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各民族在清明期间都会举行各种祭扫活动。广西北部地区部分壮族的清明祭扫习俗别具一格,祭扫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进行,而河池一带的壮族有“不进清明时分不祭扫”之俗。但对于刚离世的亲人,家属在其去世后前三年每年进行两次祭扫,第一次在第一年的农历二月初一、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二、第三年的农历二月初三,第二次在每年的清明节。三年后,新坟变旧坟,便可归祖统一在清明节祭扫。祭扫时,各家各户制作五色糯米饭或糍粑,带着猪肉、鸡肉、美酒、纸经幡、鞭炮等祭祀用品以及锄头、铲子和镰刀等工具,逐一祭扫自家和本宗族的祖坟。如果当天祭扫未完,第二天接着祭扫,直至把祖坟祭扫完为止。祭扫时,通常先将坟墓和四周的野树杂草铲刨干净,随后将带去的祭品摆在坟墓前,燃烛点香并插在坟墓四周。随后,大伙儿围坐在坟墓前,一边给祖先奠酒,与祖先共享美酒美食,一边讲述祖先的故事。这时候往往是长者教育年轻人的最佳时机,年轻人在这时也更愿意倾听长者的教育。待到香烛燃尽,将祭品收纳好后,燃放鞭炮,与祖先告别。
广西南部地区的壮族大多在农历三月初三祭扫,农历三月初三既是壮族的歌节,也是壮族的祭祖节。广西南部地区的壮族农历三月初三祭扫的过程及准备的祭品与北部地区的壮族大体相同,不同的只是祭扫时间。
由于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文化互鉴,一些地区的汉族也逐渐接受壮族农历三月初三祭扫的习俗。如横州市的汉族人,农历三月初三和清明节家家户户杀鸡备酒,做糯米饭。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全宗族人带着备好的鸡肉、美酒、香烛等祭品,一同上山去扫墓,俗称“拜山”。如果家中有人生了男孩,且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次“拜山”,必定要杀一只公鸡祭祖,以告知祖先家中已添丁。同时,为了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扫墓时,坟头上要放纸钱、插红烛和插纸幡。
除在清明节和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外,也有在其他时节扫墓的,其中桂东北地区的中秋节祭扫和桂东南地区的重阳节祭扫就颇具特色。(www.xing528.com)
贺州客家人有在中秋节祭扫祖坟的习俗,多为整个家族或宗族联合祭扫,称为“大众清明”。如果需祭扫的坟墓比较多,地方比较分散,可以在中秋节前后几天去祭扫。一般在祭扫前几天,就先把墓地的杂草等清除干净。家族成员自愿集资购买祭扫所需物品,如鸡、猪肉、香烛纸、冥币、鞭炮等物,一些大的家族预备整猪、整羊作为祭品。扫墓时,先把祭品摆在墓前,然后点燃香烛,并在坟头上压几张“鸡旺纸”(滴有鸡血的草纸),再在坟墓上面撒纸钱,然后烧纸钱,等等。待到香烛燃尽,再燃放鞭炮,即祭扫完毕。有一些客家人在清明节祭扫自家的墓,祖坟在中秋节祭扫;有一些客家人则清明节时不扫墓,无论新坟还是祖坟一起在中秋节祭扫。
●清明时节糍粑飘香
重阳节登高和敬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习俗,但在广西玉林一带的客家人,重阳节除了有登高和敬老的习俗外,还有打扫祖坟、祭祀祖先的习俗。对客家人来说,这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当地人对此十分重视。每逢这一天,陆川的客家人会举行祭祖活动,远在外地的人也会尽量抽时间回来参加祭祖活动,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这一天对有的宗族来说还是一个聚会的日子,祭拜祖先完毕,合族会餐,商议处置族中大事,如照顾孤寡老人、奖励上进的年轻人等事宜,年轻人还不忘给年事高的长者分发红包。博白的客家人也有重阳节扫墓的习俗,一般在清明节未扫墓的人家,重阳节一定要补上。也有清明节和重阳节都扫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