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宫廷的戏剧活动与观剧

宫廷的戏剧活动与观剧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从现存的中国传统戏剧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从宫廷到地方官僚机构,以及地方社会的精英都有喜好戏剧的倾向。作为仪式和庆典活动的一部分,在统一筹划与精心安排下,连接西北郊外皇家园林与北京市区的主要街道上,都会搭设许多临时的戏剧舞台,官府与各地士绅与商贾组织地方戏班进京演出,演戏成为营造大型庆典活动气氛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宫廷的戏剧活动与观剧

众所周知,戏剧包含几个最基本的元素即“演员”“故事(情境)”“音乐”“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它用一种独自的符号体系(台词,脸谱,动作,表情,音乐,道具等)与观众直接进行互动,通过有趣的故事娱乐观众的同时,也是一种向观众传播各种知识、价值观和规范的重要传播媒介。它是一个利用公共场所,或者制造出一个公共场所的公共性活动。戏剧通过表演者在剧场或临时舞台上的表演来取悦观众。虽然舞台和剧场这一空间范围并非太大,但它是具有向大众传播知识、价值观等的媒体特性。因此,戏剧用表演方式传达给观众的内容,自然会给地方社会的风俗乃至社会秩序带来影响。戏剧演出对社会秩序带来一种好影响或者坏影响,这不仅仅是地方社会的精英,也是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关心的问题。

清代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府一直认为戏剧对社会风俗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传播不利的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或者反叛的思想。因此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措施禁止演戏与普通老百姓的观剧行为〔1〕,不过,一般认为接受戏剧不良影响的对象是老百姓,所以禁戏只是针对普通人的措施。然而,从现存的中国传统戏剧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从宫廷到地方官僚机构,以及地方社会的精英都有喜好戏剧的倾向。清朝政府对戏剧采用的是双重标准。从很多官僚的日记等文献中也可见他们平日见缝插针地偷闲观剧取乐之一斑,而且演戏多在官衙以及官僚经常出入的会馆中〔2〕

当时有人援引唐代诗人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痛斥慈禧太后在面临国家存亡危机之时,仍然寻欢作乐。尽管痛骂的是西太后不顾国家利益,挪用国库经费满足个人欲望,其中也暗示慈禧太后是个地道的大戏迷。其实慈禧太后不仅仅喜欢看戏,还经常在宫廷的舞台粉墨登场,与其他演员一起扮演剧中人物,她喜欢表演的人物为观音菩萨。不仅慈禧太后如此,在清代中国,因为缓解各种精神压力的娱乐手段太少,皇帝和宫廷就有喜欢看戏消遣的传统,历代有能耐的皇帝几乎都喜欢欣赏戏剧表演。历史学者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就指出“顺治七年末、八年初,清人似有点取强夺秦淮当时及旧日乐籍名姝之举。此举或与世祖之喜爱戏剧有关”。我们从中也可窥视这一事件与清代第一代顺治皇帝(1644-1661)喜欢戏剧有密切的关系〔3〕

图2-1 皇帝万寿庆典和北京的剧场

康熙皇帝(1662-1722)和他的父亲一样喜欢戏剧,每次巡视江南之际,听戏都是他的一大快乐事情。皇帝所到之处,当地官员为投皇帝所好四处奔走,准备各种戏班,以戏班唱戏来满足皇帝的娱乐需要。康熙皇帝每次南巡回銮途中驻跸扬州时,总是在扬州接受商人与官僚的准备,看戏取乐。由于皇帝有欣赏戏剧的特殊喜好,当地官员和商人在安排康熙皇帝的行程中,准备戏剧演出与皇帝看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4〕

为了满足皇帝看戏的要求,朝廷官员采取了各种措施。康熙三十二年(1693)12月,内务府包衣出身,时任苏州织造的康熙皇帝的亲信李煦在奏折《弋腔教习叶国桢已到苏折》称:“切臣庸愚陋贱,叠荷恩纶,揣分难安,益深惶悚。昨蒙佛保传谕温旨,倍加歉仄。念臣叨蒙豢养,并无报效出力之处,今寻得几个女孩子,要教一班戏送进,以博皇上一笑。切想昆腔颇多,正要寻个弋腔好教习,学成送去,无奈遍处求访,总再没有好的。今蒙皇恩特着叶国桢前来教导,此等事都是力量作不来的,如此高厚洪恩,真谒顶踵未足尽犬马报答之心。今叶国桢已于本月十六日到苏,理合奏闻,并叩谢皇上大恩。容俟稍有成绪,自当不时奏达。谨奏。”〔5〕李煦作为皇帝的心腹,与康熙皇帝保持密切关系,他深知皇帝喜好,为了博皇帝欢心,李煦发动江南的官僚系统,寻找昆曲以外的弋腔等戏剧资源,请专门教习,教授训练寻觅到的女戏子,呈送到皇帝以博一乐。李煦的奏折也从另一侧面充分反映了康熙帝喜爱戏剧的事实。

图2-2 皇帝万寿庆典和北京的剧场

乾隆皇帝弘历与其祖父康熙皇帝一样,同样喜欢欣赏戏剧。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巡视江南,他此次从江南带回为数众多的昆曲演员到北京,后来将学习过戏剧的内廷太监和民间艺人加以区别,将内廷太监分为“内学”,民间艺人分为“外学”。仅“外学”一部总人数在七百人以上。由此可见,当时北京的演戏之频繁,由此也可看出乾隆皇帝和朝廷对演戏的热心程度〔6〕。(www.xing528.com)

图2-3 皇帝万寿庆典和北京的剧场

图2-4 皇帝万寿庆典和北京的剧场

如果将清代的各朝皇帝的声色之娱,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对皇帝、宫廷娱乐的态度和行动综合起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在清朝的文化政策和行政管理中,不同省份和不同类型的地方戏自然不是都可以得到同样的发展空间,有的被百姓钟爱的地方戏,由于未受到政治意识的钳制,以及行政管理也还没有精细到干预乡村夜晚偶尔演戏的程度,因而获得发展空间,能够脱颖而出。可以说昆曲以外的地方戏剧是当时人们对戏剧的喜好(包括皇帝)与政府对戏剧控制之间的较量、拉锯中发展起来的。

图2-5 皇帝万寿庆典和北京的剧场

此外,庆祝皇帝生日也是当时最大的政治仪式之一,特别是每逢皇帝五十岁、六十岁生日时,朝廷内外都要在北京举行盛大仪式。作为仪式和庆典活动的一部分,在统一筹划与精心安排下,连接西北郊外皇家园林与北京市区的主要街道上,都会搭设许多临时的戏剧舞台,官府与各地士绅与商贾组织地方戏班进京演出,演戏成为营造大型庆典活动气氛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有关皇帝和皇太后的生日庆典活动中设置演出舞台一事,据《清实录》所述,光绪十九年(1893)2月26日,皇帝下令内阁“据总办万寿庆典王大臣世铎等,会同内务府奏称,恭査乾隆年间历次庆典,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将两旁街道铺面量加修葺,并搭盖经坛戏台,分段点设景物各在案。明岁恭逢皇太后六旬万寿,可否照案办理,请旨遵行一折。朕谨援成案、竭诚吁恳”〔7〕。依据这份谕旨可知光绪二十年(1894)是西太后六十岁生日,朝廷的王公大臣为了准备盛大庆典,调查乾隆年间的历次皇室庆寿活动,希望以乾隆时期的做法为例,提前作好相应准备。王公大臣们为太后寿辰准备庆典的提案获得皇帝同意,皇帝下令朝廷大小官员依照乾隆庆典先例办理。这些相关文献都清楚地显示清朝历代的正式庆典活动,搭设戏台演戏是营造庆祝气氛非常重要一环,几乎不可或缺(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

皇权至上的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其影响力巨大,因而会上行下效,流播极广。皇帝、宫廷对戏剧的兴趣与爱好,对戏剧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皇帝的个人喜好是与政治相关的戏剧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