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导经济升级转移的产业法律问题优化

引导经济升级转移的产业法律问题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升级转移过程中执法尺度不统一的法律风险。关停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的相关工作由市级单位指导各区开展,北京市制定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尽快完善京津冀三地工商登记联网,督促企业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工商变更、注销登记,便于企业变更信息和企业利害关系人查询。二是依法处理外迁企业与员工劳动关系的存续问题。三是妥善处理留京职工的安置问题。强化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的统筹规划。

引导经济升级转移的产业法律问题优化

1.法律问题

(1)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程序中的法律风险。对一个已经成立的企业实施关闭,从法理上需要充分的依据,并履行一定的退出程序,所以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关停意味着退出,后续潜在的债务安排、人员安置及市场风险均较大,需要在进一步研究预判的前提下,为被关闭企业提供更加诚信、安全、快速的企业变更或清算退出程序,防止恶意逃债、员工群体上访等不稳定因素。这既符合现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又便于操作,且实现产业疏解的目标。一是可能引起债权人无法查找或联系上企业,出现企业非法退出,拖欠甚至躲避债务、不履行清算程序等现象,扰乱正常市场交易秩序。二是因企业工作地点发生变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需要重新进行协商,可能引发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情况。三是在一些国有企业的外迁过程中,部分临近退休的职工无法随迁离京,出于企业社会责任,一般会保留与上述人员的劳动关系,然而工资如何异地发放、社保如何在京缴纳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专门政策。

(2)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产业资源的低效外流和重复建设风险。目前,北京向津冀地区的资本流出集中于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朝阳、海淀、西城三区是最主要的产业疏解地;而在承接方面,本市其他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郊区,可能存在优于津冀的条件,如果得到产业资本或技术的支持,将更加有利于形成聚集效应。如果内部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优化,可能出现本市的发展新区到津冀争夺产业资源等产业回流现象。

(3)产业升级转移过程中执法尺度不统一的法律风险。关停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的相关工作由市级单位指导各区开展,北京市制定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和目录。

2.工作对策(www.xing528.com)

(1)完善企业工商登记联网机制、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一是健全企业工商登记联网机制。尽快完善京津冀三地工商登记联网,督促企业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工商变更、注销登记,便于企业变更信息和企业利害关系人查询。二是依法处理外迁企业与员工劳动关系的存续问题。在京企业外迁之前,充分做好与员工的沟通,了解员工随企业外迁的意愿。对于确实无法继续保持劳动关系的员工,依法给予充分的经济补偿金。三是妥善处理留京职工的安置问题。对于保留劳动关系但确实无法随迁的临近退休职工,可研究设立专项安置基金,确保在京人员的工资发放和社保缴纳,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互联互通的社保缴纳体系。

(2)强化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的统筹规划。北京在输出产业的决策过程中,应加强统筹协调,首先满足北京市内部不同区之间的产业优化布局,其次再统一疏解,避免打破原有的规模经济效应,重演“底特律”式的失败教训。在产业对接的过程中,弱化行政强制色彩的对接,真正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给企业更多选择权。

(3)提高执法尺度的统一性,建立完善的执法机制,维护被疏解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相关市场主体面临被关闭或转移的风险,从依法疏解的角度,需要明确相应的操作标准、统一具体执法尺度。建议如下:一是自上而下细化企业需强制关停、疏解的具体标准,确保执法工作于法有据;二是健全被疏解对象的意见反馈和行政复议机制,行政机关需认真审查意见内容并予以答复,强化依法行政的程序保障,防止出现执法尺度的偏差,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