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纸张的迅速普及,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印章史中来进行讨论,则可以看到,其彻底改变了中国印章的形态与使用模式。
如前文所述,盖在封泥上的印章,为了使字迹凸显,需要阴刻,盖在纸上则是白文,而当纸张普及后,为使印章醒目,阳刻取代了阴刻,以朱色钤盖于纸上,形成朱文。虽然印色的使用在此之前的考古活动中已经发现,但真正广泛使用,还是从这一时期之后。
文献中可找到多处南北朝钤朱用印的例证:“书以朱印印之,明造两通。一关吏部,一留兵局……奏出之日,黄素朱印,关付史部……别录历阶,仰本军印记其上,然后印缝。”[5]“梁元帝以法和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业县公。法和不称臣,其启文朱印名上自称司徒。”[6]
在这两条文献中,第一条所谓“印缝”是这一时期印章使用中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并且影响后世。“印缝”与今日“骑缝章”性质相同。魏晋南北朝时,由于造纸技术的局限,纸张的尺幅较小,一件公文有时需用数纸才能撰写完成。公文成文后,将数纸按顺序首尾相连,粘联在一起。为防止抽换作伪,在首尾的接缝处,要骑缝加盖印章,称“押缝”(骑缝)制度。这一制度为纸张成为公文载体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创,并为此后历代所沿用。
“……今请征职白民,具列本州郡县三长之所;其实官正职者,亦列名贯,别录历阶。仰本军印记其上,然后印缝,各上所司。统将、都督,并皆印记,然后列上行台。”《魏书·卢同传》中的这则记载,也说明了北魏明帝时期,印章开始应用于文书两纸的接缝处,用以防伪。
在南北朝之前的官印,虽然其用法已经转变为钤朱使用,但印章本身则一直保留着汉晋以来的白文官印传统。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私印中,朱文印的比例明显上升。特别是一些辟邪纽的阳文套印,制作尤为精细,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实用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以朱文印钤朱于纸张的用印方式。
朱文印章要到南北朝之后才成为主流。明代甘旸(明代篆刻家。字旭甫,号寅东,成《集古印谱》五卷,内附《甘氏印正》《印正附说》等)说:“六朝印章因时改易,遂作朱文、白文,印章之变,则始于此。”[7]罗福颐在其所著的《古玺印概论》中也提到“南齐以后,官印始用朱文,多出铸造。”需要明确的是,朱文印章成为主流后,其制作方式与秦汉相比,有了彻底的颠覆,秦汉印章铸、刻兼有,以刻为主,而南北朝之后的印章中,铸造工艺成为主流,刻制印章只占极少数。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在三国到西晋这一阶段,主体上是对汉代的继承,而东晋南北朝则开隋唐之先河。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实物中,既可以找到汉代遗风,也可以看到些许隋唐的影子。(www.xing528.com)
印章在汉代除了封藏功能之外,还有作为拥有者凭信的功能,印章不适宜做得很大,因此秦汉之际的印章其体积都较小。但当印章盖到纸上时,尺寸大小并不成为限制,而印章凭信的功能并未消失,于是为了凸显这种功能,印面增大成为最为便捷的方法。同时印面增大,也让盖在纸的印记更为清晰,于是可以看到在进入南北朝之后,印章体积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隋唐以及后世尺寸巨大的官印。
进入南北朝以后,官印的尺寸开始增大,如北魏(386—534)的官印尺寸增大至3厘米见方,印文仍以白文为主,且多为凿制而成。印章在何时由白文转为朱文,当是一段历史时期的活动,并不能落到某方具体的印章上,应是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白文印章盖在纸上的不便,因此才开始以朱文为主。其经历的历史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南朝齐时期(479—502)。
在甘肃敦煌,曾发现古写《杂阿毗谈心论》残卷,《杂阿毗谈心论》为刘宋时(420—479)僧人伽跋摩等译。在经卷背后,盖有“永兴郡印”朱文大印,这方印章有5.4厘米见方。
永兴郡印
对这方印,罗福颐推断为南齐之物,他说:“永兴由晋至唐,均为县,只有南齐称郡。”由此可知此印当为南齐官印,并由此推论官印加大而用朱文,最早见于南齐。由于他的声望加之《古玺印概论》的影响,此说一直未受到质疑。直至20世纪80年代,元石才撰文对此印的归属进行了重新考订。元石称“永兴郡印和目前所见的南齐官印甚至和整个南北朝官印无丝毫相似之处,却与隋印‘广纳戌印’的结字基本相同,尤其是‘印’字的结体,二印完全一致”,并进一步对永兴郡的地望做了考证,引用《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陇右道瓜州条,证明北周时曾在瓜州一带置永兴郡,隋初方废。再通过印文风格比较,更接近隋印而不同于北周,故断为隋印。当时南北阻隔,南齐经卷很难传到敦煌一带,故此说可信。此两种说法虽然有上下数十年差异,但整体来看,依旧属于这一时期,并不影响对于整个印章史的考察。
“天元皇太后玺”印面(左),印蜕(中),印身(右)咸阳博物馆藏
朱文印章在此时的普及并不是个例,1993年,在陕西咸阳北周武帝(543—578)孝陵还出土了北周“天元皇太后玺”。此玺为金质,獬豸纽,印面边长4.45厘米。据《隋书》记载,后周时皇帝、皇后之玺,均为“方一寸五分”,合今约4.44厘米,这方“天元皇太后玺”与记载相符。此印为朱文,根据其印面分析,这方印为铸造而成,铸成后,经过了少量修整,因此部分笔画留有刀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