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松[2] 罗 婧[3]
摘要:法律与文学的交叉进路有助于民间法研究的深入开展。《西游记》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明代社会的一些真实图景,折射了古代丰富的法律观念、社会心理和民间规范。《西游记》对玉帝形象的描述是民间社会对国家治理规则态度的写照。不同于道家神谱原有叙事,《西游记》中的玉帝拥有至尊地位,其残暴苛责的一面体现君主专制制度,而少作主张、无为而治的一面也体现了明代官僚制成熟运转的新特点。玉帝严加监察,注重规则治理。民间社会对此有一定认同,但无情无欲的天庭禁令也与民俗常情存在严重冲突,对玉帝治理秩序失衡的描述体现了民间对国家治理衰败的批判和人性解放思潮。民间习俗规范与国家法令也存在良性互动,有效维持着民间秩序,如太白金星的成功调解折射了明代申明亭调解制度的普及。
关键词:《西游记》;玉帝;治理;民间习俗
通俗小说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小说的褒贬抑扬与价值评判往往是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最重要体现。因而通过通俗小说探求民众的法律观念与法律意识是研究民间法的重要进路之一。特别是对于通俗小说最为发达的明清时期,通过小说来研究当时的法律文化与民间规范已取得不少成果。[4](www.xing528.com)
《西游记》是古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说。除了奇幻浪漫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外,《西游记》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甚至在推崇者那里,“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5]这种神秘说法当然是过分拔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游记》确乎有意记录或者无意折射了现实人生和明代社会的诸多情形,神魔故事的背后是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明代历史的真实图景。鲁迅先生曾说,《西游记》“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研究专家蔡铁鹰先生指出:“《西游记》就像一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学的大百科全书,不经意之间,吴承恩已经轻声慢语地为我们讲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框架和构成因子。”[6]《西游记》也折射了古代丰富的法律观念和政治观念。
本文选取《西游记》人物玉帝为分析对象。玉帝占全书篇幅并不多,但作为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玉帝是治理规则的承载者。而《西游记》作为流传最广的通俗小说,书中对玉帝的形象描述是民间社会对国家治理规则态度的写照。本文着重分析玉帝天庭秩序的现实来源,梳理玉帝治理的规则与“潜规则”,反思玉帝治理秩序的失衡,展示天庭禁令与民间习俗的冲突与互补,并分析其背后的时代思潮与历史语境。解读玉帝形象有助于从文学的角度更形象地了解古代社会治理与制度运作,也有利于更生动地认识古代民间法律文化及社会心理,并不乏对当下制度构架及人性思考的镜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