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存在的时间不长,各级制度和管理都比较混乱,因此在印学史上,元代官印的地位并不高,对其研究也不太深入;但元代私印在印学史上却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印学史的肇始,元代私印的广泛使用,是很重要的基础条件。
“私印”一词,在印学史中出现得很早。先秦古玺中便常见有“私印”二字,但需要明确的是在宋以前,这种“私印”并非与“公”对立,其是为代表公权的官印的补充。当印章不再成为个人身份象征后,私印便不复再现。两晋至隋唐,便几乎不再看到类似先秦两汉的私印出现。
而到宋代,因为印章使用的泛化,这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私人印鉴的出现。在元代,这种私人印鉴使用得更为广泛,最终成为了篆刻这一艺术形式形成的社会土壤。元代的私人印鉴,因为多有花押,所以一般称为“元押”。因为使用的广泛,元押的存世数量较多,今天也算比较常见的古印。
花押,在汉代便已经产生,其使用应该是和纸张的发明推广同步,是个人标记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南北朝时称之为“画敕”、“花字”等,唐代便已经称为“花押”了。但在唐代,这还只是少数人在使用,其普遍使用是在宋代。最开始只是文人以之作记,但在经历了宋代印章使用的泛化,私人印鉴大量出现后,到了元朝,花押与印章相结合,最终成为了数量巨大的押印。元代社会商业发达,从思想文化层面而言又比较自由,因此形成了元押在形制、文字、纽式上的多样性。可谓是民间私人印鉴有史以来的最鼎盛时期。元代押印作为私人印信,多以铜铸成,通常印体较薄,有带孔印纽,除了铜印还有玉、石、象牙、牛角等材质刻制而成,印文多是朱文。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受隋唐官印体制转变的后续影响。
“张”押印印面(左),印蜕(右)中国印学博物馆藏
“八思巴文”押印印面(左),印蜕(右)中国印学博物馆藏
元押印在文人篆刻兴起后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不雅”而被拒绝于艺术领域之外。在明代篆刻典籍中也没有有关押印的记载。直到清中期以后,才逐渐为篆刻家所认知、借鉴。清光绪三年(1877),杨守敬将其所藏的单字押印拓编入其选的《印林》中,并单独成册,这是印学史上第一次对押印的整理。此后清末民初年的赵之琛、赵之谦、吴昌硕等都曾临摹和创作过宋元押印。近现代的篆刻名家邓散木、沙孟海、来楚生等也都仿过、刻过宋元押印。
“吉利”押印印面(左上),印蜕(左下),印身(右)中国印学博物馆藏
时人也有对于押印的记述,如元代学者陶宗仪就在其《南村辍耕录》中说:“刻名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列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今有学者对陶宗仪所说蒙古色目人多不能执笔画押是否属实提出了不少异议。应该说陶宗仪的说法和学者的质疑都有其合理性。陶宗仪所见多为蒙古的中低层官吏,他们很多确实没有书写应用汉字的能力,但在当时蒙古统治者的高层中,则不乏汉学精深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