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大课间活动:探索民间音乐文化

校园大课间活动:探索民间音乐文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音乐的这个特点为许多学校所注意并在实践中予以运用。叙永县合乐苗族乡中心小学校根据竹竿舞活动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对竹竿舞进行改造创新,使其成为学校大课间活动苗族竹竿舞。民间音乐大多且歌且舞,对其进行改良,很符合大课间活动要求。百和镇所有中小学校均把莲枪舞引进校园,在大课间活动中作为首个项目进行表演,意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莲枪舞引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民族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教学过程。

校园大课间活动:探索民间音乐文化

校园大课间活动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11〕2号)“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而开展的校园群众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包含体操舞蹈、身体素质练习、趣味游戏、特色活动、球类活动等类别。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孕育了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每一个民族的音乐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民歌活泼欢快,常有舞蹈性节奏。民间音乐的这个特点为许多学校所注意并在实践中予以运用。很多学校开展的校园大课间活动自觉地融入了当地民间音乐文化。

案例:叙永县合乐苗族乡中心小学校竹竿舞大课间活动

竹竿舞是广泛流行于苗族、黎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特有舞蹈游戏活动。一般是在平地上横放若干长竹竿。持竿者相向而蹲,左、右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将竹竿与竹竿、竹竿与垫架有节奏地敲击出声音。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间跳跃,并表演出各种动作。叙永县合乐苗族乡中心小学校根据竹竿舞活动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对竹竿舞进行改造创新,使其成为学校大课间活动苗族竹竿舞。

大课间竹竿舞的竹竿长3.6米。两个学生持竿,摆成各种图形。指挥台上设一面大鼓,有一人擂鼓指挥。鼓声一响,播放苗族芦笙乐曲,循环节奏为“开合开合开开合”,学生在竹竿间欢快地循环跳跃。

民间音乐大多且歌且舞,对其进行改良,很符合大课间活动要求。苗族音乐,丰富多彩。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策琴曲调。芦笙曲调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苗族竹竿舞就地取材,趣味性强,动作幅度不大。伴着芦笙音乐长时间地练习,除了锻炼身体之效外,苗族音乐的旋律、节奏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心灵。

图8-1 合乐中心校的苗族竹竿舞大课间操

案例: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大课间莲枪舞

“转龙山上书声朗,柳呀柳莲柳呀;鹿溪河畔桃李芬芳,荷花一朵莲呀海棠花;辛勤的园丁儿育人忙,柳呀柳莲柳呀……”(www.xing528.com)

每天早上第一节下课后,这曲轻松而欢快且具有民间乐调的《百小赞歌》就在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校园响起。操场上,上千师生整齐地跳着莲枪舞,时而击打,时而跳跃,还不时变换着队形。这不是学校组织的文艺表演,而是学生们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普及推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和莲枪。

从2005年9月,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率先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引入莲枪舞,欢快的音乐、明快的节奏,简单易学的舞步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百和镇所有中小学校均把莲枪舞引进校园,在大课间活动中作为首个项目进行表演,意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莲枪舞引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民族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教学过程。

莲枪是广泛流行于川南黔北的一种民间音乐舞蹈,起源于北宋。由乞丐乞食时所持打狗棒演变而来,具有防身的功能。明末清初,乞丐们在打狗棒两端挂上铜钱,摇起来“哗哗”作响,形成了简易的莲枪,再配以简单的唱腔,用莲枪两端所挂铜钱的“哗哗”声作节奏,“载歌载舞”行乞讨,莲枪舞因此得以流传。此后莲枪舞逐渐摆脱乞讨色彩,演变为民间自娱自乐的群众性音乐舞蹈。莲枪舞歌曲声腔高亢嘹亮、豪迈大气,节奏灵活多变,腔调铿锵有力。歌曲的第一句吆喝声,就足以体现歌曲的声腔、韵律、节奏的特点。歌曲中根据莲枪拍打的节奏,用方言套而用之,使得歌曲更生动有趣。并且在歌曲中,结合舞者用手拍击竿之上下端,或用竿击自身各个部位和地面,铜钱刷刷响,自成节奏,加上歌词,韵味无穷。这种拍子的变换使得听众充满无限的动力,不禁翩翩起舞。

图8-2 泸县百和镇中心小学莲枪舞大课间操

原莲枪舞歌曲节奏自由,工整,同时也容易显得缺乏活力。针对莲枪舞音乐的缺陷,泸县百和小学的音乐教师对莲枪舞的音乐进行了再创作,重新填词,改变了节奏、情绪、速度,把莲枪拍打与吆喝相结合,使得气氛更活跃,更易传唱。通过大课间的训练,莲枪舞的步伐、节奏和旋律都为学生所熟悉,优秀的民间文化得到有力的保护和传承。

就地取材,运用当地民间音乐编排大课间舞的学校很多,如纳溪区渠坝中学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把纳溪民歌《永宁河船工号子》编排成舞蹈作为学校课间操。每天大课间活动时,全校的师生听着这首带着浓浓乡情的纳溪民歌跳课间舞。

民间音乐与大课间活动的结合,将歌与舞组合练习,使学生在统一的时间、规范的场所获得民间音乐文化的熏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统一的节奏,有合作,有规律,表情丰富地尽情欢歌乐舞,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在这种整合中得到释放,同时又以艺术律动的形态和韵味表达内心情感,耳濡目染之中听、唱、背、记一些民歌,感受民间音乐的艺术美,逐步培养起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也使校园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氛围,有效地提升年轻一代的民族审美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