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私印的本质及历史条件分析

私印的本质及历史条件分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在汉印的研究中,会有官印、私印的区别,带有官职名的被称为官印,而只有姓名、图案,没有官职的汉印则被称为私印。同时“私印”这一提法在汉代实际是不存在的。按照历史条件而言,私印也应是这种使用方式。“汉私印”这种说法,实际是对汉印的曲解,“汉私印”实际是官印的另一种形式,两者绝不能区分开来谈,或者说“汉私印”这个概念,便是不存在的。

私印的本质及历史条件分析

今天在汉印的研究中,会有官印、私印的区别,带有官职名的被称为官印,而只有姓名、图案,没有官职的汉印则被称为私印。在对印章个案的研究中,都将两者区别开来,形成了两套不同的体系。这种划分方法无疑是简单粗暴的。同时“私印”这一提法在汉代实际是不存在的。在所有汉代的典籍中都没有私印的提法。汉私印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吾丘衍《三十五举》中的第三十二举,他在其中说:“仆有古人《印式》二册,一为官印,一为私印。”

汉“丁则私印”印面(右),印蜕(左),西泠印社

吾丘衍提出“私印”一说,或许因为在大量的汉印中常可以看到“××私印”这样的印文,但这些印章中的“私”字,并非与“公”对立,而是指自己。私字本意是私人拥有的“禾”,而后引申出“自我,非公共”的含义,在这些大量的汉印中的“私”字更多还是“自我”这一意义。因此其只是在表意上略有差别,而不能将其与“公共”这一概念对立。

《印式》一书未有流传,不好确定这是否为吾丘衍的托名之作;即便有此书,其成书的年代也不会超过宋,而宋代与两汉相隔也有千年,在当时缺乏实物证据,且没有文献辅助的情况下,这种说法臆造的成分应该大于实际的情况。

具体分析汉代的历史条件,实际也不具备大量私人拥有印章的情况。汉代的社会生产结构还相对原始,商业并不发达,所有的商业贸易基本都被世家、豪门所掌控,这就意味着社会上并没有太多的人际交往活动。同时汉代的教育也还没有普及,大量的知识也只在上层社会中传播,普通百姓没有断文识字的能力,自然也就没有对印章的认识。民间不具备使用印章的条件与基础,自然印章也就不会在民间存在了。

那么汉代“私印”究竟从何而来呢?或者说又以何种方式使用呢?汉印在钤盖之外,还有重要的一项功能,即“出示”以证明身份。按照历史条件而言,私印也应是这种使用方式。同时,官职固定,但存在一职多人的情况,这种事例在汉代非常多。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官爵制度,如何区分相同官职名称的人员,也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有没有可能“官印”是以表明持印人员的官职,而“私印”则是表明此官职之下,具体的个人?(www.xing528.com)

后世对于汉印官、私印的划分太过教条,实际上到明清时期,在政府的公文上,依旧存在官员用私人印鉴代替官署印的情况。汉代社会经济发展还未到一定高度,可想而知更不可能有这样细致的划分。因此,可能所谓的汉“私印”实际也是“官印”的一个部分,只是存在于不同的使用场合而已。

同样还有值得重视的一点,在汉代之后,私印几乎不复出现,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几乎没有私印出现,直到宋代方才出现了“押记”这种私印的形式。如果说汉代的私印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准,为何宋代的“押记”依旧有粗疏之感呢?

宋代纸张已经成为社会普遍使用的文字载体,伴随着科举制的推广,以及世家、豪门在历史上的消失,宋代社会有了广泛的识字率和庞大的市民阶层,商业活动也尤为发达,这才有了私印出现的条件和基础。

“汉私印”这种说法,实际是对汉印的曲解,“汉私印”实际是官印的另一种形式,两者绝不能区分开来谈,或者说“汉私印”这个概念,便是不存在的。也只有这样去理解“汉私印”才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与背景,让后面的各类讨论更符合历史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