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戏剧与京剧史的深入研究与优化

中国传统戏剧与京剧史的深入研究与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收集与京剧相关的资料,整理、研究与京剧发展关联的各种事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此外,强调唱腔、演出剧目和演员的传记,即从戏剧自身内面诸多元素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戏剧史和京剧研究的主要特征〔10〕。在考察戏曲演出的发生和发展时,田仲一成强调祭祀仪式和戏剧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祭祀活动的需求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戏剧发展的动力。

中国传统戏剧与京剧史的深入研究与优化

有关京剧比较学术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约一百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京剧之名的使用历史并不长,直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们并未明确使用“京剧”这一名称,他们的学术活动主要对传统戏剧与京剧有关的历史事实、人物和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如齐如山、张次溪、王芷章等以乾隆末期以后的北京演员的演出活动、梨园状况和清朝宫廷的戏剧为中心,进行了京剧相关问题的资料整理与研究〔7〕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支那近世戏曲史》、中国著名学者周贻白中国戏剧史》、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通史》等的研究,基本上是将与京剧相关的戏剧元素放在清朝地方戏曲的框架中进行处理的〔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京剧的角色、音乐、唱腔、舞台、故事与历史的关系等戏剧元素受到学术研究的重视,有关京剧内部各方面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展开。与此同时,关于包括个人经历在内的舞台生活等著名演员的回忆录也陆续出版,这些出版物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戏剧史与京剧演员生活状况的各种信息。根据这些资料,整理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的研究逐渐增加。进入80年代,马少波、章力挥、胡冬生、苏移、钮骠等学者汇聚了北京和上海的戏剧史研究专家,设计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在调查19世纪末至20世纪京剧展开的实际状态,吸收迄今为止的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中国京剧史》(上、中、下)。这部规模比较庞大的著作的时间从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开始,直到20世纪后期,比较全面地研究整理了京剧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关于京剧的形成时期,马少波等人的研究中涵盖了京剧和传统戏剧的各个方面,但是它沿袭了以演员传记和唱腔的变化为中心的传统戏剧史研究框架的同时,关注了北京这一戏曲舞台上的各地域戏曲的盛衰,以及“徽班”(由徽州商人主宰的戏班组织)的戏曲表演活动,探讨了京剧发展的历史过程〔9〕

迄今为止的京剧研究,尤其是有关京剧形成方面的研究,北京被视为京剧形成之“场”,与戏剧关联的、在北京地方发生的诸多现象或事件也备受关注。例如,有关京剧的音乐形态和声腔系统流派、唱词念白、角色、剧目及其变化、演员的演出活动与流派的形成和传承、故事原型、剧本和剧作家、舞台和演出道具、服饰与扮装、脸谱、武打戏等问题。通过收集与京剧相关的资料,整理、研究与京剧发展关联的各种事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有关京剧的起源及其形成,主要通过一些戏班的活动以及一些有名演员的表演经历为重心,还原京剧形成的原貌。此外,强调唱腔、演出剧目和演员的传记,即从戏剧自身内面诸多元素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戏剧史和京剧研究的主要特征〔10〕。可以说主要是对与艺术自身相关的诸多构成要素以及戏曲艺术内面关联性等问题的研究。

在京剧形成史的研究中,虽然不能说与上述学者的研究内容完全不同,但也有从戏剧的外侧,即历史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探讨京剧问题的研究。

澳大利亚学者Colin P.Mackerras所著《The Rise of the Peking Opera 1770—1870》一书中,在关注清代宫廷的戏剧演出状况、徽班与演员、戏曲舞台的变迁以及作为京剧形成基础的地方戏曲的同时,从著名演员演出活动的角度探讨了京剧形成的历史。Colin P.Mackerras将戏剧以外的社会环境以及北京以外的地方城市的状况等问题也纳入其探讨京剧形成的视野中。他以道光年间以来内外交困的王朝危机和老百姓的爱国心高涨的背景为契机,巧妙地分析了当时北京地区以英雄战争为主题的戏剧的成长〔11〕。从社会环境的层面探讨京剧形成的Colin P.Mackerras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国的戏剧研究无疑具有很多的启示。

田仲一成长期从事传统文献的研究与实地考察,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史的理论方法,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他认为“汉代以来的宫廷演员的科白,唐代以来的宫廷歌舞,唐宋的歌谣(词),五代北宋以来的说唱、小说等是通过在宋元时代的城市的戏院(妓院),剧场等娱乐场所整合而形成的”,他有关中国戏剧发展理论中,认为应该对“自20世纪初王国维的开创性研究以来,迄今为止称之为多元说、复合说的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的过去中国戏剧史研究的认识框架加以重新探讨,他对将城市的娱乐场所视为戏剧产生母胎的观点提出批判。田仲一成的贡献在他的研究超越了舞台、演员、音乐、演奏以及小说、剧本等戏剧关联的内部范围,将信仰、仪式等多种宗教、文化、社会性因素与戏剧的发生、展开联系起来。田仲一成作为日本中国、特别是华南乡村社会地方戏班与戏曲演出活动研究的主要代表,擅长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长期从事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他在比较了日本和西欧的传统戏剧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后,重视西方和日本的戏剧研究理论中提出的城市戏剧的母胎来自农村戏剧的视角,加进了农村祭祀为戏曲发展的动力的新观点,在中国戏曲发生机理与起源场地研究中,推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乡村戏曲演出、宗族戏曲演出以及市镇(市场)戏曲演出的类型理论,并以此来理解宋至清代的中国戏曲史的起源、展开与变异等过程。田仲一成的研究为中国传统戏曲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其主要成果结集为《中国祭祀演剧研究》等4种以及《中国演剧史》,前4种均在千页前后,相关成果和资料都十分丰富〔12〕。(www.xing528.com)

田仲一成的研究从早期开始就将戏剧置于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由此来捕捉戏剧的表演与观赏中的各种人物之间千姿百态、错综复杂的场面,强调在动态力学张力中来把握戏曲的发生和展开,他的研究具有典型的社会史研究特征〔13〕。而《中国演剧史》是基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再次以祭祀演剧为中心的一贯性研究模式,系统地对中国戏曲发展史进行了整理。在考察戏曲演出的发生和发展时,田仲一成强调祭祀仪式和戏剧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祭祀活动的需求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戏剧发展的动力。另外,田仲一成虽然重视祭祀关联的戏曲表演,从“戏曲表演流入城市”的角度来理解近代城市中的“娱乐性戏曲表演”与营业性戏曲表演,讨论了涉及戏园(剧场)、会馆以及演艺界同业行会组织、“徽班”的上京与京剧的关系等问题〔14〕

总而言之,田仲一成的研究对于理解京剧的成立与展开,通过整理基础性资料,梳理京剧关联的基本事实,具体分析京剧的各个要素,考察了作为一个复合性艺术的京剧结构,以及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积蓄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理解京剧或者传统中国戏剧史很多新鲜的见解和方法。

但是,京剧究竟形成于怎样一个壮大的地理空间?其成立和展开是以什么样的社会变动为背景?又以什么形式(如何)完成的呢?这对于弄清以京剧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戏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发掘一种艺术形式创生中的艺术信息的发生、传播和变动等的机制,以及理解文化艺术的生成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即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其相关的诸多条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关这些问题,尽管学术界已有一定的研究积累,但并意味着得到了充分的解释与分析。

此外,在欧美学术界,有关戏剧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如戏剧的种类、戏剧与绘画和雕塑美术领域的关系、角色、舞台、剧团、公演、观众,以及在戏剧中所显现出的政治、社会、经济的状况等都受到关注,各种相关问题都被纳入研究视野,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5〕。欧美学者在讨论传统戏剧史问题时,别出心裁,导入了新的历史学方法,如Jean-Christophe Agnew的代表性著作Worlds Apart:The Market and the Theater in Anglo-American Thought,1550-1750将剧场作为观察市场变化与特点的一个窗口,探讨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文化史。Jean-Christophe Agnew的研究与传统中国戏剧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其敏锐的问题意识、视点和方法论等,对以京剧为中心的传统中国戏剧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史研究的创新,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