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壮族民间社会中舅公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报丧的关系

壮族民间社会中舅公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报丧的关系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上雷公大,地上舅公大”,这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句俗语。用舅公比雷公,说明舅公在壮族民间社会中的地位之高,因此向舅家报丧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是报丧酒,舅家人将酒祭洒于神台后,立即赴丧。这是报丧人第一次跪拜舅家人,也称报素丧。每个人右手举着火把,排成长龙,分别站在大路两旁,等候前来服丧的舅公及亲属,以示对舅公的尊重,也是对去世亲人的留恋和怀念。

壮族民间社会中舅公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报丧的关系

在广西,人去世时普遍有报丧的习俗。不同的民族、不同身份的逝者,报丧方式有所不同,一般有鸣枪(鸣炮)报丧、派人登门报丧以及张贴告示报丧等。在众多的报丧习俗中,向舅家报丧堪称奇特。

“天上雷公大,地上舅公大”,这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句俗语。用舅公比雷公,说明舅公在壮族民间社会中的地位之高,因此向舅家报丧显得十分重要。其实,广西很多民族都有这样的丧葬习俗,这是古代舅权制在民间的遗存。在一些壮族聚居区,若父亲或者母亲病逝,子女或媳妇、女婿立即在头、腰扎上白布孝巾,带着一瓶米酒、一个猪头、一只公鸡和一些香火纸钱,手持一捆点燃的稻草,到舅家报丧。到舅家门口时,他们下跪哭诉,诉说父(母)逝世的经过,舅公听后接过他们带来的酒肉以祭拜祖宗,并向本家族通报

瑶族向舅家报丧的方式尤为讲究,不同地方和支系的报丧方式不同。西林、恭城一带,报丧人到了舅家门前是不准登堂入室的,而是跪在屋外哭泣报丧。富川一带,报丧人须身着白孝服到舅家报丧。龙胜一带,报丧人要带猪肉、公鸡、白布等物品到舅家报丧。南丹一带,丧家会请宗族兄弟带砍牛刀和稻穗到舅家报丧,舅家人一见到砍牛刀和稻穗便知原委,接到噩耗后,舅家十几人带着砍牛刀、铜鼓前去奔丧。马山一带向舅家报丧的方式相当奇特:报丧人带着一瓶酒到舅家报丧,如死者年龄在65岁以上(含65岁),酒瓶系红布,称报仙酒;如死者年龄在65岁以下,酒瓶系白布,称报丧酒。报丧人在报丧途中,每到三岔路口都洒几滴酒。报丧人手中拿着三炷香,并且不可与路人攀谈。到了舅家,报丧人跪于门槛外,待舅家人接酒后才能进屋。如果是报丧酒,舅家人将酒祭洒于神台后,立即赴丧。若是报仙酒,舅家人先备酒菜招待报丧人再赴丧。舅家人参加葬礼返回后,才能把剩下的酒喝完。

毛南族的报丧方式也颇为特别,先报素丧,再报荤丧。毛南族人家有老人去世,在半天内报丧人就要穿上白麻线孝服,脸涂锅灰,穿草鞋或者赤脚,由邻居陪同到舅家报丧。报丧人一路燃香撒纸钱,逢岔路时便呼唤死者的名字,据说这样可避免迷路。到了舅家后,报丧人不能直接进门,而是跪在门外,叫人通报,舅家人将其扶起进屋,报丧人脱掉孝服,将燃香插进香炉祭祀舅家祖先,再向舅家人一一跪拜。舅家人视报丧人对老人的孝顺程度决定其下跪时间的长短。报丧人不能独自起身落座,须等舅家人搀扶起身后方能落座,然后才能叙述死者去世的经过和征求舅家人举办丧事的意见。这是报丧人第一次跪拜舅家人,也称报素丧。报丧人第二次跪拜舅家人是在出殡当天。这一天由道公主持杀牲,报丧人带上肉和牲畜内脏,以及酒和纸钱,再次到舅家,禀报出殡的具体时辰,请舅家人前来主持祭奠仪式。随后,舅家人邀请亲友前往吊唁、验尸和主持祭奠仪式。死者家属要按长幼次序跪在距家百米外的路边号啕大哭,恭迎舅家人到来,以示对舅家人的尊重。报丧人第二次跪拜舅家人也称报荤丧。

水族向舅家报丧的方式也独具特色。去舅家报丧的人扎白布头巾,身穿白色孝服,手拄扎白纸条的拐杖,再带上一条白布巾、一只白色的鸡、一把祭香。不管路途多远,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沉痛悼念之情,报丧人不能快步行走,而要慢步行走,一步一低头。路上如果迎面碰上路人,报丧人要主动退让到路边,低下头站立,等待路人走过了才能重新上路。报丧人来到舅家门前,自己点香,对门拜三拜,然后把香分插在大门外,双膝跪下,大声哭报父亲或者母亲离世之事。舅家人在家,赶忙走出门外,将报丧人扶起并请进屋。报丧人向舅家人诉说父亲或者母亲离世的经过后,送上白布巾、鸡等报丧品,然后又大哭一场。(www.xing528.com)

京族人家若父母去世,孝子孝女派一族兄到舅家报丧。按照习俗,死者的遗体不能随便移动,而要等舅家来人验尸且无异议后,孝子孝女才能为死者擦身更衣。

彝族人家有老人去世,其子女及时派人到舅家报丧。在举行丧葬仪式之夜,死者子女每人手持两支一丈(约3.33米)长的火把,并点燃其中一支。每个人右手举着火把,排成长龙,分别站在大路两旁,等候前来服丧的舅公及亲属,以示对舅公的尊重,也是对去世亲人的留恋和怀念。

汉族侗族苗族仫佬族等民族同样也有向舅家报丧的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