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师探索民间音乐二度创作的实践活动

中小学音乐教师探索民间音乐二度创作的实践活动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16年12月、2018年10月组织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采风成果二度创作作品展示活动,通过活动指导教师开展二度创作,提出二度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曲目格调要健康向上,便于教学选择,创编要强调形式,要考虑课堂教学所需与社团活动所需。龙马潭区玉带河小学的教师们完成采风后,在进行二度创作前,围绕娄方田锣鼓的历史与现状做了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二度创作完成后,需要演唱。

中小学音乐教师探索民间音乐二度创作的实践活动

中小学音乐教师通过采风,一方面很兴奋地看到民间音乐宝库的资源宏丰,另一方面也很清楚地认识到民间音乐是待琢的璞玉。为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泸州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16年12月、2018年10月组织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采风成果二度创作作品展示活动,通过活动指导教师开展二度创作,提出二度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曲目格调要健康向上,便于教学选择,创编要强调形式,要考虑课堂教学所需与社团活动所需。活动达到了锻炼队伍的目的,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

(一)民间音乐二度创作的地域文化学习

音乐教师们知道二度创作需要深入了解民间音乐的地域文化。龙马潭区玉带河小学的教师们完成采风后,在进行二度创作前,围绕娄方田锣鼓历史与现状做了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

对于娄方田锣鼓,我们需要对作品进行理解,这不得从农村实际情况和当地农村的风俗说起。农村地广人稀,娱乐设施少,锣鼓声音大,穿透力强,方便携带,因此,农村常用锣鼓进行表演,气氛热烈,风格简朴,正如他们既朴实又热情好客的性格。锣鼓是当地红白喜事等礼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演奏器乐之一。从民俗角度来看,如过生祝寿、修房造屋、杠神缴灵、出殡送葬等活动基本上都有耍锣鼓演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百姓从出生到死后入土安葬,一生都在耍锣鼓声相伴中度过。这使得耍锣鼓成为我们当地分布最广、演奏人数最多、最贴近参与群众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乐种之一,是不分城乡、不分民族的全民艺术。在我们当地稍偏远的农村地区,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耍锣鼓的队伍,甚至有的村还有几个耍锣鼓班子,当然,得数娄方田锣鼓最为出名。娄方田锣鼓不仅鼓点清晰,而且节奏鲜明,加入两只唢呐更是如虎添翼,那架势是相当震撼,那气氛是相当热烈。

关于如何传承娄方田锣鼓,教研组的教师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开展了讨论:

我们一致认为,娄方田锣鼓的开场和结束是相当精彩的,谱子一定要保留最原始的谱子,不做修改,中间的部分据表演场合适当保留(主要有红白喜事锣鼓表演,我们主要传承喜事表演),吹奏唢呐需要有吹奏乐的基础,不适合普及传承推广,我们把两只唢呐去掉,只留堂鼓、大锣、大拨和马锣四件乐器。决定围绕以下几点进行二度创作:① 体悟该锣鼓创作的“意向”(包括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并体验情绪内涵);② 探求音乐作品的意义(要把有生命力的乐音变成活生生的音乐形象);③ 严格按照器乐演奏二度创作的“正确解释”(怎么表演展示都不能改变原始鼓谱);④ 设计舞台动作,尤其注意眼神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表达。[15]

鼓谱写出来后,这个音乐组的教师们进行锣鼓训练,经过几天的练习后,基本能看谱合奏。但是他们又发现锣鼓表演太单调,除了声音外,没有一点美感,于是又加以改进,最终创作出能够表现喜庆欢乐气氛又不失民间音乐特色的泸州锣鼓谱。

(二)民间音乐二度创作的风格结构

民歌一般都短小,旋律简单,因此二度创作必然涉及作品的丰满度和完整性问题。如江阳区教师采风得到一首民歌叫《二妹养猪办法多》:

这首民歌的初始状态让教师有点沮丧。教师们“初看歌谱和歌词,再听完现场采风的录音,整个气氛都沉重了,整个音乐组的人都认为该歌曲太没有美感了,不具备诙谐幽默的特点,旋律也不怎么好听”。怎么办呢?音乐组的教师纷纷出谋划策。最后想着以合唱形式呈现,配合表演来呈现该作品,并指定音乐组郑皓月老师担任改编歌曲任务,下面是她改编的思路和过程:

在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后,我坐在钢琴旁边,脑子里面大概理了一下思路。

首先,这首歌曲原调是D羽调,二段体结构。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歌词只有一段,但很完整,衬词也具有地方特色,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

其次,我将这首歌曲定位在学生表演的层面,做了一些改变。① 降调。原调对于学生而言太高了,我将D羽调降成了B羽调。② 合唱设计。合唱两个声部就合适了,和声不能太复杂,但同时又必须要有个性,思考了很久,决定加入A#音。③ 篇幅的扩充。歌曲太过简短,为了让结构丰富完整,我设计加入引子,重复三次主题,第一部分为快板部分,第二声部主要填充长音、渲染热闹气氛,增加诙谐幽默的特点;第二部分为慢板部分,第二声部主要以和声为主,突出歌曲的二声部特性,并增强歌曲的艺术魅力;第三部分为急板,加快速度重复第一部分,在热闹与欢腾中结束歌曲,结尾强收,增强终止性;还有一点是为了增强表演性,加入朗诵、吆喝的点缀。④ 表演。在表演方面,我倾向于无伴奏小合唱,并加入一些俏皮可爱的小动作,合唱还是要以唱为主,音色、音准和精准到位地唱出歌曲效果就好。不需要太夸张,也不需要轰轰烈烈,简单大方、富有内在气质就好。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教师们仔细研究原作品的特点,抓住主音“6”,通过旋律的起伏来表现养猪的农村少女的劳动形象。

二度创作完成后,需要演唱。于是郑皓月老师“开始挑选学生,正式开始排练,为展演做准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就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这首歌曲”,“起初在听范唱的时候还不自觉地鼓掌,一个劲儿地赞美这首歌曲又有趣又好听。是的,我想我成功了,只要孩子们喜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民歌的传唱或者说是传承是可以很好地进行的”[16]。

(三)民间音乐二度创作作品的故事性和表现层次性(www.xing528.com)

有位教师经过采风后,萌生出“能不能够创作一个既兼顾借鉴原有的石工号子基本旋律,又能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有真情实感、有曲式结构层次和完整的音乐形象的作品”的想法,于是“先后采访了泸县奇峰镇宝藏乡的六十多岁的老石匠蒲先礼(最后作品成型的开山号子的雏形和拗石号子雏形),云龙镇观音场的七十多岁的曾石匠。当我给曾石匠说明来意后,曾石匠又把我介绍给了他的师兄,八十多岁的陈石匠,(最后作品成型的拗石号子)以及后来经人介绍又采访了泸县云龙镇的七十多岁的严宗华严石匠(最后作品成型的石工号子结构)”。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这位教师对泸县的石工号子渐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他写道:

泸县的石工中,流传着一句“行话”,叫作“摸到石头就叫唤”!因此,石工从早上起床开始,至中午吃饭后休息,到晚上收工,整个过程的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不少唱段。通常情况下,“早上起来闷炎炎儿,推开房门看青天儿”“竹林斑鸠咕咕咕,催着石匠紧杠箍”“洗衣裳”“幺妹儿”“赶场”“烧香大嫂”等意为早上上工及十点前的唱段,时间点明显。十点以后的俗称上午第二排烟,于是所唱唱段就会涉及“百工祖师鲁班”“九天玄女”“封神榜”“七仙姑”等民间故事及传说等内容,用以分散石匠们的注意力(炎热的工作环境、繁重的劳动强度),打发无聊的时光。到下午时间段,所唱唱段就会与“心上人”“堂客”“二嫂”“舅母儿”等许多美好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石匠可说是个个都爱“涮坛子”(开玩笑)。也慢慢知道,泸县石工号子种类繁多,歌词多以比兴手法、借物抒情、现编现演即兴演唱、风格各异(各师各教)等基本特点。事实上,经过多次采访后,搜集到了许多一手资料,其中也不乏个人认为相当有生活气息的唱段,比方说“油菜花开满地黄,对门幺妹去赶场,脚上穿的绣花鞋,身上穿的是新衣裳”“一把扇儿七寸长,我的幺妹儿洗衣裳,清水洗来米汤浆,打扮阿哥去赶场”。同时,也坚定了我要删除掉相对低级、媚俗或者迷信的唱段!深信以石工上工时间、工序为轴线,定当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说,至此,一个完整的作品结构雏形,已经在我脑海中逐渐形成。

民间音乐的二度创作,不能没有民间音乐原产地的风土韵味。这种韵味,除了曲调的特征外,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地方方言来体现的。这一点,音乐教师们也深有体会:

关于《恋石情歌》如何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这里要说一说。除了作品中抬工号子环节“前面一枝花,两眼盯到她,她要盯到我,我要盯到她”“幺妹好撑展,能干会打扮,前面一片瓦,后面麻花辫”“脚下汤粑儿(小石头),走拢踃(用脚踢)哈儿”“稀泥滥告,乱踩乱跳”“有个坎,慢慢展(移动)”等原汁原味儿的泸县话以外,我们还有意在二嫂送水环节加入了韵白:“汗爬戏水、捞脚抹爪、逗毛惹草、灯那凼的”“使姑弄气、妖艳戏法、毛焦火辣、劈仆三天”这些地道的泸县话。这样的用意,除了增加作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次感以外,更多是为了突出歌曲浓郁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17]

民间音乐的原始作品,大多短小,缺乏高潮演进,怎样把这种平淡无奇的曲调演绎成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是二度创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牛牛灯》是川南地区常见的歌舞音乐,一般四句,旋律平淡:

江阳区的音乐教师在二度创作时将其扩充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山歌的形式来演唱,自由、高亢的演唱让歌曲更加的有起伏。歌曲的第二部分运用了常用的节奏,没有改变歌曲的任何旋律,让这首作品的民族特点得到最好的保存。在第三部分加入了二声部的演唱,让歌曲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基础上显得不那么枯燥乏味。加入二声部让歌曲充满活力,更加流动、有趣。

(四)民间音乐采风资料二度创作的及时性

采风活动能够得到优秀的原始状态的作品,也使教师们获得了民间音乐的熏陶,在一个时间段内会使教师们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并迸发出创作欲望。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地把这种创作欲望转化为创作动力,教师们的激情会逐渐衰减,采风获得的成果有可能沉寂下去,变成无人问津的资料。因此,2018年10月,泸州市教科所在组织采风活动的同时,又跟进组织了二度创作小型展示活动。

泸县组的二度创作活动情况如下:

会唱本土山歌的老人屈指可数,好多珍贵的素材也就流失了,我们听完,心情都挺沉重。于是采风活动结束后,我们在玄滩镇学校会议室进行了汇总,并对薅秧歌进行听音记谱及二度创作。

我们将歌曲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这是一首B徴调式的民歌,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合。歌曲有四句,每句结束都有帮腔,突出了一领众合的特点。整首歌曲装饰音多,一字多音,衬词丰富,歌词质朴,玄滩方言演唱,旋律符合说话的语调。我们二度创作后演唱形式有领唱、齐唱、二声部合唱。这首歌曲是我们当天现采,现编、现二度创作的歌曲,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编创得可能不那么完美,我们下来以后,会更加精心地去打磨。

合江采风小组在采风结束后来到神臂城镇中心校,对采风的歌曲进行整理。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一根一点》的谱子记录及二度创作。

注:(a)为合江民歌《一根一点》原始谱,(b)为二度创作谱。

二度创作谱与民歌原谱相比,保留了徵调主音“5”的主旋律演进,但扩充了乐句,完善了结构,将原单一的旋律演进编配为二部和声,增强了表现力,展示了民间音乐的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