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胜岭村的寿诞习俗:添粮补寿庆安康

广西胜岭村的寿诞习俗:添粮补寿庆安康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广西的壮、瑶、侗、仫佬族以及部分汉、毛南、京族聚居地区,普遍存在着“添粮补寿”的寿诞习俗。贵港胜岭村的“添粮”仪式由师公推算合适的时间在师公家中举行。“添粮”结束后,主家宴请宾客,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举杯共饮,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广西胜岭村的寿诞习俗:添粮补寿庆安康

在广西的壮、瑶、侗、仫佬族以及部分汉、毛南、京族聚居地区,普遍存在着“添粮补寿”的寿诞习俗。各地关于“添粮补寿”这一习俗的叫法不一,所需物品和过程也有所不同,但都蕴含着“添粮可增寿,粮满福气足”的意义,承载着人们心中最质朴的祈愿——愿老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广西的壮族非常重视老人的健康长寿,为老人祈寿的习俗文化底蕴深厚。祈寿习俗在忻城、上林巴马一带叫“添粮补寿”,在田阳平果叫“添粮补命”,在靖西、那坡叫“盘粮补寿”。人们认为,一个人活到六七十岁,这一生的口粮快要吃完了,这时候“添粮”,能带来新的生命力。因此,家中老人年满60岁,晚辈们便适时为老人安置寿米缸,前来祝寿的子孙们欢聚一堂,每人都将自己带来的寿米倒入缸中,寓意为老人“增寿粮”。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或是老人的生日,家人们都给老人增添新米,吃了多少,就添回去多少,称之为“养缸”。第二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时,已出嫁的女儿要带自己的孩子一起回娘家,用新米替换寿米缸中的旧米,将寿米缸添满。老人会用换出的旧米加上糯米,包粽子、舂糍粑,送给子女和亲戚食用,以此表示同福共寿、同享高龄。

贵港胜岭村的“添粮”仪式由师公推算合适的时间在师公家中举行。通常情况下,老人一生仅需“添粮”一次。仪式需要准备的供品较多,大致包括若干袋大米(袋数与老人子女的人数相同,每袋十斤左右)、彩纸、红布、红带、香烛、熟鸡、熟猪肉水果桃子苹果、橘子)、糖果、红枣、橄榄、桂叶、柏树枝、两瓶酒、两瓶花生油、两袋盐、一套新装(帽子、衣裤、鞋袜),以及家中所有成年人准备的红包。老人的长子亲自把米担到仪式现场。仪式开始后,先由老人亲自上香、斟酒,子女们折叠若干元宝放到神龛上,并将供品摆到香炉前。接着师公登场,请神、祈福,引导老人的子孙们依次抓米并放入桌上的空盆中和各自的红包里。抓米结束后,师公用红纸、红绳将米盆封紧,并在红纸封面对角依次插放捆绑好的桂叶、柏树枝,摆放水果、糖果、红枣、橄榄等,直至摆满为止,寓意老人子孙满堂、生活甜蜜。最后,师公往事先为老人准备的新装上洒“福水”,老人按照从头至脚的顺序将沾有“福水”的新装穿戴整齐,并用红带捆腰,家人们一起将大盆里的元宝彩纸烧透,以示感谢各路神仙为老人“添寿”。回到家后,家人们将米盆放在老人卧室里,一周后拆封,家人共享寿米及其他贡品,老人收存红包。(www.xing528.com)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排红村排岜庄“添粮补寿”仪式

环江一带毛南族的“添粮”习俗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的“女儿节”举行,这一习俗又叫“扶马”。人们把60岁以上的老人比喻为马,因为在毛南族群众心目中,马是勤劳、坚韧的象征。老人年过60岁,体质变差,容易生病,毛南族民间称之为“倒马”,反过来说就是“马要倒了”的意思。这匹“马”要倒了,人们就必须要“扶马”,不能让“马”倒地不起。这反映了晚辈希望老人身体强壮的愿望,寄托了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和爱戴之情。老人年满60岁后,家人选吉日请来师公主持“添粮”仪式(一些地方在老人年满50岁以上也可“添粮”)。仪式一般由儿子操办,女儿、女婿要为老人准备新衣服、大米以及一只大公鸡。这只鸡不能杀、不能卖,留在家里喂得越久越好。老人的其他亲戚朋友也会送上大米等礼物。师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引导老人的女儿、女婿或儿子、儿媳为老人穿新衣,主家将亲友们带来的一些米倒在预备好的箩筐中,老人在一旁撑开米袋,师公边唱边把米分次舀到老人的米袋里,当地称之为“百家米”。有的地方是由每一位送米人亲自上前“添粮”,师公在一旁重复念着“添粮”吉语。“添粮”结束后,主家宴请宾客,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举杯共饮,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