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区的风格独特的干栏房居民建筑

山区的风格独特的干栏房居民建筑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干栏是壮族、侗族、毛南族和水族等民族的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至今在一些山区仍普遍存在。壮族干栏式建筑大致可分为全楼居、半楼居两种形式。干栏分为上层、下层与阁楼三个部分。干栏有三开间、五开间,也有七开间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干栏式建筑又增加了望楼、挑廊、抱厦、偏厦等附属结构。侗族一般是每家建一幢干栏房。建在河边或陡坡上的干栏房,外面的柱脚有的高近10米。

山区的风格独特的干栏房居民建筑

干栏是壮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的传统民居。“干栏”一词,是对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的木结构楼居建筑的称谓。干栏式建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最初的干栏只是在大树丫上架木搭棚,上层围竹板或木板,供人居住,下层敞空。后来干栏移到地面,立柱支撑,下层围以竹、木或石,用以圈养牲畜,还可防兽防盗。再后来,干栏式建筑逐渐发展,具有较高建筑水平,布局也更合理。干栏式建筑至今在一些山区仍普遍存在。

壮族干栏式建筑大致可分为全楼居、半楼居两种形式。全楼居即高脚干栏,在地上立柱,这种楼居主要分布在龙胜、德保、靖西、龙州、天等、大新等地。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凿山为平台,以平台为屋基的后半部或左部、右部,另一半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成为半楼,半楼居主要分布在河池地区。壮族干栏式建筑的用料与式样因地而异:山区的一般都是草木结构,房顶盖茅草,楼板、外墙都用木板制成,木柱下垫石礅或石板,有的楼下支柱间用木条或竹篱围起,或用石头砌墙;丘陵和平地的则多为泥瓦或砖瓦结构,除楼板与隔墙用木板外,四周均用三合土筑墙或砌砖石,房顶盖瓦。干栏分为上层、下层与阁楼三个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堆放杂物,阁楼主要是存放粮食。干栏有三开间、五开间,也有七开间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干栏式建筑又增加了望楼、挑廊、抱厦、偏厦等附属结构。望楼供乘凉、眺望用;抱厦作为望楼的扩大部分,突出在建筑的前部,打破了一般干栏的“一字”体型,使建筑造型更为美观;偏厦相当于半个开间,多设在风口处,以增强干栏侧向的抗风能力。此外,在上层火塘间的室外向阳面还建有晒楼,供晾晒衣物用。这些附属结构使房、楼、阁、舍、廊融为一体,形成一个造型多变、高低不同、整体丰满的多层建筑。在干栏的四周,人们喜欢以荆棘为篱笆,篱笆与干栏之间的环形空地是院子,种有蔬菜木瓜柚子芭蕉柑橘或翠竹等。

侗族干栏式建筑一般为木瓦结构,一般有二至三层,除房顶盖瓦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成,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整座建筑不用一颗铁钉,但十分坚固。侗族干栏一般为二开间或三开间一幢。每间宽约4米,两端有偏厦,屋顶垒一堆瓦。有的干栏式建筑还于楼前檐附以木格门窗,窗口雕龙画凤,造型美观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情。侗族一般是每家建一幢干栏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林溪一带的侗族,因聚族而居,人们便将同一房族的房屋建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地势较平坦的村寨,房屋紧连,前后成排,整齐美观。建在河边或陡坡上的干栏房,外面的柱脚有的高近10米。

毛南族的房屋称“干栏石楼”,多是泥墙瓦顶,少数为砖墙瓦顶,屋基多用精制的料石砌成,正门也用长条的料石砌成登门台阶,坚固而美观。房前一侧建有以石砌成或竹、木搭成的晒台,供乘凉和晾晒衣物用。现在,高大宽敞的水泥楼房已取代了低矮的泥墙茅草房。(www.xing528.com)

水族干栏式建筑一般为三开间一幢,也有五开间一幢的,有二至三层。修建时,先在地面上立约2米高的底架,作为上层的承重部件。底架多用粗大的圆木为柱,柱子以穿枋相连,上面铺楼板,十分平稳。不少人家还在房屋上加挑枋,竖瓜柱,盖成重檐,重檐下为走廊,并设有栏杆。

部分瑶族苗族也住干栏式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