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时期,不管是什么事都说“讨厌”,只要是父母说的话就必然表现出叛逆的情绪。这是因为,当孩子对某个特定的问题表示出否定的感情,迫切地想要表达些什么但又表达不出来而感到郁闷时,就会认为父母不懂自己的心情,致使叛逆心理出现的可能性更高。只有在孩子对某个问题不满意,可是父母又不理解的情况下,孩子才会感到烦躁甚至发脾气。
如果父母对这个问题既不能正确理解又不试图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反而采用压抑克制的方法,那么这个问题是绝对解决不了的,以至于有时候父母会比孩子更生气。“你最近做的每件事妈妈都不满意!”“好,你再那样下去,受罪的只能是你!”“你是在考验妈妈的耐性吗?你给我们记住,妈妈也是人!”妈妈们尝试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进行心理拉锯战。
但是只要父母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就能从这种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不成熟,他们缺乏控制个人感情的能力,父母有义务去安抚他们的情绪,并指出一条消除负面情绪的道路。“为什么每次都要妈妈忍耐让步呢?”这样追问孩子,说到底只是父母的自我们折磨。请先敞开心扉倾听孩子的故事吧,时时体谅孩子的感情是父母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那是将不成熟的孩子培养为成熟的成年人的过程。这就是近来构成子女教育重要框架的“情感教练”的核心内容。
(一)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
情绪是什么呢?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在《现代心理学》中的定义: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此种状态虽为个体自己所能体验,但不易为其所控制,它对个体行为具有干扰或促进作用,并导致其生理与行为的变化。
1.关注儿童情绪的重要性
情绪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情绪是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健康的情绪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曾由于工作紧张而身体虚弱,久治无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做了详细检查,结果没有开药方,只留下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从此以后,法拉第经常抽空去看滑稽戏、马戏和喜剧等,并在紧张的研究工作之余,到野外和海边度假,调剂生活情趣,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就这样,他健康地生活到76岁,为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包括心理状态良好,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健康的情绪使人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脑力劳动的效率和耐力提高,从而记忆增强、思维活跃、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反之,则会大大降低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在身心发育的旺盛时期,健康的情绪可以充当孩子的益智营养品。
健康的情绪帮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以细致微妙的表情动作传递着交际信息,例如喜爱与憎恨、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羡慕与嫉妒等,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结果。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表达了语言难以传递的丰富信息,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2)童年是“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期。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比较重视和熟悉,而认为情感教育是简单的和不重要的,或者认为小孩子还不懂情感,所以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发育缺乏有意识地培养和疏导。其实,良好的智力发展需要健康的情感来保驾护航,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会以持续阳光的心态沉浸在学习与生活中,这必然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即使智商很高的孩子,也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和困难,同样需要健康的情绪情感来调节自己,否则他照样会心情郁闷、思维凝滞,他的快乐与发展将同时受阻。再者,孩子在健康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例如任性、攻击、自私、冷漠、孤僻等,都与情绪情感发育不良有很大关系。所以,家长要像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一样,重视孩子的情绪疏导和情感教育。
“情绪脑”控制着人的喜怒哀乐,对人的学习、记忆、决策以及生存和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情绪脑”比较脆弱,压力大、慢性病、不良睡眠、噪声污染等因素,都会使之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所以,从小呵护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管理习惯非常重要。
(3)童年的情绪影响成年的个性。人生成长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每一阶段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上一阶段的成长对下一阶段的成长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准备,还是存在消极的阻碍,取决于上一阶段的核心体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一个人经常反复出现的核心体验是压抑、否定、扭曲、痛苦等,就会造就他个性上的某种缺点,这种缺点会在后来的人生阶段中暴露出来,给本应自然、健康、快乐的生活留下遗憾、造成伤害。若要修复个性、建立新生活,只能“补课”,以某种方式弥补童年时代所缺失的健康心理要素,重建全面和谐的健康个性。
2.关注儿童情绪发展的有效途径
(1)家长要了解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社会对孩子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代孩子应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统一的人格;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具有健康的竞争心理、耐受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对环境有灵敏的应对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独立、自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智能,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家长们应该根据这样的要求,积极在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上下工夫,使孩子具备在将来自我们立足的素质。
(2)学会判断孩子心理变化。家长要时刻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判断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孩子的心理异常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情绪表现、行为表现、生理表现。①情绪表现:心理异常的孩子会有不良的情绪表现如易怒、恐惧、焦虑、抑郁等。②行为表现:心理异常的孩子往往有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厌学、自伤乃至自杀、沉默少语、离群独行、过分活跃、有攻击性、有暴力倾向、喜欢偷东西等行为。③生理表现:心理异常常会躯体化,使人患上心身疾病。比如头疼、恶心呕吐、厌食、贪食、失眠、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舒适,但躯体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心理异常的孩子还可能过分地关心外表,要么感觉自己长得非常丑,需要进行美容手术;要么认为自己非常胖,整天减肥等。观察孩子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横向观察是指将孩子和同年龄的孩子相比。纵向观察是将孩子的现在和以前做一下比较。
(3)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当家长发觉孩子有了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在孩子讲述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倾听,认同孩子的情绪感受,然后跟孩子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慢慢就会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到那个时候,做父母的就只需要认真倾听,并且认同他们的感受就可以了。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
什么叫“情商”?情商又叫“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们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简称“EQ”。有这样一个简明的成功公式:成功:20%智商+80%情商。它一方面说明20%的智商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说明要真正取得最后的成功,仅仅靠20%的智商是不够的,80%的情商更加重要。具有良好情绪、善于管理情绪,都被称为“拥有高情商”。
1.认清自己当前的教养方式
要养育具有高情商的孩子,必须先了解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及对子女的影响。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将父母的教养态度归纳为忽视型、反对型、放任型及情绪辅导型等四型。特征如下:
(1)忽视型。①忽视、否认、或淡化孩子的负面情绪。例如:“不要难过!”“没什么好怕的!”“有那么严重吗?”②想要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快消失。例如:“不要哭了!没什么好哭的!”③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制止小孩的负面情绪。例如:孩子伤心时用糖果、冰淇淋让他高兴。④低估孩子的情绪,将导致孩子情绪的事件轻描淡写。例如:“她才不过六七岁,没什么大不了的吗?”“你需要为这种小事担心吗?”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没有根据的、有害的;甚至会以为自己有毛病才会有这些负面的感觉;将来在认识、调整自己的情绪上会有困难。
(2)反对型。①批评、嘲笑、训诫、惩罚孩子的情绪表达。②只处罚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而不去尝试了解他们的情绪。③采取激烈的手段来应付闹情绪的行为。④认为情绪表现使人软弱,或浪费时间,禁止小孩表现情绪。⑤认为情绪的表达要有时间限制,超过时就给予处罚。例如“再哭,我们就不理你了”;“再哭,我们就要打你了!”对孩子的影响:与忽视型相同。
(3)放任型。①全盘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表现。②认为只要释放情绪,就大功告成了,不需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③纵容孩子表达不适当或不受约束的情绪,不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④不提供行为的指引,或不严格执行设定的规矩。⑤认为错误的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不必要在小的时候给予过多的纠正。对孩子的影响:无法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缺乏自主力,在结交朋友时会有困难。
(4)辅导型。①重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善于利用这些情绪性的时刻作为灌输孩子生活意义和与其建立更亲密关系的机会。②能耐心地对待忧伤、愤怒、害怕的小孩,不对小孩的情绪表现不耐烦。③尊重并接受孩子的情绪,不嘲笑或否定孩子的负面情绪。④不会告诉孩子什么感觉才是“应该的”或“对的”。⑤当自己出现情绪失控时,会勇于道歉,并利用此机会教育小孩处理情绪的技巧。⑥在情绪性的时刻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关爱的态度表达同理心,帮助孩子疏导正在发泄的情绪,提供调整情绪的方法,找合适的发泄渠道,教导解决问题的技巧。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的感觉,调整自己的情绪,解决问题。他们有自信、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能与他人相处融洽。
请记住,不是因为有爱就会有情绪辅导的能力,但是只要肯学,每一个父母都能成为一位出色的情绪教练,帮助子女成长。也许你会发现自己无法归类为上述的某一型,甚或大多数的家长会认为自己是混合型,多少采用了其中某一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过,有了大概的分类,应该有助于理清你的教育态度。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教育风格,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2.提高对情绪辅导意义的认识
“情绪辅导”又叫“情绪教育”。它以情感的交流为基础,当父母面对孩子时,尊重孩子情绪,帮助孩子认识、处理负面的情绪(例如愤怒、悲伤、恐惧、焦虑、嫉妒等),父母与孩子问就可以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当父母与孩子问有了真正的互动,孩子自然会与父母建立强烈的情感链接,他们会内化家庭规范、价值观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会明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将它转化为力争上游的动力。
受过良好情绪辅导的小孩(即具有较高情绪智力的小孩),对情绪压力有良好的自主力。这些孩子善于安慰自己、集中注意力。必要时能克制自己的行为。透过情绪辅导,孩子们也能学会观察他人的情绪,互相倾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习得正确的社交技巧,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懂得情绪教育的父母,会用一些安慰的字眼与简单的技巧,帮助小孩很快地转化负面的情绪(例如恐惧),平静下来。不懂得情绪教育的父母,就任凭孩子负面情绪泛滥,作出许多“使性子”的事,或者在一旁大声斥责,双方都受尽折磨。其中的秘诀在于父母在孩子情绪激动时懂得如何与孩子互动,将关怀化为“情绪辅导”的技巧。虽然有些父母天生就是很好的情绪教练,但是绝大多数的父母都需要练习才能熟练这些技巧,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成为称职的现代父母。
3.掌握情绪辅导的技巧,让孩子拥有健康良好的情绪体验
(1)温馨和谐——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家长要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比如,父母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爱,互相照顾;幽默、轻松的对话沟通;遇到事情或困难时,互相支持,排解困难;做家庭决策或解决家庭矛盾时有商有量;互相尊重等等。这样可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将这样的情绪泛化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的行为中。公益广告“洗脚”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妈妈给孩子洗脚,母子间温馨地抚触、对话,稍后,留下孩子自己洗,妈妈去了奶奶房间;孩子偷偷去到奶奶门口,看到妈妈正给老人家洗脚的感人一幕;妈妈回来不见了儿子,一会儿,却见孩子端了一盆水摇摇晃晃走过来说:“妈妈,洗脚!”可见,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是无声的教育,更是模仿的榜样。
(2)尊重孩子——让孩子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成长。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只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
(3)回归自然——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心胸。陶冶性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个人不是从字面感受,而是亲临其境时,相信对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恢弘的气势,那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理解一定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化的生活是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人类文明的同时,为孩子的成长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城市中人口高度集中,流动人口众多,社会关系复杂多变,这些对儿童的情绪健康发展影响很大。所以现在的城市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以下的问题:吃精制食品,娇弱的胃口让他们远离粗蔬和五谷——体质瘦弱或肥胖;穿漂亮衣服,卫生的观念将他们隔绝于孕育了万物的风雨和泥土——感觉统合失调;居高楼大厦,远离儿童游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孤独;吃饭之前要吃大把的钙片和维生素,出门之前要听妈妈反复交代的注意车、注意坏蛋、注意……——焦虑传递;仿佛天天过年,但不理解过年有啥好玩儿的——没有期盼及其满足后的激情释放;一切事情家里已经做妥,唯一能做的事是给大人挣回点面子——期望的压力;天天听到机械声和叫卖声,听不到鸟儿的啼叫、林子的簌响、河水的吟唱——缺乏情感陶冶;可以在商店买到各种水果,但不能亲自摘下树上的果实——收获感的失落;从成人世界学到各种道理,无法在自然界获得一些启示——缺乏实践;能看到汽车和钱,看不到日出的磅礴和日落的辉煌,看不到地平线的壮美——心胸狭窄;可以得到各种电动玩具,但无处可以捉到一只星斑的天牛和金龟子——远离自然。
大自然孕育了万物,我们也常常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让我们的孩子多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吧,让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心胸、陶冶性情,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健康成长、身心快乐!
(三)当好孩子情感教练的五个技巧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提出,父母必须成为孩子的“情感教练”,引导孩子充分地展现和调节自身的感情。为了帮助父母当好孩子的情感教练,他还介绍了以下五个技巧。(www.xing528.com)
(1)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感情,并由此产生共鸣。父母只要仔细听孩子说话,就能在一瞬间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认为父母能明白自己的感受,那么单是这一点就能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2)要将出现问题看作是又一次接近孩子的机会,进而成为子女教育的重点。父母要引导孩子自如地表达各种感情,正面的感情包括快乐、自尊等,负面的感情包括愤怒、不满等。家长可以由此再指导孩子如何认识和调节个人的感情。(3)家长必须有一个试图理解孩子感情的态度,只要父母认真地听孩子讲话就够了。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通过语言将内心的感觉说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4)为孩子营造一个可以向父母坦诚表达个人感情的环境。尤其是在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如果能够不带任何负罪感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那将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说的过程中会逐渐消除心理压力,从而感受到情感的净化。(5)在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时,父母要自然而然地给孩子让出一条道路,帮助孩子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四)当情感教练的注意事项
当情感教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不能先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冒冒失失地表达个人感受,很有可能让孩子的感情更加恶化,孩子用生气或愤怒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尤为如此。父母要克制住自己,先去理解孩子的感情,然后再帮助孩子正确地说明产生负面感情的原因和现在的感情。
年幼的孩子刚开始表达感情时比较激烈、固执,如果父母能使用恰当的词语解读孩子的感情,并对此产生共鸣,孩子的情绪就能逐渐平静下来。接下来,孩子就不会再生气、发脾气,也不会觉得委屈,可以平静地告诉妈妈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才感到难过。孩子也逐渐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感情。
孩子通过这种自我们训练,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会变得更加游刃有余。孩子会为了弄清楚自己的感情而思考,分析自己所处的状况、对方的心情和反应等,像个成年人一样处理个人的感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孩子就能掌握在不伤害他人情感的同时明确表达个人情感和想法的诀窍。而且,这样还能帮助孩子成长为自尊心强、思虑周全的人。
杰姆受邀去参加朋友的生日派对,没想到他兴冲冲地去,回来却像只泄了气的皮球。妈妈问其原因,杰姆停顿了片刻,哽咽地跟妈妈说:“就我们自己没喝到可乐!”可是朋友的妈妈没有道理不给杰姆喝可乐啊。妈妈详细地打听了来龙去脉才知道,吃比萨饼的时候朋友的妈妈问孩子要不要喝可乐,所有的孩子都说要,只有杰姆一个人犹豫着没有回答。朋友的妈妈又问了一遍杰姆要不要喝可乐,杰姆还是呆呆坐着没有回答。于是朋友的妈妈误以为杰姆不喝碳酸饮料,就只给了杰姆一杯水喝。
可是在座的只有他一个人喝水,杰姆的心情郁闷极了,杰姆妈妈的心情也可想而知。但另一方面她又对孩子的未来忧心忡忡,现在像个“傻瓜”一样,连句话都不会说,那将来要到哪里去找工作呢?
(五)不评价、不责怪,读懂孩子的需求
像杰姆那样无法自信地表达自己要求的孩子,大都思虑比较复杂。“要是我们说喝可乐,朋友的妈妈也像我们妈妈一样觉得不好,怎么办?”“妈妈说可乐喝多了,牙齿会坏的……”“只有说不喝可乐,大人才觉得我们乖吧?”这样的想法困扰着孩子,使得孩子在表达之前从脑子里冒出各种念头,变得太过于顾忌别人的评价和眼光,从而无法顺利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如果父母平时总用道德的尺度来衡量孩子的行为,孩子就会担心自己一旦说出愿望就会受到批评,于是忍耐着不敢表达。
为了杜绝这种事情发生,孩子在表达个人需求的时候,父母最好能停下手边的事认真地听。孩子问:“妈妈,我们可以喝可乐吗?”妈妈马上批评说:“什么?你要喝可乐?妈妈不是跟你说过吗,可乐喝多了会长胖,脑袋也会变笨!”妈妈的这种反应会让孩子认为跟妈妈说根本没用,说了也只是挨批评,于是就开始抑制自己的需求。
孩子说出自己的愿望时,父母最好先对孩子的需求表示接受。孩子问是否可以采取某种行动时,父母要尽快做出判断并决定。如果父母犹豫或拖长时间,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在思考怎样批评自己,也可能会暗自期待父母百分之百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时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们的宝贝儿子想喝可乐啦?可乐对身体可不好,不能多喝。不过最近你都没怎么喝过,所以你可以喝这么一点。”“你突然想喝可乐啦?可是刚才你已经喝过碳酸饮料了,今天不能再喝了!不过妈妈明天一定给你买。”
父母不要从道德层面评价孩子,要包容孩子的需求。尽管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闷闷不乐,但不会受到打击或者怨恨父母。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知道如何自然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六)鼓励孩子自己寻找解决方法
当听到某人下命令似的要求自己这样或那样做的时候,哪怕是成年人,对原本想做的事情也会产生厌烦,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去忍耐,绝对不是心甘情愿地去做。但是如果对方换个方式问,比如“……怎么样”,虽然是同样的意思,但仍然可以心情愉快地全盘接受。孩子也一样。和说话的内容相比,父母说话的方式更会影响孩子接受的可能性。因此,比起命令的口吻,引导孩子寻找对策的谈话方式更愉快,效果也更好。
1.寻找解决方法≠提出忠告
父母不能将寻找对策的过程等同于提出忠告。像“你试试这个”或者“我们觉得你这样做比较好”这样的忠告对于孩子表达力的提高基本上没什么帮助。
(1)忠告不利于孩子寻找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而会让孩子更加依赖父母。(2)大部分孩子都不接受忠告。孩子对父母的忠告总是表示怀疑,也不愿意按照父母的忠告去做。(3)如果遵循父母忠告后的结果不理想,孩子很可能会将责任推卸给父母。帮助孩子寻找对策是以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前提的,这意味着,父母是帮助孩子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案的人,父母的作用只是引导孩子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进行评价。
2.寻找解决方法的步骤
(1)为了明确了解孩子的感情,可以使用反应性倾听法。“你生气了?”“你不高兴了?”(2)通过头脑风暴(几个人聚在一起绞尽脑汁思考的过程)寻找解决方法。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的时候,要尽可能引导孩子多思考。“找一找哪些事情你可以做。”“为了和朋友关系更进一步,做些什么好呢?”(3)帮助孩子寻找解决方法。帮助孩子对几个可能性进行评价和选择。“你觉得哪个最好?”(4)对预想的结果进行讨论。“如果你那样做了,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呢?”(5)弄清楚决定。“你决定做什么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做?”(6)计划评价时间。“你打算多长时间做完?”“什么时候再谈这件事情?”这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太快进入寻找对策的阶段。如果父母过于催促,孩子有可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孩子做好准备找出对策之前,父母的作用只限于理解孩子的心情。
孩子毕竟经验不足,有时候想不出什么方法。这时父母可以提出建议让孩子思考:“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做的话会发生些什么呢?”不过父母要尽量少提建议,以免孩子为了获取父母的想法而对父母产生依赖。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来帮助孩子或者给孩子提供某些建议或教训,通过这种方式介入孩子的问题或者抛出问题。但是这些尝试往往事与愿违,问题不仅不会得到解决,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妨碍与陷入苦恼的孩子进行沟通。很多父母都打着帮助孩子的旗号,采用唠叨、批评、威胁、教训甚至讥讽的形式引导对话。即使父母的出发点再好,这种方式也只会让交流中断,让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称职的父母是值得信赖并保持一致性的,在尊重子女的能力和要求的同时,确定恰当的行为尺度,帮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为了实现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还需要学习有效沟通的本领。
(七)使用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方式
沟通交流大致可以分为语言交流和用行为、面部表情等进行的非语言交流。语言学家曾指出,人类的沟通交流大约70%是由非语言交流方式实现的,尤其是在和缺乏语言能力的孩子进行对话的时候,非语言交流方式超过了90%。
因此,父母冷冰冰的口吻和面无表情的反应根本无法提起孩子的兴趣,继而会在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形成过程中产生问题。父母如果能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态度,孩子就不会感到惊慌,也不会感到孤单。这就是说,即使父母说的话再准确、再美好,如果从这些话语中感受不到真心,那么孩子就不会和父母说贴心的话了。要知道,比语言更明确表达个人意图的是表情和说话的语气,孩子是能敏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的。
和孩子对话时,只有恰当地运用符合对话内容的表情、语调、肢体动作等,才能明确地表达个人观点。夸奖孩子时,表情冷淡或者批评的同时又微笑,孩子会觉得很混乱。如果父母的语言和行为不一致,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相信别人的话,继而成长为疑心重和看人眼色的人。
要培养孩子的表达力,父母作为主要的养育人,给孩子以适当的语言刺激是非常重要的。看童话书的时候,父母要充当讲故事的专家;和孩子一起跳舞的时候,父母要成为音乐剧演员;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充当孩子喜欢的角色。孩子会注意观察并找到语言中的节奏和旋律。
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时候,我们建议大家使用拟声拟态词丰富的绘本也是出于以上这个原因。当话语中含有丰富的词汇和语调时,孩子的耳朵和嘴巴是能够充分调动起来的。
孩子的年龄越小,对面部表情、语调和音量的敏感程度比说话内容越高。面无表情地说一句“真棒”和充分调动面部肌肉并用赞赏的语调说“哇,你真的好棒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制止孩子的行为时,与其简单地说一句“住手”,倒不如看着孩子的眼睛,明确地对孩子说“你不可以那样做”。
(八)通过感受教词语的意思
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有的妈妈一边把孩子放进水里,一边说:“哇,水好热,好舒服啊!”有的妈妈只是不言不语地把孩子放进水里,在这两种妈妈身边长大的孩子,心灵成长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当妈妈微笑着把孩子放进水里的时候,对孩子说“哇!水好热,好舒服啊!”,孩子就能直接体会到“好舒服”的感觉。表达“好吃”时也一样。吃饭的时候,有的妈妈会面无表情地把饭菜递给孩子,还不断地催他快点吃。在这种妈妈身边长大的孩子,不容易具备在吃东西的同时还能品尝味道的能力。与之相反,有的妈妈在吃咖喱的时候会对孩子说“这种咖喱真好吃!”,一起吃咖喱的孩子就会产生“饭菜好吃”的感觉。
近来,人们常会用到“情绪教育”或“心灵教育”这个词。心灵教育并不特别,也不是什么特殊的教育方法。所谓心灵教育就是通过感受来教会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这也是将孩子培养成表达力达人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洗澡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就是洗澡,而要让孩子感受到“洗澡=舒服”;吃饭不是因为肚子饿才吃饭,而要告诉孩子“吃饭=好吃”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