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真对待孩子的疑问,助力其全面成长

认真对待孩子的疑问,助力其全面成长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遇事爱问为什么,这是孩子爱思考、爱学习、喜欢探求究竟的好习惯,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效率高,求知欲望强,可塑性强。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切实解决孩子的问题,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否则,不解开孩子心中“为什么”的结,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父母要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为什么”,遇到不清楚的知识。

认真对待孩子的疑问,助力其全面成长

(一)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遇事爱问为什么,这是孩子爱思考、爱学习、喜欢探求究竟的好习惯,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效率高,求知欲望强,可塑性强。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切实解决孩子的问题,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否则,不解开孩子心中“为什么”的结,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正确的引导教育会对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乃至终生受益。那么,家长应怎样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呢?

1.家长要耐心、认真地听取孩子的提问

家长能耐心、认真地听取孩子的提问,也是对孩子表示重视和尊重的表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对周围生活中各种现象发生一定的兴趣,在求知欲望的支配下,他们就会主动地向父母发问,希望能够得到满意的回答。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可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这样会影响孩子看问题的正确性。正确回答孩子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给孩子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这种错误对孩子的认知来说可能会持续很久。对于孩子提的问题,有些问题,父母亲可作正面明确的回答。但也有不少问题,会把家长搞得头昏脑涨,难以作答。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对儿童所提的问题,不一定都要正面回答,因为儿童还不能接受许多科学的道理。回答儿童问题的目的既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又是满足他们对长辈的信赖心理,与其讲一大通高深的理论让儿童茫然失望,不如在不违反科学道理的前提下用有趣的回答让他们感到愉快,进而对大人产生更深的情感。所以,父母对孩子提问有个交代,孩子心理上就获得了被接纳、被重视的满足感,他的好奇心及对父母的信赖会慢慢地发展起来。“疑问是知识的钥匙”,只要家长经常鼓励孩子提问,孩子就会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提问感到厌烦或不予理会,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而懒于思考问题,并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孩子就是在不断地问“为什么”的过程中长大的,他们所学到的很多知识、技能都源于一个个的“为什么”。所以父母要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为什么”,遇到不清楚的知识。虚心地和孩子一起探索学习,粗暴地打断孩子或草草地敷衍孩子只能打击他们的求知欲和自尊心。

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接纳孩子以及他提出的问题,即便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要对其提问表示关心:“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等明天妈妈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好吗?”当然了,你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敷衍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解答了孩子的提问,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更有利于指导孩子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千万不要随便乱说,胡诌一个答案。尤其是一些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弄清楚了再告诉孩子。因此,家长在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一定要耐心地听取,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2.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指责、不讽刺、不嘲笑

无论孩子问的问题有多少,频率有多高,作为家长都要有耐心,即便是孩子提出的问题近乎荒唐与好笑,父母都不能加以指责、讽刺、嘲笑,要多考虑孩子所提问题的合理性,并积极纠正孩子问题的偏差,将问题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父母绝不能用“说了你也不懂”、“我们现在很忙,你别来搅和”、“傻瓜才会提这种问题”之类的话作为回答。这样,往往会使孩子很扫兴,损伤孩子的自信心,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磨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与思考。如果这样,他们在学校里向老师提问就会有顾虑,害怕得到同样的回答,因而不敢或不愿提问,会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好奇和热情。有的孩子天性敏感,内心脆弱,好不容易有了兴趣才敢去问问父母,却碰了一鼻子灰,他的心里该是多么难受,而且很可能在潜意识中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再也不问父母问题了,甚至由此疏远父母。这样的次数多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不断淡化,交流与沟通的和谐关系被破坏。长久下去,孩子的心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所以,当孩子提问题时,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机会,家长应对他进行赞扬、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对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3.不直接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一般不要直接回答是什么。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些提示、反问,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对于自己不能确定的问题,父母可以勇敢地承认,并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引导孩子向书本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心中的疑问;对于没有答案的问题,说明原因,并且鼓励孩子一起来探求,培养孩子追求真理的精神。作为家长,大家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发生过这些情况:当孩子问你某个问题的时候,你是否直接就告诉他答案了呢?如果这样做了,就使孩子丧失了一次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使他无法体验到自己解答疑问的乐趣。

4.引导孩子积极地探索问题

孩子发现新问题的途径较多,总是能够提出新问题。他们可以从一些活动中发现新问题,也可以从客观事物的观察中找到新问题,有时还能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凡是他们感到新奇的事物,孩子一般都会表现出一种要求探索的欲望。如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做一做、试一试,甚至他们还会把一件新玩具拆开研究其中的奥妙。所以家长应该保护孩子这种喜欢探究的行为,鼓励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问。

允许孩子向“权威”(书本、教师、父母)“叫板”。对孩子“冒犯”的宽容、理解,是鼓励孩子能够与父母论长短见高低的重要前提。要允许孩子“胡思乱想”,允许孩子“胡说八道”,只是一般不允许他胡作非为。引导孩子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答案。例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说“砖头有多少种用途”,答案越多越好: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压东西、垫东西、当锤子、做搏斗的武器……家长应让孩子懂得,任何问题可能都不止一个答案。在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下,孩子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

5.不断提高孩子提问的水平

孩子提问的水平与其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呈正比关系,知识面宽和智力水平高的儿童,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思维比较灵敏的孩子往往会不断发现新问题,当然,这些孩子也要多学一些常识性知识。凡是孩子有兴趣、自己能够看懂和学会的知识,一般不要加以限制。凡是能扩大孩子知识面的学习活动,应该经常参加,并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养成思考问题、探究结论的思维习惯。这样孩子会随着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提问的水平。

总之,提问是孩子智力向高层次发展的标志,重视和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不仅能使孩子获得新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保护孩子的天真和好奇

孩子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孩子的个性尽管千差万别,但是有好奇心却是孩子的共性。好奇心是孩子求知欲强最直接的反映,越是聪明的孩子,好奇心越强。

提问是孩子对事物感到好奇,探究问题结论的思维活动,也是孩子思维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所以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使之解除疑惑,掌握粗浅的知识和技能,以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好奇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能促使孩子的大脑对刺激物产生兴奋中心,产生一种发现与探索的欲望。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是成才的必备因素。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格外强。可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少呢?孩子们学习探究的内在动力是不是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呢?实际上,孩子学

习探究的内在动力并没有消退,而是社会评价、家长的管教方法不当以及得不到及时积极的反馈,使他们的好奇心逐渐减少。这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孩子的好奇心主要表现为喜爱接触新事物,一个人对新事物接触得越多,他就越想知道得更多,这正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可是,很多时候父母都不鼓励、甚至压抑孩子的好奇心。比如,有时候孩子正兴致勃勃地观察蚂蚁的行动,父母可能会催促他尽快离开去干别的事。倘若孩子没有顺从地离开,父母便会生气地斥责:“看一下就够了,总看有什么用啊?”有的孩子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问得多了,父母觉得厌烦,想草草地将他们打发走:“没见我们正忙着呢,哪来那么多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是一句空话,当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看到新鲜好奇的东西,做父母的表现出漠然的样子,就会冷落了孩子的心。慢慢的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家长扼杀了。

(三)究竟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呢?

1.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童年的家庭教育和经历对于一个人能否保持可贵的好奇心,并把好奇心引向科学探索道路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好奇心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成人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杂志曾向75名科学家提问,了解他们成为科学家的原因是什么。耶鲁大学教授尼尔·米勒说:“父亲用各种办法激发我们对大自然和科学的好奇心。”田纳西大学医学教授马拉克·科特布说:“父亲用小球和积木教我们行星的知识,用壶中沸腾的开水向我们解释雨的形成……童年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终生的印象。”所以,家长应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尊重孩子。

2.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氛围是一种情感活动状态,积极的心理氛围,包括自由、民主、积极的情感互动。如家长的讲述、回答等语言行为和微笑、点头、凝视、倾听等非言语行为都会对孩子的探索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孩子可能会由此产生惊讶、兴趣、微笑、专注、适当的焦虑等行为。在这样的情绪互动中,孩子体会到安全、宽容、接纳、信心与勇气,有利于产生好奇心与探索行为。

3.正确对待孩子因为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

孩子的好奇心除了表现为好问之外,还表现在好动。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加上年幼无知,其好动倾向往往会导致一些破坏性行为的发生。孩子大一些后,强烈的好奇心还会促使他动手实验,甚至充当小“破坏分子”。对此家长要正确处理,不可打骂、指责和惩罚孩子,而应该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并非是有意识的破坏行为,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种积极的学习行为。

父母要做好防范措施,让孩子远离危险,比如电插头挂到高处、热水瓶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总之,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让孩子尽情地对事物展开联想、产生好奇,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4.创设条件,以特殊的环境和实物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如:云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老是跟着我们走?水是哪儿来的?是儿童感兴趣的、好奇的,成人应鼓励和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索,切不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户外活动是引起孩子好奇心的关键,父母应多带孩子参观展览、外出旅游。经常进行户外活动,让孩子在多种活动中获取丰富的信息,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最强烈的心理活动,一个孩子是否具有好奇心,往往代表其思维是否活跃、心灵世界是否敏感和丰富。成人要从生活的各个环节人手,培养孩子无处不在的好奇心。当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时,他们的善于思索、勇于实践的心灵闸门也就被打开了。

这里有31条关于孩子的问题的提示和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孩子的问题不存在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原因,每一个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在很多孩子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经历和期望、恐惧和担心。我们成年人不应该认为每一个问题仅仅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已。

回答孩子的问题需要时间,成年人应该为他们付出时间。仅仅提供快餐式的回答不能对孩子有所帮助,也根本不能使孩子深入地领会他们所得到的答案。

很多孩子的问题开始听上去好像是想得到一个具体的就事论事的答案,听起来多少有点简单。但是大量的孩子提问的目的在于想得到“间接”的答案。我们成年人只有注意孩子问题中的“自我们表露”,才能理解他们的问题——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

孩子的提问是一种促使人思考的哲理化形式。应该以娱乐和严肃的两种方式共同思考它的意义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发展想象力和可能性并追踪孩子的想法。

孩子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生活有着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所以,孩子们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对事件的惊叹,孩子们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更广泛地认识事件的意义。就这点来说,孩子们的惊讶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触动的结果。

当孩子们认为他们的环境是民主的、没有偏见的和充满理解的时候,孩子们最能提出问题。

孩子的问题来自于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成年人的任务就是,使自己设身处地地进人孩子们魔幻式的、充满图画和神话的思维中去。(www.xing528.com)

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许在画册或儿童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孩子可以在书海里遨游,而电视电脑游戏是不能达到读书的效果的,类似的动作片不能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是他们有勇气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的真实证明。正像《皇帝的新装》这则童话里的一个孩子,是他说出了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这个道理。

(四)帮助孩子养成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1.教育孩子认真听取别人发言

在学习中,要鼓励孩子想想哪些是自己的疑问,哪些是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哪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或见解能引起自己深层次的思考,对自己有新的启发。特别是当同学们提不出问题时,老师是怎样指点大家思维方向的。家长要引导孩子从不角度来学会质疑。

2.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质疑必须解疑。孩子在开始质疑提问时,提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浅显。在保护孩子积极性的同时,家长要帮助孩子进行分类,看看哪些问题通过自己认真思考、查阅资料自己能够解决,或请教别人来解决。家长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可以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3.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当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勤学好问的好榜样,勇敢地进行提问。甚至提出一些让别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如果在谈话中你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或别人说了你不懂的问题,就要坦率地问他人,直到明白为止。这样你就给孩子树立了榜样,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当孩子在课堂讨论中或学习中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照着你那样去做。

家教案例:

(一)李四光的“巨石之问”

李四光是我们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小时候,他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小朋友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就去问老师。老师说,大概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李四光说,如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应该会砸个深坑啊!为什么它并没有卧进深坑里而是立在平地上呢?老师也说不清楚。李四光又问爸爸,爸爸说他也不知道。这个问题他想了很多年,直到他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他回到了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它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发现惊动了全世界。

专家点评:

在生活中,当孩子求助妈妈时,他们渴望得到妈妈的安慰和帮助。可是,有些妈妈劈头就是一阵批评,这样做不仅让孩子感到委屈,同时也会阻止孩子探索的步伐,是非常不妥的。

妥善的做法是,先肯定孩子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然后想法子回答出孩子的问题。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家长也可能不知道,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十万个为什么》、上网寻找答案或者请教专家。

面对孩子的无心之过或好心办坏事,家长应及时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妙。孩子在发问的同时,也向大人展露了其智力的发展程度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时须把握好时机,用心回答。的确,有时候要真正回答好孩子提出的问题,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父母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还应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还能让孩子充分感觉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果经常注意孩子发问的问题,就可以推测孩子现在的心理状态,这样一来,父母很自然地就会知道,今后要如何应对。其实,在孩子所提出的问题中,蕴藏着对日后生活大有助益的内容。对于孩子的“为什么”,父母应耐心、科学地给孩子以回答。或引导孩子自己到书本上去寻找答案,注意培养孩子爱思考、爱提问的习惯。

有些父母在自己忙于家务或者感觉很累时,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会表现得很不耐烦,敷衍孩子:“你哪来的那么多为什么啊?总是没完没了的!这些问题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经常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出问题了。所以,不要打断孩子的问题,无论让你多心烦,都不要说:“不准问。”即使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的问题,家长也要耐心回答,因为只有保护和提高孩子提问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的思维更广阔、更自由。

当和孩子进行科学问题的讨论时,家长不要急着做出对与错的评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去思索,这样孩子理解得会更加深刻。

俄国教育学家塞得兹博士认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诱导孩子们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能力。家长应该善待孩子们的为什么,呵护他们宝贵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一步一步地把孩子引领到科学的殿堂里。世界充满了各种正确的和错误的答案,今天正确的答案明天可能就会被推翻。科学需要的是永远的探索,不仅仅是列举事实。所以,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动脑思索,而不是仅仅掌握“正确答案”。

作为家长,肯定希望孩子今后能成为勤于思考、知识渊博的人。那么,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就尤为重要,一个有好奇心的孩子,才会形成主动探索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钻研精神。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请家长们要努力做到: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二)名人爱提问故事两则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定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行”一类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鲁迅先生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也总是耐心地给予回答。有一次,海婴问鲁迅:“爸爸,你是从哪来的?”“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到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里来的?”这样,追寻到物种起源问题。鲁迅先生很耐心地为他讲了那一切。

(四)回答孩子提问的三点思考

(1)“答”的几个技巧。

在孩子提问时,启发他自己进行观察和思考。

当孩子提出问题后,父母可以判断一下,如果问题不是太难,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找到答案,就不妨从启发和鼓励的角度,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自己找到答案的成就感能激发孩子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比如,孩子问:“红色和黄色在一起是什么颜色?”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拿出红黄两种颜料,把它们混合起来,观察混合后的颜色。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了答案,不仅印象非常深刻,最关键的还提升了孩子对自己寻找答案的自信,非常有助于日后的自主学习。

面对孩子天真幼稚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能笑话孩子,不要用成年人的思考方式看待孩子的问题,不要将成年人的惯有思维灌输孩子,更不要把成人世界的答案灌输给孩子,否则就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平时对周围的事物显得漠不关心,对孩子的问题无动于衷,那么孩子的好奇心和富于探索的天性就会因你而受到影响。父母保持有一颗童心,陪伴和引导孩子去看这个世界,自己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2)答不出,怎么办?

孩子的问题五花八门,有时候很可能连父母都不知道。比如:孩子问,“妈妈,有哪些动物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的,它们晚上能看见东西吗?”当父母不能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编造答案,欺骗孩子;二是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在回答之前,家长要仔细体察孩子提问的动机,是受了困扰,想引起大人的关注,还是出于强烈的求知欲呢?只有了解孩子提问的动机,才能够给他一个适合的答案。你可以先反问他一个问题。这是对待孩子提问最重要的技巧。

正确的做法是,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妈妈也不知道,没办法回答你,等我们从书上查到答案以后就告诉你。”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答案。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妈妈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但是,不知道并不是坏事,可以通过学习找到答案。

(3)两类普遍较难回答的问题。

①关于死亡的问题。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接触了死亡的概念,或者在生活中亲身经历了亲人或者宠物的死亡,就会问到这个问题,这其实表示孩子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骗孩子,比如说死了就是睡着了,这样的回答会给孩子带来恐惧感,比如晚上害怕上床睡觉。

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告诉孩子,所有活的东西都会死,人是这样,小动物、树木花草也是这样。一些孩子可能会继续问到:“妈妈也会死吗?”不要直接回答“会”,因为孩子会以为马上就要发生,从而感到害怕。要告诉孩子,“妈妈会陪宝贝很长很长时间,要等到妈妈很老很老的时候才会死。”这样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②关于性的问题。面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其实往往是父母自己想得过多,才羞于回答或者含糊其辞。比如,当孩子问到:“妈妈,我们从哪里来?”很多妈妈都非常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有些妈妈就骗孩子“你是从天上来的”,或者“从外面捡来的”。

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自然真实、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答案。对于“我们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可以回答孩子:“爸爸种了一颗种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长出了你这个可爱的小宝贝。”这样的答案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符合科学事实。

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家长敷衍了事、粗暴制止、不懂装懂,不仅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还会使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