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生育习俗中的那文化及其特征

广西生育习俗中的那文化及其特征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壮语称水稻田为“那”,广西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食、依“那”而乐。“那”是八桂文化的底色,广西的生育习俗中也处处彰显着“那”文化的特征。仫佬族民间认为,夫妻久婚不育,是因为他们婚前没有把恋爱谈充分,只有“补做风流”,才能怀孕生小孩,这时会举行“补做风流”的仪式。旧时,生了孩子的人家门口要“挂喜”,很多地方使用的是禾苗。

广西生育习俗中的那文化及其特征

壮语称水稻田为“那”,广西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食、依“那”而乐。“那”是八桂文化的底色,广西的生育习俗中也处处彰显着“那”文化的特征。

在祈子活动中,糯米饭、糍粑或粽子是必不可缺的祭祀品。仫佬族民间认为,夫妻久婚不育,是因为他们婚前没有把恋爱谈充分(仫佬族民间也称“耍风流”不够),只有“补做风流”,才能怀孕生小孩,这时会举行“补做风流”的仪式。在仪式中,主家需要包100~200个粽子,到十字路口,请师公念经,然后把粽子分发给路过的行人。架花桥求子的习俗中,师公会将插花的熟糯米饭送给这对新人吃。稻谷由一粒种子长成金灿灿的饱满稻穗,在这些生育习俗中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繁殖力,寄托了人们生育繁衍的美好愿望。

旧时,生了孩子的人家门口要“挂喜”,很多地方使用的是禾苗。侗族人家有人生育,会在门上挂一小扎禾秆,再在这扎禾秆上插上一根鸡尾羽,生男孩羽毛朝上,生女孩羽毛朝下。传说给人能量的禾苗有驱邪避害的作用。

孩子诞生礼中,糯米更是必不可少的礼物。在孩子满月这天,过去在桂北地区外家赠送黄禾,富家送五六十担,贫家送三五担,还有染红的鸡蛋三个、染红的糯米饭一担,等等。在隆林苗族外家派人把结婚的嫁妆以及房族至亲送的数十把禾苗,一道送到主家,表示对女儿家业兴旺的美好祝愿。在德保壮族于孩子百日这天,主家要做糍粑分送亲戚。(www.xing528.com)

●糯米糍粑

孩子拜寄仪式中,糯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父母带孩子去认寄人家前,一定要做好糍粑、粽子或糯米饭,如果缺少这些礼品,会被认为没有诚意。广西有些地方,凡孩子体弱多病,家人便持布袋或大碗在周围挨家挨户讨米,多的数十家,少的十余家,每家给一把米,俗称“讨百家米”,然后用讨来的米煮粥给孩子吃,人们认为吃百家饭可消除灾难,使孩子体格健壮。

在德保、靖西一带的壮族农村,每年有一个传统的儿童吉日,这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鸡得节”(“鸡得”为壮语音译,意为小公鸡)。“鸡得节”到来前,外婆要送外孙一只小公鸡,象征着吉祥与幸福;还有一篮生糯米,象征着富足有余。到了“鸡得节”这一天,父母亲早早地给孩子们煮了“鸡得”,蒸好了五色糯米饭。晌午时分,孩子们就邀请自己的小伙伴,来到小阁楼上会餐过节。吃了鸡肉和糯米饭,孩子们各自拿出自己带来的李果、荔枝,一边吃,一边听大人讲故事,一直玩到太阳落山才各自回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