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孟頫:探讨复古艺术观念的审视

赵孟頫:探讨复古艺术观念的审视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种“古意”究竟是他的艺术观念还是心底情节的投射,尚不好说。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赵孟为代表的元代的很多艺术家会提出“宗法晋唐,恢复古法”。在现有资料中,可以查阅到赵孟留下的印章不多,在《赵孟书画全集》中,收录的赵孟印章共计14方,这也是目前能见到的所有赵孟印章。由此,不由得对赵孟所说“复古”产生进一步思考,其所复之“古”究竟为何?

赵孟頫:探讨复古艺术观念的审视

在中国艺术史上,赵孟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艺术创作上力倡“古意”。他曾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但这种“古意”究竟是他的艺术观念还是心底情节的投射,尚不好说。中国文人都有着崇古尚雅的历史情结,总会将先贤奉为圭臬。而这种对于前代的推崇,究其根本,大多只是对现实无奈反抗的折射而已。

遍翻历史,历朝历代都有“祖宗之法不能变”的说辞。甚至就连近代的维新变法,都还有康有为假托古人,写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赵孟頫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能见到不少“古代”的书法、绘画,但这种“古”是否已经远及汉魏,还值得商榷。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赵孟頫在艺术上的范本,于书法而言更靠近两晋,绘画则是在宋画上的突破,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元素。

赵孟頫的书画师承不明确,在史料中也只有零星的记载。元明之交的学者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台州黄岩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在其《辍耕录》[2]卷七之《赵魏公书画》中说:“魏国赵文敏公(孟頫),以书法称雄一世。画入神品,其书,人但知自魏、晋中来,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耳。尝见《千字文》一卷,以为唐人字,绝无一点一画似公法度。阅至后,方知为公书。……则知公之书所以妙者,无帖不习也。”

元代统治阶级以蒙古人为主,他们并不擅长文事,元代文化与宋代相比,可谓停滞乃至倒退的。有少量的突破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和对前代文化的继承。总体来看,元代文化是粗放而颓势的。

汉族士大夫、文人的圈子里,自南宋以降,国事衰微,于文学、绘画、书法等文艺领域里又难免有“衰朽之气”,这些都是沉闷与压抑的。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的很多艺术家会提出“宗法晋唐,恢复古法”。

实际这是文人在元代压抑的政治环境中的反抗,名为复古,实乃以此为名进行的创新,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情形类似。

赵孟頫出身皇家,虽然其家庭在南宋末年已显贵不再,但文化上的传承一直保留,这也可以理解他为何崇尚古雅美。他的审美正是对于宋代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审美观念的继承。

赵孟頫的书法就是追溯晋唐之法,以二王为准则,其书学观的具体实践则是学习魏晋之法,把方向指向了二王。

曾有不少资料提到过赵孟頫曾随钱选(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頫等合称为“吴兴八俊”。他继承了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萌芽了诗、书、画的紧密结合。)学画,但遍观赵孟頫文稿,他在提到钱选时,都称之为“友”。这足以证明,他并未对钱选执弟子礼。赵、钱二人在绘画上相互影响是可能的,但关于其师生关系的描述存疑。

赵孟頫在绘画上的贡献,更多还是集中在理论。就实际的创作而言,并未与宋人有太大区别。赵孟頫一直反对宋代的院体画程式,而其中又主要指以马远、夏珪等人为主要代表的南宋画法。

对于南宋院体绘画的美学风格,李泽厚(1930—2021,哲学家、美学家,湖南宁乡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曾经有宏观的概括。在《美的历程》中,他将之称为“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3]

宋代的院体绘画,与其说是自由的创作,不如说是由艺术家参与的一项政治工程。对此李泽厚说:“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在享有极度闲暇和优越条件之下,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与细节忠实并行更值得重视的院体画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4]中国传统绘画,在北宋才产生了明确分野,北宋以前的画家,更多被归于“工匠范畴

文人参与绘画很早,但一直未能成为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文人参与到绘画之中,但对当时的文人而言,这更像是一种游戏。虽然出现了顾恺之(348—409,字长康,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画家。著有《画山水序》。)等卓有成就的文人画家,但始终文人绘画在此时的艺术史中,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直到唐末宋初,才有大量文人参与到绘画创作中。北宋的苏轼、米芾参与到绘画创作中后,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大力推动了文人绘画的发展。自此,绘画才成为“文事”之一。

直到元代,中国绘画史都是“画工画”占据绘画主流。今天美术界虽对宋画推崇备至,但实际两宋所设画院,却是将官办绘画发展到极致的形式。

对文人画家而言,技术与形式,是他们创作中要面对的问题。文人画家始终难以避免“文人精神多”而“绘画形式少”的创作局限,这种精神丰富但相对缺乏合适的表达形式,且技术层面和物质层面对应的问题也一直存在。赵孟頫在绘画上的突破也在于此,他的作品,极大丰富了创作的形式,但无论技法还是题材却也并未突破前人的藩篱。

赵氏子昂(www.xing528.com)

吴兴本家

赵氏书印

赵孟頫印

孟頫

大雅

水精宮道人

天水郡图书印

欧波

松雪斋藏书印

松雪斋

赵孟頫印

因此,他艺术上的复古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只是因循继承,或者说,是他对于现实思考与感受在艺术理论上的体现而已。回到篆刻与印章的讨论范畴,赵孟頫对于此的论述,便更值得思考了。

在现有资料中,可以查阅到赵孟頫留下的印章不多,在《赵孟頫书画全集》中,收录的赵孟頫印章共计14方,这也是目前能见到的所有赵孟頫印章。

除“孟頫”一印为白文外,其余皆为朱文。其布局方式,印文书写,与同时代官印并未有太大区别,在艺术取向上仍沿袭宋代以来的清秀典雅意趣,并未见汉、魏印章中的恢宏质朴风格。由此,不由得对赵孟頫所说“复古”产生进一步思考,其所复之“古”究竟为何?

徐邦达对此也曾评述说:“唐宋印记,其篆法大变秦汉之旧。主要用小篆而废弃缪篆,后来元代赵孟頫的所谓‘圆朱文’,可以说还是唐宋之遗,只不过略加变化罢了。”[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