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不仅具有教育的一般意义,还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缔造民族和谐、维护国家统一以及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政策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是“国家为完成一定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后作出的一种战略性、准则性的规定”[1]。教育政策的好坏成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2]因此,在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并存的21世纪,如何制定和实施既有益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民族教育政策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以及学者关注的焦点。
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需要。历史上,原住民及少数民族在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普遍处于被同化和边缘化的境遇。虽然在国家人口总数中占比较小,但他们或以国土的最早主人——“第一民族”自居,或居住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或边境,有的甚至跨国、跨境居住。全球一些热点地区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大都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或外国势力插手民族纠纷有关。[3]因而原住民及少数民族问题常常具有政治性和国际性,关系到民族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为了摆脱被同化和受歧视的命运,各原住民及少数民族进行了长期的抗争。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生了以印第安复原军人为中坚力量的民族自治运动,增强了印第安人的权利意识,政治意识也随之高涨。20世纪60年代,黑人解放运动、亚非的殖民地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这一浪潮引发的泛印第安运动波及加拿大,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原住民运动,推动了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权利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促使各国逐步反思并调整其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政策,以调和国内民族矛盾,维护国家稳定。由于民族教育对于增进文化认同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都把民族教育纳入国家或区域安全战略规划并予以优先考虑和重点扶持。
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开始,众多发达国家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生育高峰之后开始陆续进入人口持续负增长的时期,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劳动力人口减少之间的矛盾引起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原住民及少数民族因为相对较高的生育率而被视为填补人口不断老龄化后出现的劳动力资源缺口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普遍存在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民族教育政策以提高原住民及少数民族的教育成就,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资源缺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www.xing528.com)
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是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4]全世界约有3.7亿原住民,占全球总人口5%左右。原住民分布在六大洲的90多个国家。[5]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护了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但由于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巨大冲击,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文化呈现日渐衰退的趋势,文化多样性面临巨大威胁。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民族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何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基于本土文化的民族教育政策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