情大多是感兴趣的事,而且这种兴趣是内在的。如果你没有内在兴趣,就没有动力让你放下其他的事情去做这件事情。这种内在兴趣同样在人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了,表现在各种事情上。比如婴儿对周围事物、声音、颜色,还有周围的人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孩子的智力的第一个原动力就是他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上小学以后他学数学时,发现数学特别有意思,虽然“1+1=2”、乘法口诀学起来很枯燥,但学会了可以干很多事情,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增长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掌握知识能给你带来什么?它不仅满足了兴趣,而且对周围环境有了掌控感,从心理学来讲这是根本的东西。所以我们家庭教育要从这两个方面考虑,在这两个维度中寻找一个恰当的度,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让他遵守一些规则和纪律,同时又不压抑他的个人兴趣。

比如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就是,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特长班。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好多儿童园也都自己开设特长班,特长班的选择就应该更多地考虑第二颗种子——孩子的内在兴趣。当然,参加特长班还要考虑孩子的条件——生理条件、身体条件。比如弹琴对手指头的要求,对耳音的要求;参加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如踢足球5个脚趾要比较平;游泳要大手大脚,这些都是孩子的自然条件。有的家长就只是根据孩子的条件,而不是根据个人兴趣去选择。当然,大多数家长并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运动员或者演员,他们考虑的是参加这些特长班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好处。我们认为,参加特长班的好处主要不是在学习某种技能上,而是在学这些技能的过程当中,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孩子参加特长班后,认识了许多陌生人,这些陌生人和他学校班上的同学不太一样;他还认识了一些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社会比较的作用,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教育要成功的话,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对游戏和学习的天真的兴趣,二是对周围人们赞赏的天真愿望。实际上也是两颗种子的意思。

(二)孩子的社会化——社会技能的训练

一个人总是要社会化的。社会化就是人从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个生物的人,他逐渐地和周围的人交往,学习到社会化所需要的那些品质,这不是在他遗传基因中自然存在的东西,不是事先编好遗传程序的。比如,孩子最早的社会特征是什么?我们叫做社会微笑。就是在孩子出生两三周的时候,当大人大声地逗他,他会给大人回报一个微笑。这个社会微笑和他自发的笑是不一样的,自发的笑是你根本没理他,他自己在那笑;但只要大人过去逗他,他笑了,这个就是社会微笑。这是孩子社会化的最早的特征。逐渐地他就知道了怎么和周围的人交往了,首先是和他的妈妈爸爸交往。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他的社会化就已经有很多了。比如,他能听出来大人是在夸他还是批评他,夸他,就高兴;批评他,就不高兴;他还会哭,闹,这是他在几个月的时候就知道的。到了儿童园以后,和小朋友、老师在一起,对孩子社会化的进程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一个促进孩子社会化的是父母和周围的亲人,他首先知道怎么和自己的父母交往。

(三)社会化的结果之一——依恋

1岁以前是一个关键期,他和父母形成了什么样的依恋模式对孩子今后一生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能你们还能回忆起来1岁以前孩子有一段时期“认生”。在全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研究结果都相同,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孩子开始认生。所谓认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结果,他能认出来这个人我们认不认识;另一方面是他的社会性原因,他开始对她周围最亲的人产生了一种依附,也就是咱们说的“亲不亲”,对爸爸亲还是对妈妈亲,用术语讲就是依恋妈妈还是依恋爸爸。一般来说,孩子到8个月的时候对妈妈最依恋,妈妈如果上班,他就会在后面跟着哭,闹;妈妈如果从这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去,他就不哭,他能分辨出来,这就说明这个孩子已经开始形成依恋了。这种依恋的高峰是在13个月左右,以后依恋的程度逐渐下降。到依恋高峰的时候,他表现最厉害的就是对生人警觉,这是我们人类自我们保护的先天机制,带有进化的特征。

在心理学里把依恋分成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是第一种,这种依恋类型的明显表现是,当你带孩子到一个陌生地方去的时候,比如游乐园、公园,你对孩子说:“去玩那个滑梯吧。”孩子起先不太愿意去,但是在你的鼓励之下他还是去了,在去的过程中,他回头看你,不断地与你有远距离的交流,这个孩子就是安全性的依恋。从定义上讲,他和自己的依恋对象有“亲”的感觉,他需要和依恋对象交流;其次,他能够以依恋对象为安全基地,勇敢地探索周围环境,这就叫安全型依恋。他把妈妈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妈妈这儿获得安慰,获得安全感。安全依恋在中国孩子当中大约占70%;国外可能少一点,特别是德国、美国,60%多一点。

不安全依恋比较明显的有两种,一种是冷漠型的不安全依恋,就是和爸爸妈妈不亲。你带他去游乐园也好,去超市或其他陌生地方也好,他一下就跑了,头也不回,不是不断地和你保持交往,回头想看你的时候,假如他没看见你,他也不太着急,他接着玩,这种孩子很危险,因为他对你很冷漠,没有感情,对你不亲。到了儿童园很可能是那种冷漠型的,攻击性强、打人、骂人。

第二种不安全依恋正好相反,这种孩子特别胆小,第一天到儿童园的时候他大哭,第二天还哭,一个星期以后还哭,一个月之后还哭,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不安全依恋了。他具备和他妈妈亲的特点,但是他不具备以妈妈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环境的特征。一位著名的英国动物学家,叫简·古德尔,1960年她在坦桑尼亚的森林里研究黑猩猩,她重点研究的猩猩中有一对母女,猩猩母亲对它的孩子照顾得特别好,它也是最先接近古德尔的黑猩猩。但是猩猩的女儿和母亲产生了过渡的依恋,等猩猩妈妈死了以后,这个小的猩猩没多长时间就死了,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这种依恋方式就是刚才第二种不安全依恋。在学术上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缠人型依恋”,喜欢整天缠着父母。实际上,专业术语里把这种依恋叫拒绝型依恋。研究人员发现,在实验室里,这种孩子和妈妈分开以后,当他的妈妈再回来的时候,他打他的妈妈,踢他的妈妈,使劲地闹,表现出一种拒绝妈妈的奇怪行为。其实他们是在怨恨妈妈:为什么不和我们说一声就离开我们?他是不愿意妈妈离开他。所以你把你的孩子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的时候,如果他不能够去自己玩,一直在你身边抱着你的大腿,怎么鼓励都不敢去玩,这就说明他的依恋类型有点不安全。这和他以后到儿童园哭的时间长、不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环境都有关系。

依恋对人的一生有长期影响。比如,结婚以后家庭的夫妻关系,可能是1岁时候和妈妈依恋关系的翻版。大家想想,夫妻关系有没有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之分?有人对自己的配偶是安全型的依恋,对配偶既有感情,又能够以配偶为安全基地来探索周围的环境,而且也被对方允许探索周围环境;有人则是对自己的配偶很不放心,生怕他在外面有什么出轨行为。一天要打几次电话,发几条短信监控对方,还经常检查配偶的手机,看他接了什么人的短信,想知道他的一切交往情况;第三种人是对自己的配偶没有感情,冷漠,对他周围的人也缺乏信任,经常表现出敌意。

婴儿时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在儿童园里可以表现出来,在小学交朋友的时候也可以表现出来。媒体曾经报道,一个初中女孩和她一个很好的女同学,两个人好到可以在一个床上睡觉,但不是同性恋,当她的好朋友和另外一个女孩结交友谊的时候,她居然把这个女孩给杀死了,杀人动机就是因为嫉妒,这种嫉妒和她的不安全依恋有关系。

你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那个孩子可能是冷漠型的依恋,他对我们没什么感情,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和天性有一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养过程中,在1岁以内他的经历怎样。1岁以内的小孩不会说话,只能用哭声和周围的人发出各种信号:“我们渴了!”“我们饿了!”“我们想让你过来和我们玩!”等等。如果1岁以内的这些要求能够得到家长的满足,他就对周围产生信任感。在三代人的家庭或者从小保姆带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不安全依恋,因为三代人家庭,妈妈或者他的奶奶带着他,用不同的疼爱方式对待孩子,会造成不一致,而小孩没有分析能力,他只能凭感觉,这些过程中的不一致,可能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孩子1岁以内的时候,你上班了,如果你家的保姆非常诚实、善良,还好;如果这个保姆阿谀奉承,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你上班以后她于了什么,你怎么知道呢?他可能会把孩子放到床上干别的家务活或者干她自己的事,或者在她洗衣服的时候,孩子哭了她不过去看。当孩子大哭没人理他的时候,他会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的,就是这种原因促成他产生冷漠型的不安全依恋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国外比较多,中国还比较少。在中国农村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在城市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把孩子当宝贝,这种忽视孩子的情况较少发生。

孩子胆子比较小、敏感、缠人型依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带孩子出去,他不敢探索周围环境,总是粘在你身边又是怎么回事?这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气质特征,第二是环境影响。

(四)儿童的气质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孩子的气质,气质是人格的核心成份,它对一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那些胆小的孩子,神经特别敏感,对周围人的情绪变化、周围的刺激感受得特别快。这种孩子的神经活动刺激阈限值低。从心理上来说,这种孩子容易感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变化,妈妈生气还是高兴,很容易能看出来,对情感的辨别力很强。他们的神经活动经常处于高兴奋的状态。而且这种特征会终生保持,很难发生根本的改变。例如一些中老年人晚上容易失眠,他们的神经活动经常处于高兴奋状态。晚饭后他们去散步,走很长的路,回到家不能喝茶,喝咖啡,晚上不能打牌,吃一片安眠药才能人睡。这种高度敏感的人,也不愿意看赛车拳击、打斗之类的影视。另外一些人头一沾枕头就能睡着,而且喜欢交往,喜欢活动,他们的神经活动兴奋水平比较低,不是经常处于高兴奋状态,只有参加刺激活动的时候,才能够使他的神经唤醒,在这种唤醒之下才能感觉到舒服。而那种高敏感的人,往往不选择几个人一起打牌、喝酒、跳舞。这就是人的遗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

这种高敏感的小孩,到了儿童园,老师说的话、提的要求他都比别人听得更清楚,上小学以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差,甚至更好。他们的优势是,他们高兴奋的大脑经常使他处于兴奋状态,这对学习活动有利,劣势是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在班上当个头头或抛头露面的角色。我们的研究发现,人们面I临挑战的时候都会紧张,一种人在同学面前发言的时候,心跳、呼吸都骤然加快了,等他发言完坐下来,他的呼吸和心跳的速度会缓慢下降,这种孩子就是我们说的胆小的,心理学上称作抑制型的神经类型。另外一种人,起来发言时,他也会紧张,但是紧张的程度没有那么高,而且坐下来以后,脉搏很快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种人我们叫非抑制型的人。孩子是抑制型的怎么办?是什么原因呢?首先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遗传基因,他的神经类型和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天生的。后天原因就要看家长给他提供参加社会交往活动的机会多不多、好不好,父母是否经常给孩子提供见陌生人、和陌生人说话、到陌生的地方去玩的机会。另外,父母对孩子性格特点的评价也很重要。有的孩子确实很胆小,他的妈妈就当着孩子的面说:“你怎么这么胆小啊?你看别的孩子都去,你就不敢去……”这样的话,是最伤害孩子的,对孩子最没有好处。不管孩子多胆小,就是别人都认为他胆小,你也不能说他胆小,只能鼓励他,从一开始就让孩子从本身很胆小的状况中得到鼓励,这样的教育方法就能使他积累经验。

(五)情商是什么

大家都听说过情商这个词,情商是什么?我们先说智商,智商很容易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智商是真正存在的。用孩子的智力年龄除以他的生理年龄,得出一个商数。什么意思呢?比如,孩子的生理年龄是5岁,但是他能回答出6岁组智力测验的题目,他的智力年龄是6岁,用6除以5,这个商数就高于一百了,这是智商。情商这个东西实际上不存在,如果用商数表示的话就是:这个孩子现在5岁,但是他的情感达到了6岁孩子的标准,所以他的情商就超过了100,这个东西理论上存在,但实际上不存在。因为智力测验回答的都是对错的问题,但是情绪怎么测量?情绪有没有对错之分?像智力测验一样,说这个时候他应该哭,这个时候他应该笑,如果他哭了他就错了,有这么说的么?没有。所以我们测不出来孩子的情绪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5岁的情绪,什么是6岁的情绪。情商实际上是算不出来的。现在大家都在说IQ(智商)、EQ(情商)、PQ(身体商)、CQ(创造力商数)等等,其实大多不存在,现在可以计算的,只有智商和发展商数(DQ)。

提出情商的这个人叫丹尼尔·高尔曼,他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的博士。毕业以后他也没做太多关于情绪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写了一本书,1995年出的《情绪智力》他回顾了自己的中学同学,当他的中学同学们毕业后多年聚会的时候,他发现,事业最成功的不是当年智力最高的那些人,而是在班里智力中上等的同学,他们身上都有一些智力之外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取得了商业上或其他方面的成功,他们当了政治家、企业家。高尔曼把这些使他们成功的东西称作情绪智力。情绪智力包括五个方面:(1)认识自身情绪;(2)调节情绪:保持乐观,摆脱消极情绪;(3)自我们激励:把情绪专注于某项目标,克制冲动,延迟满足,保持热情,积极向上;(4)认识他人情绪:善于沟通,富于同情心;(5)人际关系调节:人缘好,领导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这第五点很重要,善不善于和周围人交往,能否对不同的人用不同方式说话,说话能否做到恰如其分,不得罪人。这些对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成功非常重要。有的人就因为心直口快,常常惹得别人不高兴,这些是情绪智力低的表现。

(六)什么是社会技能的学习

儿童应该从出生就开始学习社会技能。对儿童来说,学习有两大类:一类是智能学习,一类是社会技能的学习。家长现在比较关心的是“学了什么东西”,其中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发育方面的,如参加游泳班,体操班,看看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变得灵巧了、有力量了。另一个就是智慧方面的,像语文、唐诗、英文、数学、常识这些家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是在怎么和周围人打交道这方面,我们的家长不够重视。心理学家认为,在学前期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应该以社会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智能学习为主。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我们也希望大家考虑考虑这个问题。能否让孩子把社会学习放到第一位,智能学习放到第二位。智能方面要学的那些规定的东西,可以等到孩子上小学再说。现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充分地想象。心理专家说,人一生最大的想象力就在儿童期。看看孩子们画的画多么有意思吧!画里有很多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想象的成分,而这些都是由于我们没有刻意的规定,孩子才能自然而然地从思维中飘溢出来。但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他们的想象力被压抑了。到小学以后没完没了的规定、要求,就使孩子的想象力受到局限。我们的看法是,让不让儿童学唐诗、宋词,学不学汉字,都无所谓。我们儿子小的时候,我们在上海读心理学研究生,正好是他要上学前班的时候,他妈妈就来信问我们让不让儿子上学前班,我们说不上。后来儿子6岁上小学了,要经过考试才能入学,考汉语拼音和算术。我们就突击教他一个星期,教他汉语拼音和算术。别的孩子都在学前班学了一年,而他学了一个星期,勉强进了这个小学,开学时成绩排在最后。但是一个学期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上去了。一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9岁才上小学,后来考上了清华,又考取了出国留学。刚解放的时候,给那些解放军战士“扫盲”,他们都十八九岁,二十多岁,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经过扫盲和多年的工作之后,他们可以看《红楼梦》,可以写一手好文章。这说明,在学习文化知识上没有关键期。儿童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大脑发育是有关键期的,所以要全面、和谐发展,不要只重智力,忽视其他。

在社会性这方面,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具体来说,社会技能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别人希望他干什么,知道别人希望他千什么,不希望他干什么;他应该怎样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应该遵守哪些社会规则,在各种情况之下他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他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的爸爸妈妈、小朋友、老师和别的人;他和别人怎么在一起做事情,什么时候他应该帮助别人;什么时候应该求助别人;怎么看待他自己等等。一个孩子怎么看待自己,怎样做出自我们评价,要到小学三年级以后才能做得比较好。儿童园儿童应该起码知道自己长什么样,自己乖不乖,自己喜欢和谁在一起玩,等等。有少数孩子对别的小朋友能做出这样的评价:“大伙都说他是好孩子。”这是儿童园大班的孩子做的最高级的评价,他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别人都说他是好孩子”,“别人都说他好”,“老师也说他好”,这样的评价很难做到的,说明这个孩子社会性就达到相当高的高度了。

有一句谚语:“树大自然直”,指的是孩子的社会性,不是指智力。意思是说孩子小的时候不用太管束他,小时候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都是小毛病,但是大了以后会自然而然地改掉。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会自己慢慢地体会。这句话有道理,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从小没有形成大的毛病和缺点,周围的环境也比较正常。树大自然直的过程实际上是他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改了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学习到一些经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有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初步形成了健康的人格特征,他就不需要上小学以后再去补课,他就会在人群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因为他比较多地受别人的欢迎,善于和别人合作。他自己的心情总是愉快的,他的生活质量也比较高。根据我们国现在的家庭教育现状——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学习比较忽视,我们希望大家重视这个问题。

(七)儿童社会化训练的几个方面

我们编写的《儿童社会化训练》这本书有10个内容,囊括了儿童社会化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东西,比如公正、诚实、交往技能、共情、自主性、利他助人、分享互惠、控制攻击性、自律和自我们保护等。

1.公正(www.xing528.com)

小孩应不应该公正?其实它和另外一个东西有关系,就是良心。儿童园的孩子有良心么?心理学家认为,良心就是在儿童期打下基础的。在这本书里有我们编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一个生活在国外的母亲教育孩子的经历写的。故事是这样的:

丽丽过5岁生日时,妈妈给她买了一个非常大、非常漂亮的娃娃,丽丽可喜欢这个娃娃了,她整天把娃娃抱在怀里,睡觉时也让娃娃在身边陪着。有一天,妈妈下班回家时显得急匆匆的,她说晚上要带丽丽去妈妈的好朋友刘阿姨家。刘阿姨的女儿聪聪今天过生日,要在家里开生日晚会。妈妈对丽丽说:“我们来不及给聪聪买礼物了,你能不能把你的娃娃借给我们,先送给聪聪,明天我们再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丽丽很不高兴,她撅着嘴,说什么也不同意。妈妈很生气,只好带丽丽先到商店。她在玩具部看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小熊,就买下了这个小熊,作为送给聪聪的生日礼物。没想到,丽丽也特别喜欢这只小熊。在去刘阿姨家的路上,她央求妈妈说:“我们想要这只小熊,你把娃娃送给聪聪吧。”

这件事其实很普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着一个教育点——我们怎么对待孩子这样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三种结果。

妈妈甲:见丽丽很喜欢这只小熊,她说:“刚才我们向你借娃娃,你为什么不借?不能换!”但是,丽丽马上哭起来,哭得很伤心。妈妈见孩子伤心的样子,就同意用娃娃换小熊。

妈妈乙:听见丽丽要用娃娃换小熊,更加生气了,她说:“刚才我们向你借娃娃,你为什么不借给我们?现在你想要小熊了,没门儿!”回家以后,她还没消气,决定把娃娃锁在箱子里,一个星期不让丽丽玩娃娃。

妈妈丙:听见丽丽要用娃娃换小熊,就说:“刚才我们向你借娃娃,是因为我们怕来不及,求你帮助我们,你不帮助我们,所以我们不同意用娃娃换小熊。”丽丽见妈妈不同意,很不高兴,强忍着泪水跟着妈妈去了刘阿姨家。回家以后,丽丽还是不高兴。妈妈问她:“你真的想要那只小熊吗?”丽丽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妈妈说:“每个人都可能需要别人帮助,你不能只接受别人帮助,而不愿帮助别人。从明天开始,你帮助我们干三件事,如果你都干好了,我们就再给你买那只小熊。好吗?”后来,丽丽真的帮妈妈干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每天吃完晚饭帮妈妈收碗筷,第二件是每天晚上给妈妈捶一会儿背,第三件是帮助妈妈擦皮鞋。妈妈很高兴,星期天她带丽丽到商店买回了那只小熊。

我们对这三个妈妈的做法做了这样的点评:

妈妈甲的做法很像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妈妈。她们的想法不无道理:就这么一个孩子,什么事尽量由着他(她)吧。何况,孩子还是自己的亲,怎能因为孩子这一点小小的过错,就对孩子不好呢?那还算妈妈吗?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年幼的孩子就失去了很多积累道德经验和社会知识的机会,他们的“自我们中心”行为不断得到强化,给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带来不利。妈妈乙的做法是典型的“抵罪的惩罚”,认为孩子做了错事,就必须惩罚,惩罚越重下次孩子再犯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不仅不能用娃娃换小熊,而且还罚孩子一个星期不能玩娃娃。以后,孩子虽然懂得了“做了错事就要受罚”,但是他们不懂得,错事对别人和自己都没有好处,也不懂得什么是公平、平等。当他们来到儿童园和学校以后,只要能逃避惩罚,他们就会经常做错事、坏事。

妈妈丙的惩罚方式是“回报的惩罚”,这是控制孩子错误行为的最好方式,具有很积极的教育作用。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懂得了,做错事对别人和自己都没有好处,而且慢慢学会了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即使大人也是和自己平等的,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不应该有什么特权。

公正的培养是和孩子良心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孩子能够想到别人不就是他有良心么?什么是没良心?就是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儿童园时期是小孩良心最早形成的时期,所以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过去我们说过“岳母刺字”,说岳母是伟大的母亲。孩子确实是你得教育他,他才能懂事。这是关于公正。

2.诚实

实际上,儿童园的小孩说谎话、不诚实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真正严重的不诚实是到小学以后的事情。3~9岁,诚实的孩子越来越少,说谎的孩子越来越多。国外也做这样的研究。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伦什维克儿童发展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中,主试把一个玩具放在被试儿童的背后,告诉他在主试没有回来之前不要转过身来。结果发现,所有的33个3岁儿童都回头偷看了玩具。当询问他们时,却只有40%的儿童承认。这就说明60%的孩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说谎话了。但是这种说谎是什么性质的说谎?孩子为什么要说谎?我们要怎样对待孩子的说谎?这个是很需要掌握的。对于儿童园的小孩来说,恶意说谎的实际上很少,包括到小学以后。往往是我们大人对他的态度不恰当,造成孩子的说谎。孩子说谎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孩子害怕大人惩罚。你对他的要求过高,但又脱离现实。比如孩子打碎一个东西,如果你第一次就表现出来对孩子笨拙动作的理解的话,下次他再打碎东西的时候就不会说谎。所以我们成年人的态度很重要。孔子说过:“有过而改之,不为过也;有过而不改,是为过也。”就要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在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最初通常是笨拙的动作,不小心干了一件看起来不好的事情,有的时候是一件很贵重的饰品他给弄坏了,后果很严重,但是他的动机并不坏。所以我们成年人对孩子的态度是关键性的,孩子会以父母的态度为参照物来决定他今后怎么做。所以对孩子行为的宽容和理解很重要。但是宽容又不是无限的,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和原则。家长应该事先把贵重的东西放好,不要给孩子机会损坏。

第二种,孩子把想象的情景当成真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尿床了,不承认,说是自己出的汗,这个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它只是儿童为了摆脱尴尬的窘境而为自己找到的小小的理由。对于这种谎言,当然也不能听之任之,父母应该用一种温和的态度对待。

第三种,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说谎。本来过年的时候奶奶没有给他买这个枪,但是到了儿童园看见别的小朋友有这样的枪,却和小朋友说,过年的时候奶奶也给他买了这个枪。这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只是要表达自已的一个愿望而已。

第四种说谎是为了回避惩罚。聪聪每次做了错事,妈妈就会严厉批评他,有时还会打他一巴掌。这一天,家里没人时他爬到桌子上玩,不小心把妈妈喜爱的一个大花瓶碰到地下摔碎了。妈妈回来问起来,他说是风太大,把窗帘刮起来碰倒了花瓶。

真正的谎言是什么样的呢?6岁的亮亮没做家庭作业,老师收作业时,他说“我们忘带作业本了。”

5岁的红红看见小朋友带的玩具非常喜欢,就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放在了自己的兜里,后来老师在她兜里发现了玩具,老师一再追问,她就是不承认是自己拿的,还说:“我们也不知道是谁放在我们兜里的。”这两种情况是属于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因为他们都意识到自己在说谎,而且说谎的目的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欺骗别人。所以这种谎言是要惩罚的。

3.同伴交往技能

对儿童的同伴交往来说,第一种重要的技能就是向别人介绍自己,这是需要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这一技能包括三个步骤:(1)想一想是否应该向这个小朋友介绍自己;(2)走过去;(3)说出自己的名字,并问对方的名字;(4)一起玩。

第二种技能是加入别人的活动。想一想玩什么合适;走上去,喊小朋友的名字;请求一起玩。第三个技能是称赞小朋友的特长的技能。找出小朋友的优点;用眼睛看着小朋友;说一句称赞的话。第四个是接受小朋友的夸奖。第五个是和小朋友商量。商量是一个比较高级一点的技能。我们在一个儿童园做了三年的研究,就是小孩和别人合作。小孩开始的时候不会,后来经过三年的实验,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商量”这个事情。第六是给小朋友提建议。第七是邀请小朋友一起玩。第八是和别人道歉。第九是遵守比赛规则。第十是正确面对输赢。赢了以后想一想:为自己的成功高兴,找一找对方的优点;输了以后想一想:自己还有机会,不要难过,承认对方的成功,向对方表示真诚的祝贺。第十一,认真倾听别的孩子说话。我们在儿童园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举手想发言,老师没叫他,叫别的孩子了,别的孩子站起来了,他还在那举着手。这个当然是老师的责任比较大。第十二种技能是给自己的小朋友讲故事。这些技能在书里都是通过图片、情景介绍的。后面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我们觉得像共情,这个就很重要。“情商情商”就是从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别人的情绪开始的。和别人共情不是同情,是能够体察别人现在的情绪状态,这个是比较难的。要培养孩子的共情心,在生活中抓住一些实际的情景,对孩子进行训练,不如说要让孩子首先认识别人的表情。从表情来看人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这是第一步。第二步,理解和体验内心感受。是让孩子在了解和接纳别人的情绪基础之上,参照自己曾经有过的感受,来理解、接纳别人现在的感受。

4.自主性的培养

自主性是自我们控制力的一个核心,它指一个人的独立决策、主宰自己情绪和不依赖外界帮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努力去成就自己的目标的能力。从最早的自我们照料、学用筷子、洗手绢这些事情开始,到他今后能够过独立的家庭生活、自己养自己,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生活自理,其次才能独立自主,第三就是要有责任心。从儿童园的时候开始,孩子就应该有一定的责任心,就是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说,妈妈生病的时候你应该做什么?吃饭的时候也应该有责任心,应该和大家一起吃饭,不要拖时间,应该一口气把饭吃完,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晚上八点半九点就上床睡觉,上床睡觉前不讲故事,上床后尽快闭眼睡觉。这个是要养成习惯的。所以行为习惯的养成确实需要外力的影响,需要强化。

5.利他助人

这是儿童社会化发展比较高级的阶段,他能够做到有良心。像刚才丽丽要玩具的故事,其实也包含利他助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