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梁漱溟曾提出很有见地的看法。他指出,中国人是以家庭关系为基础,以此推而广之,以伦理组织社会。他称此种社会结构为“伦理本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皆与伦理相关,并且这一伦理始于家庭,又不止于家庭。从家庭中的父子、夫妇、长幼,至乡邻、朋友,到社会上的师徒,乃至经济上的东伙,最后到政治中的君臣、官民等种种关系,兼由伦理统摄。[3]必须承认,梁先生的“伦理本位”,确实道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属性,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社会。
继梁漱溟的“伦理本位”之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为我们分析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工具。在费孝通看来,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就如同将一粒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波纹:每个人都是那颗被投入水中的石子,石子周围形成的波纹就是他的社会关系网络。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水中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简单地说,在他看来,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其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4]。
费孝通还指出,差序格局具有伸缩的能力。也即,个人社会关系的范围会随着其势力的大小而发生变化。当个人影响力大时,会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当其失势时,则社会圈子会迅速缩小。他指出,“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5]
也许有人会说,梁漱溟和费孝通所论述的,仅仅是传统中国的社会行为结构,这些论述只能适用于一百年前的中国社会,而不能用于解释已历经百年巨变的当下中国社会。必须承认,最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各领域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无论这些变化来得多么剧烈,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结构却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费孝通所描述的差序格局仍然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前提性结构。
晚近有学者对当下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结构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台湾学者黄光国的研究。该学者运用西方的社会交换理论[6],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其中,情感性关系是指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之间基于情感而形成的长久、稳定的社会关系。工具性关系,是人们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之间形成的、以获得特定物质目标为导向的一种短暂而不稳定的社会关系。店员与顾客、医生与病人、公共汽车司机和乘客之间便属于此种关系。混合性关系则介于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之间,是一般熟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同乡等关系类型。[7](www.xing528.com)
按照黄光国的理论,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这三种社会关系共时性地存在;并且这三种关系并不是封闭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首先,工具性关系可以向混合性关系转化。这种转化主要通过“拉关系”的方式来实现。中国人通常凭借动用某种资源(如关系资源)或建立与他人之间的某种认同(如认同乡)等方式,将工具性关系转化成混合性关系。其次,混合性关系也可以向情感性关系转化。“攀上关系只是双方建立混合性关系的第一步。如果请托者知道某人掌握有某种资源的支配权,他可以进一步地用拜访、送礼、宴客等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关系。”[8]从这一角度看,行动者之间到底处于哪种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动者的意愿,只要他愿意,只要他认为某种关系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实现,他便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达到他意欲与对方所建立的某种关系。
这也从另外的角度印证了费孝通先生关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的判断。按照费先生的观点,“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9]。也就是说,熟人圈子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于中心位置的人的社会影响力。当中心人物的影响力大时,与其本不具有熟人关系的陌生人,会通过种种方式与其攀上关系,从而由工具性关系转化为混合性关系。当中心人物的影响力降低时,其社会圈子也将变小,也即其混合性关系网络将不断萎缩。尤其当中心完全失势时,还可能面临众叛亲离的局面,此时,不仅混合性关系网络将迅速缩小,甚至连情感性关系网络都会受到影响,这也就是中国人经常感慨世态炎凉的原因所在。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结构仍然是差序和弹性的。社会结构的差序性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有等差的。社会结构的弹性则表明,中国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多变的。这种弹性一方面体现为,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小会随着其影响力的大小而发生变化。当其影响力大时,关系网络可以铺得很广;当其影响力变小时,关系网络也会相应缩小。另一方面也体现为,当个人影响力不变时,关系网络以外的人可以被吸收到关系网之内。也即,在本不具有关系的陌生人之间,人们可以通过拉关系的方式将对方吸收到自己的关系网络内,从而使陌生人关系熟人化。再一方面还体现为,关系网络内的亲疏程度也可以发生转化。具体表现为,人们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将一般的熟人关系变为相对亲密的关系。
需说明的是,在差序和弹性这两个特点中,差序更为根本。因为差序表明的是中国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根本属性,弹性只是表明人们关系网络在规模上的可变性,以及关系网络内亲疏关系的可调整性。换句话说,差序才是国人社会行为结构的本质属性,弹性只是对差序的一种补充。这意味着,无论中国人的社会网络大小如何改变,其性质始终是差序的,也无论社会网络内的亲疏关系如何调整,其排列始终是差序的,而不可能是平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