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中民间音乐文化的其他方面应用优化

校园文化建设中民间音乐文化的其他方面应用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音乐文化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于俯拾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站也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隐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13]摘选自江阳区泸师附小城西学校黄岚岚《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走进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15]摘选自叙永县枧槽苗族乡中心小学校邱琴《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中民间音乐文化的其他方面应用优化

民间音乐文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于俯拾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比如合江县人民小学,将学校音乐楼命名为“雅韵楼”,用以展示学校师生的文艺社团活动成果。有的学校开展专题民间音乐知识竞赛和民间音乐作品专项演出,如纳溪区渠坝中学举办纳溪民歌音乐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收集有关纳溪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纳溪民歌的演唱者等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学校还举办纳溪民歌歌唱比赛活动,让学生学唱1~2首纳溪民歌,参加学生组织的歌咏比赛,先是初赛,然后挑选出10名选手进入总决赛,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纳溪民歌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氛围。

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站也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隐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在校园里利用学校的广播,有选择、有计划播放优秀民间音乐乐曲,让学生欣赏一些旋律优美、格调健康向上的民间歌曲,让学生去体会我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无形中增长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同时在音乐的情绪里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校园上下课的铃声也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隐性课程实施的一个渠道。纳溪区渠坝中学别出心裁,把纳溪民歌的一些旋律作为学校的上课、下课铃声。这种具有纳溪本土特色的铃声每天在校园里回响,在学生为家乡骄傲与自豪的同时,民间音乐优美的旋律也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入其心脾,灌入其脑海,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的观念就在熟悉的旋律中积淀下来,即使在成年之后,离开学校,离开故土,故乡的歌也会成为其记忆中永不泯灭的乡愁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3]《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4]《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35页。

[5]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47页。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7]高有华:《课程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8页。(www.xing528.com)

[8]摘选自泸州市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谢俐《娄方田锣鼓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初探》。

[9]刘琳、郎维伟:《川南苗族语言文字使用的历史演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10]古蔺县箭竹苗族乡中心小学校宋品蓉、朱霏宇:《苗族歌舞进校园,凸显办学特色》。

[11]泸州市力行路小学校音乐社团名称及活动计划。

[12]摘选自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中心小学校谢桂芳《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中心小学校音乐社团》。

[13]摘选自江阳区泸师附小城西学校黄岚岚《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走进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14]摘选自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佘承敬《娄方田锣鼓作品〈闹春〉创作历程》。

[15]摘选自叙永县枧槽苗族乡中心小学校邱琴《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6]《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13 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_2003年第16号国务院公报_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104.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